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461680
- 條形碼:9787550461680 ; 978-7-5504-616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從“組織演進”的視角切入對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過程的分析,旨在探索出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基本路徑、影響因素和內在規律。本書理論結合實際,具有一定的出版價值。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組織演進”的視角切入對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過程的分析,旨在探索出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基本路徑、影響因素和內在規律。全書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安排, 研究內容設計共八章。除**章緒論外,其余各章的主要內容及其內在的邏輯關系是:第二章介紹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核心概念和相關理論,第三章構建了研究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環境—行為—績效(ECP)”分析框架,在全書中起到“總”的作用。第四章至第六章是ECP分析框架在新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形成—異化—再生” 動態演進過程中的具體運用,在全書中屬于“分”的內容。第七章是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階段及路徑、動力機制和基本特征進行總體考察,在全書中起到“總”的作用。第八章是基本結論、 趨勢展望與政策優化建議。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研究 目錄
目錄
1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現狀
1.2.1 國內外合作金融研究的總體特點
1.2.2 合作金融的相關研究
1.2.3 合作金融組織的相關研究
1.2.4 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相關研究
1.2.5 小結
1.3 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
1.4.2 具體方法Ⅰ〖ST〗: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1.4.3 具體方法Ⅱ:博弈的分析方法
1.4.4 具體方法Ⅲ: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1.5 創新與不足
1.5.1 主要創新點
1.5.2 研究的不足
2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概念與理論
2.1 核心概念分析
2.1.1 合作金融
2.1.2 合作金融、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的比較
2.1.3 合作金融的基本屬性
2.1.4 合作金融的異化
2.1.5 制度、組織與組織演進
2.2 合作經濟理論實踐考察
2.2.1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合作經濟思想
2.2.2 中國共產黨的合作經濟理論實踐
2.2.3 西方的合作經濟思想
2.2.4 小結
2.3 組織演進理論
2.3.1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組織演進思想
2.3.2 新制度經濟學的組織演進思想
2.3.3 演化經濟學的組織演進理論
2.3.4 小結
3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環境—行為—績效(ECP)”框架
3.1 ECP框架的構建緣起
3.1.1 ECP框架的思想基礎:辯證唯物主義
3.1.2 SCP范式、SSP范式的基本內容及評價、突破與ECP框架構建
3.2 ECP框架的核心邏輯與結構層次
3.2.1 ECP框架的核心邏輯
3.2.2 ECP框架的結構層次
3.3 ECP框架的分析內容
3.3.1 環境(E):制度環境與技術環境
3.3.2 行為(C):組織利益主體的博弈行為
3.3.3 績效(P):經營性績效與社會性績效
3.4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歷程與主要組織形態
3.4.1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歷程
3.4.2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歷程
3.4.3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歷程的主要組織形態
3.5 本章小結
4 演進分析Ⅰ: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形成過程
4.1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形成階段的環境
4.1.1 中國共產黨和農戶的認知疊加推動了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產生
4.1.2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成功實踐
4.1.3 土地改革后農村出現了建立合作金融組織的現實需求與可能
4.1.4 支持農村信用合作社建立和發展的政策環境
4.2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形成過程的主體行為分析
4.2.1 政府與農民的行為目標
4.2.2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形成過程的博弈分析
4.2.3 博弈均衡解的組織演進意義
4.3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形成階段的績效
4.3.1 經營性績效
4.3.2 社會性績效
4.4 本章小結
5 演進分析Ⅱ: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異化過程
5.1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異化階段的環境
5.1.1 經濟體制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變
5.1.2 農村經濟改革為合作金融組織提供了新的組織與業務基礎
5.1.3 財政分權改革促進地方政府獨立經濟利益主體地位的形成和確立
5.1.4 農村金融供給體系深刻變化形成壟斷性市場結構
5.1.5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政策的階段性變化
5.2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異化過程的主體行為
5.2.1 中央與地方政府行為及其變遷的三階段模型:一個國家理論的解釋
5.2.2 中國農業銀行的行為分析
5.2.3 農村信用合作社內部人行為分析
5.2.4 農民社員行為分析
5.3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異化過程的博弈分析
5.3.1 農村信用合作社內部人〖DK〗、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博弈
5.3.2 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內部人與中央政府的博弈
5.3.3 農民社員、農村信用合作社內部人與中央政府的博弈
5.3.4 小結
5.4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異化階段的績效
5.4.1 經營性績效
5.4.2 社會性績效
5.5 本章小結
6 演進分析Ⅲ: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再生過程
6.1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再生階段的環境
6.1.1 農村金融供求失衡的矛盾依然突出
6.1.2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異化現實與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緩慢
6.1.3 快速發展的專業合作社誘致內部信用合作產生
6.1.4 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的相關政策持續推出
6.2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再生過程的主體行為分析
6.2.1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再生過程的參與主體識別
6.2.2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再生過程的主體行為特征
6.2.3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再生過程的博弈分析
6.3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再生階段的績效
6.3.1 經營性績效
6.3.2 社會性績效
6.4 本章小結
7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過程的總體考察
7.1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階段劃分及路徑
7.1.1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階段劃分
7.1.2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路徑
7.2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動力機制
7.2.1 外部動力:技術環境與制度環境的變化
7.2.2 內部動力:組織利益主體的博弈
7.2.3 內部動力與外部動力耦合推動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
7.3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基本特征
7.3.1 始終服從服務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
7.3.2 農民社員相對缺位與政府相對越位
7.3.3 強制性制度變遷與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結合
7.3.4 路徑依賴與適應性選擇共同作用的過程
7.3.5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功能價值不斷拓展
8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趨勢展望與政策優化
8.1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趨勢展望
8.1.1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將長期是農村金融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8.1.2 “三位一體”綜合性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空間充足
8.1.3 合作金融與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組織的通約性進一步增強
8.2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的政策優化
8.2.1 系統、分類推進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
8.2.2 堅持合作制方向,強化合作金融組織的內部治理
8.2.3 積極培育合作金融企業家,重視農民社員博弈主體的地位,走內生性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之路
8.2.4 完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中的政府角色
8.2.5 防范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中的各種風險
展開全部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演進研究 作者簡介
王麗程,四川大學博士畢業,現就職于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合作金融、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