-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加勒比海五百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51086
- 條形碼:9787301351086 ; 978-7-301-35108-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加勒比海五百年 本書特色
1. 北京大學出版社“理解文明·理解拉丁美洲”新品種;
2. 專業作者:耶魯大學教授斯圖爾特·B.施瓦茨撰寫,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研究經驗保證了本書的專業性和可讀性。
3. 全新視角:不同于傳統加勒比海歷史的敘述方式,本書以颶風為切入點,深入探討風暴如何影響并塑造加勒比海地區的民眾生活。
4. 豐富內容:全書覆蓋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公元2000年卡特里娜颶風的漫長歷史,內容豐富,涉及政治、宗教、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
5. 亮眼裝幀:封面設計獨特,管窺加勒比海颶風威力。
6. 專家翻譯:外交學院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左曉園副教授精心翻譯,保證了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加勒比海五百年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環加勒比海的地區史。全書講述了從哥倫布航海發現到2000年遭遇卡特里娜颶風大約五百年間加勒比海地區的歷史。全書以颶風為切入點,關注風暴與政治事件、宗教信仰、福利和慈善救濟組織等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書關注的重點并非颶風本身,而是颶風如何塑造人們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以及大加勒比海地區的社會和政治模式又如何影響了風暴造成的后果。本書揭示了對慈善機構、社區和政府職能的態度轉變如何改變國家和民眾應對自然災害的方式,也揭示了政治和思想變革如何塑造了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看法:人類逐漸認識到,人類對于環境本應負有一定責任,而自然現象正是構成環境的一部分。
加勒比海五百年 目錄
致謝/015
**章西班牙海中的風暴與眾神/00
風神/00
早期歐洲人的觀察/0
第二章憂郁的時刻:殖民世界的颶風/0
與風共存/0
西班牙帝國的對手/0
第三章戰爭、改革與災難/0
研究風暴與計算損失/0
重商主義與災難/0
世紀末的氣候挑戰/
1780年的“大颶風”和其他颶風/
001
002
第四章災害、奴隸制、社區與革命/
變革時代的氣候應對之策/
災難共同體/
政府與天意(天命)/
1831年的大颶風/
風暴追蹤者和近代颶風的終結/
第五章自由、主權與災難/
災難與西屬加勒比的繁榮/
自救:英屬西印度群島和安的列斯群島其他島嶼/
風暴下的主權紐帶/
政府、技術與科學/
變化中的自然觀及風險觀/
第六章世紀之交的自然與政治/
圣西里亞科和“饑餓帝國”/
災難如戲/
波多黎各的反應和看法/
難道那不是一場巨大的風暴?加爾維斯頓 1900/
003
004
第七章十年風暴中的災難記憶/
“快跑!來看看耶路撒冷!”:巴哈馬群島和英屬
加勒比/
1928年的波多黎各和佛羅里達:邊境的災難與
主權/
圣澤農:災難與獨裁/
颶風中的大蕭條、國家與愛/
“誰殺了老兵?”——1935年勞動節颶風/
第八章公共風暴、集體行動和個人悲傷/
技術、氣象學與管理/
冷戰災難:一個改革派與一場革命/
全球變暖與颶風的辯論/
20世紀末的社會與風暴/
聯邦應急管理局與美國災難管理的政治學/
第九章新世紀的古老風暴/
桑迪颶風及未來/
縮略語/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加勒比海五百年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斯圖爾特·B.施瓦茨,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 George Burton Adams講席教授; 耶魯大學拉美和伊比利亞研究委員會主席;巴西和歐洲殖民史研究專家。
譯者簡介:
左曉園,外交學院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中國拉丁美洲學會、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中國外交史學會理事,出版學術譯著三部(80萬字)、著作四部(合著),在《歷史教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國新聞周刊》《今日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報》《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等報刊發表論文、時評、譯文約20篇,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