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理念、制度與習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44300
- 條形碼:9787552044300 ; 978-7-5520-4430-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理念、制度與習俗 本書特色
本書重點研究“上天”信仰、民俗信仰和俗神信仰與民間權威形象、鄉土民眾價值取向等生成的關系,深入揭示了鄉土百姓精神世界里的秩序理念與鄉村治理制度順暢運行的關系,從而把鄉村治理制度放在日常生活及其精神活動的背景中進行觀察和研究,揭示出鄉村制度與中國政治文明現代化的關系。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理念、制度與習俗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理念、制度和習俗的初步探討,主要從三個層面展開研究。
**個層面主要從宏觀角度研究古代治國活動得以展開的社會歷史環境;第二個層面主要研究古代鄉村治理制度的萌生、定型及治理特色與效能;第三個層面主要是圍繞古代鄉村秩序維護的民間習俗進行了拓展性研究,進一步闡述了鄉村治理制度運行的精神環境、信仰因素和發展走向及其與現代化轉變的關系。
本書對鄉村治理觀念、制度和習俗的系統研究,深化了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所揭示的中國古代政治智慧、政治技術對于推動當代中國政治文明繼續沿著中國獨特的道路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理念、制度與習俗 目錄
導論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研究的學術回顧與探討1
一、中國古代鄉村治理模式及性質1
二、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理念和目標9
三、中國古代鄉村治理方略和技術16
四、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習俗運用20
五、跨越理論認知門檻及本書旨趣25
上篇 古代鄉村治理理念及活動的運行環境
**章 二元結構: 古代鄉村治理依從的政治格局45
一、二元結構的互動關系45
二、二元結構的運動趨向48
三、二元結構的形成原因51
第二章 松散協作: 古代鄉村治理依托的經濟特性54
一、小農經濟特征觀點的由來與發展54
二、生產方式的構成因素與小農經濟互助協作特點的生成63
三、日常生活習俗中見到的鄉土民眾的交往行為71
四、地主經濟對小農經濟運行方向的影響74
五、小農經濟運行中的交換傾向與古代商品經濟的互動78
六、結論83
第三章 族性群落: 古代鄉村治理依循的組織形態84
一、族性社會群落概念的理論描述85
二、族性社會群落的歷史形態86
三、族性社會群落的共同社會意識92
四、族性社會群落的政治秩序追求96
第四章 開放包容: 古代鄉村治理依順的文明特質98
一、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性文明99
二、中國古代社會開放性的三個重要表現101
三、海洋文明與世界經濟中心106
四、反思封閉導致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停滯說111
第五章 民為邦本: 古代鄉村治理依據的思想基礎115
一、民本思想是古代治理活動的理論基礎115
二、民本思想是古代治理目標的文化底色121
三、民本思想是古代治理理念的核心內容129
上篇小結 古代鄉村治理理念及活動與歷史環境的互動136
中篇 古代鄉村治理制度的演變及基本特色
第六章 鄉村治理制度研究的學術定位143
一、問題的提出143
二、鄉村治理制度研究的學術地位143
三、鄉村治理制度的起點146
四、鄉村治理制度的性質150
第七章 鄉村治理模式初起所蘊含的親緣基因154
一、中國遠古社會發展階段劃分研究上的理論困惑155
二、新石器時代遠古聚落分布的基本情況159
三、新石器時代遠古聚落結構及功能分析163
四、國家產生——中華先民邁入文明門檻168
第八章 先秦時期鄉村治理制度的創設173
一、夏商周國家權力結構與基層治理173
二、春秋戰國時期鄉村制度安排的特色181
三、由稱謂所見的古代“鄉制”的緣起和演變185
第九章 秦漢至明清時期鄉村治理制度的演變及特色192
一、秦漢時期鄉村治理策略與制度安排192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鄉村治理制度的重整203
三、隋唐兩宋時期鄉村治理制度安排取向的變化216
四、元明清時期鄉村治理制度與民間秩序力量的耦合235
第十章 古代鄉村治理制度的衰落與瓦解263
一、清朝前期的里甲制與保甲制263
二、晚清變局對鄉村治理制度的沖擊265
三、基督教傳播與鄉村組織功能的變化269
第十一章 歷代軍事力量部署與鄉村治理制度的維系272
一、古代軍事力量的構成及兵力部署273
二、合法運用暴力是實現鄉村治理的基礎性支撐276
三、軍事視角下古代鄉村治理的理論認識基點283
中篇小結 古代鄉村治理制度的變遷及其對社會變革的影響291
一、鄉村治理制度的血緣性根基291
二、鄉村治理制度運行成效的檢視——以土地制度為例292
三、鄉村治理制度對古代社會變革的影響297
四、晚清政治變化呼喚新型鄉村治理制度300
下篇 古代鄉村治理秩序的維護與民間習俗
第十二章 “天神”信仰與人間社會秩序的維護305
一、“天”的文化內涵305
二、古代首腦稱謂與太陽崇拜的關系309
三、天神崇拜與天子觀念的出現311
四、民間精英的“天子”觀——以墨子的認識為例314
五、“天神”信仰的傳承與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322
第十三章 灶神信仰及風俗與鄉村內在秩序的構建329
一、灶神信仰的生成與流布329
二、社會生活中灶神的多種樣態339
三、灶神信仰蘊含的鄉土百姓的價值取向347
第十四章 鄉土信仰的本土性、外來化及其裂變354
一、歲時民俗中的民間信仰——以華北地區為例355
二、僧侶“演經”活動與佛教文化在中土的傳播363
三、從《破邪詳辯》看明清白蓮教對佛教“劫”觀念的改造376
四、清代基督宗教在華的多重境遇388
第十五章 “趕會”“拜會”與鄉土民眾的日常行為習俗413
一、鄉村名目繁多的趕會活動413
二、鄉村社會的組織類別及其功能416
三、民間秘密會社教門有違常規的行為方式419
第十六章 中國現代化模式確立中的鄉土印記421
一、引言421
二、鄉土社會的價值取向與現代經濟倫理423
三、務實避虛的處世態度與世俗化427
四、社會理想與制度選擇429
下篇小結 “因俗而治”是傳之久遠的政治傳統434
結論一 親緣意識與中國古代鄉村治理智慧的生成437
一、親緣意識是貫穿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心理傳統437
二、親緣意識催生家國一體的治理邏輯440
三、親緣意識孕育以民為本的治理思想443
四、親緣意識形成教化為要的治理思路447
五、親緣意識導出軟硬兼施的治理策略450
六、親緣意識衍生神道設教的治理技巧454
結論二 “鄉村自治”: 一個需要謹慎對待的學術概念——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研究中“自治偏好”辨析457
一、“鄉村自治”概念的運用泛化及其局限性458
二、“鄉村自治”概念在治理視域中的理解461
三、“鄉村自治”概念運用需要突破思維上的隱性藩籬465
展開全部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理念、制度與習俗 作者簡介
任軍,男,1963年生,陜西西安人。先后就讀于河南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在職期間任原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信息工程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政治理論、中國歷史文化、鄉土文化和現代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有90余項研究成果分獲各級優秀社科成果獎,在《歷史研究》等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10余篇,出版《現代化漩渦里的中國》、《中國共產黨民主思想發展歷程》(合著)等著作10余部,承擔包括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在內的各級各類學術課題20余項。曾入選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庫、軍校院校教學評價專家庫、戰略支援部隊黨史軍史專家庫,被聘為戰略支援部隊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