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1 緒論/ 1
1.1 研究的背景、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意義/ 1
1.1.1 研究的背景/ 1
1.1.2 問題的提出/ 3
1.1.3 研究的意義/ 4
1.2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5
1.2.1 研究內容/ 5
1.2.2 研究方法/ 8
1.3 研究的創新點與不足/ 10
1.3.1 研究的創新點/ 10
1.3.2 研究的不足/ 11
2 銀行違法違規處罰的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13
2.1 銀行違法違規行為與監管處罰的理論基礎/ 13
2.1.1 相關概念界定/ 13
2.1.2 理論基礎/ 14
2.2 文獻綜述/ 19
2.2.1 銀行違法違規的主要種類/ 20
2.2.2 企業(公司、銀行) 實施違法違規行為的動機/ 21
2.2.3 監管處罰與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的約束機制/ 26
2.2.4 監管部門處罰方式選擇與罰款金額的確定/ 31
2.2.5 監管處罰的效應/ 34
2.2.6 監管處罰的效果與效率/ 41
2.2.7 文獻評述/ 43
3 中美銀行業監管處罰制度比較/ 44
3.1 美國金融監管處罰基本制度與框架/ 45
3.1.1 銀行違法違規主要類型/ 45
3.1.2 主要監管機構/ 46
3.1.3 美國銀行監管體系的特征/ 48
3.2 我國銀行監管處罰制度與流程/ 51
3.2.1 處罰執行機構/ 51
3.2.2 處罰流程/ 52
3.2.3 主要法律依據/ 54
3.3 中美金融監管罰款制度對比/ 54
3.4 本章小結/ 57
4 銀行機構違法違規典型案例/ 58
4.1 富國銀行賬戶造假案/ 58
4.1.1 富國銀行概況/ 58
4.1.2 違法事實/ 60
4.1.3 處罰決定及其影響/ 62
4.1.4 富國銀行案的反思/ 64
4.2 匯豐銀行洗錢案/ 71
4.2.1 處罰決定與依據/ 71
4.2.2 違法事實與法律依據/ 73
4.2.3 匯豐銀行的違法動機/ 76
4.2.4 參與洗錢犯罪的主要金融機構/ 77
4.2.5 主要的洗錢工具/ 84
4.2.6 美國反洗錢監管———機構、流程與法律/ 86
4.2.7 匯豐銀行洗錢案的反思/ 91
4.2.8 相關啟示/ 94
4.3 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法發放貸款案/ 96
4.3.1 曾經是浦發銀行的標桿/ 96
4.3.2 為何貸款長期“零不良” / 96
4.3.3 案例暴露出來的主要問題/ 97
5 我國銀行業違法違規處罰方式選擇與分布特征/ 99
5.1 我國銀保監會行政處罰的趨勢與分布情況/ 99
5.1.1 罰單的整體趨勢/ 100
5.1.2 銀行業違法違規案件的多維度統計/ 101
5.2 銀保監會對違法違規案件處罰方式的選擇統計及分析/ 113
5.2.1 對機構處罰方式的統計/ 114
5.2.2 對個人處罰方式的統計/ 116
5.2.3 處罰方式選擇的分析/ 117
5.3 本章小結/ 118
6 我國銀行業違法違規案件的罰款定價影響因素研究/ 119
6.1 引言/ 119
6.2 國內外相關研究/ 120
6.3 研究設計/ 122
6.3.1 理論模型構建/ 122
6.3.2 實證研究設計/ 127
6.4 實證結果分析/ 132
6.4.1 主要回歸結果/ 132
6.4.2 穩健性檢驗/ 137
6.5 本章小結/ 139
7 中國銀保監會監管處罰效應研究/ 140
7.1 監管處罰對上市銀行股價的影響/ 140
7.1.1 引言/ 140
7.1.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42
7.1.3 實證設計/ 144
7.1.4 實證分析/ 148
7.1.5 結論/ 158
7.2 監管處罰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 159
7.2.1 引言/ 159
7.2.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59
7.2.3 研究設計/ 162
7.2.4 實證分析/ 168
7.2.5 結論/ 180
7.3 監管處罰對銀行風險偏好的影響/ 181
7.3.1 引言/ 181
7.3.2 理論分析/ 182
7.3.3 研究設計/ 184
7.3.4 實證分析/ 189
7.3.5 結論/ 200
7.4 本章小結/ 201
8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202
8.1 研究結論/ 202
8.2 政策建議/ 203
參考文獻/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