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藥炮制技術及核心要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45800
- 條形碼:9787521445800 ; 978-7-5214-458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藥炮制技術及核心要點 本書特色
辨證論治是中醫之魂,飲片炮制是中藥之根。只有在傳承中醫藥經典理論內涵的基礎上繼承傳統炮制技術,才能真正地深入解析中藥炮制的科學內涵,堅持中藥飲片炮制生產工藝、研究、臨床應用三位一體,多元思辨,不斷提高中藥炮制的學術水平。 《中藥炮制技術及核心要點》一書以中藥炮制為核心,分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部分從中藥炮制的源流、用中醫思維認識中藥、用中醫思維理解中藥炮制、炮制工具與設備、中藥炮制專業的發展與創新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在各論部分,就臨床中*為常用的 154種中藥炮制品種做了生產技術及規范的詳細介紹。 中藥炮制是一門技術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離不開炮制工具與設備,也離不開具體操作的各個環節。該書在總論里集中介紹了傳統炮制工具和現代飲片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設備,為更清晰地論述各論中不同炮制技術做好準備工作,避免重復或喧賓奪主。本書作者深入中藥炮制的一線現場,掌握炮制操作的真實情況,把書本上的規范操作落到實處,打通了炮制技術傳承的“*后一公里”。此書在中藥炮制的傳承與守正創新,以及在現代炮制技術的系統全面介紹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馬紅教授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系 1985級的優秀學生,當時我是中藥系的系主任。她熱愛中藥,以中藥學為**志愿入學。她敏而好學,對與中藥相關的內容都展現出極大的興趣,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后邊工作邊鉆研,一直致力于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現在欣聞她的著作《中藥炮制技術及核心要點》一書即將出版,由衷地高興并謹表祝賀。此書不僅對中醫、中藥專業人士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中醫藥愛好者正確認識中藥炮制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2023年4月 中醫藥的發展與時代息息相關,中藥炮制也是如此。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東西文化交流越發頻繁與深入,西醫的思維與治療手段迅速成為了國內醫療市場的主要力量,中醫藥在一定時段一定范圍內被部分人誤解為只能保健不能治病甚至有迷信的色彩。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身體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和對生命感受的重新認識,尤其是國家倡導文化自信,中醫藥又迎來了發展的重大機遇。正確地認識、看待中醫藥,挖掘、整理、保護、發展中醫藥,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長期以來,中藥學科在很多方面不斷發展,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在基礎理論研究和中藥發揮治療作用方面的研究仍較薄弱,中藥的使用甚至漸漸偏離了傳統中醫的理論體系,有越來越向生化藥學方面靠攏的趨勢。自古以來,“醫靠藥治、藥為醫用,醫藥結合、形成合力”。中藥是中醫治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要弄懂中藥治病原理,離不開中醫思維,而片面的西藥思維不具備中藥的理論與文化,無助于中藥傳承的行穩致遠,甚至會成為中醫藥整體發展的“致命傷”,這一點亟須調整和轉變。 中藥炮制是中藥從藥材走向藥品的必然階段,也是中藥增效減毒、治病救人的重要過程,是決定中藥質量的關鍵環節,是使中藥實現“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的重中之重。 就中藥炮制而言,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復雜的、有很多理論支撐的技藝。國醫大師金世元教授就反復強調:“聽過不如見過,見過不如干過。”但毋庸諱言的現狀是,中藥炮制正在被逐漸淡化,許多寶貴的傳統炮制方法瀕于失傳,產業化使中藥炮制中的技藝文化被簡單的機械操作所代替,以至于即使是高等院校畢業的中藥專業人士也是從書本上得來炮制規程,停留在 “聽過 ”的階段,沒有幾個人能“見過”,更別提精通炮制操作了。而對一線操作人員來講,炮制操作僅僅是一個謀生手段,炒藥與炒菜并無二致,由于中醫藥理論水平所限,即使是高年資的技術非常過硬的炮制人員,也難有能力總結歸納整理并傳承炮制技藝。 多年一線的工作經歷,使作者見證著中藥飲片和中藥人的一些變化:中藥飲片越來越干凈了、越來越漂亮了,曾經的薄片變成了厚片或者變成了碎渣;有的飲片不僅顏色變得越發鮮艷,而且個頭也越來越大;有的飲片特有的氣味越來越淡甚至消失;有的飲片破碎后從外觀上已經幾乎分辨不出來,這些飲片的性狀雖然與傳統飲片鑒別標準相比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但僅僅是被選定的成分含量檢測結果這一項是達標的,就會被判定為合格品。 臨方炮制也逐漸從藥房中消失了,走進藥房不再能聽到銅缸子搗藥時發出的清脆悅耳的碰撞聲,取而代之的是飲片廠越來越 “貼心 ”的服務 ——提前把藥搗碎包好;年輕的調劑人員甚至不再能通過眼看、鼻聞、手摸、口嘗辨別飲片的真偽優劣,只靠斗簽或小包裝上的飲片名稱抓藥,更談不上分辨炮制是否恰到好處。 按西藥的方法習慣認識中藥,不理解中藥治病的原理,簡單甚至教條地執行調劑規程,甚至會對醫生的臨證特殊處方要求不以為然,認為調劑規程中沒要求先煎或后下的藥物醫生處方為先煎或后下是醫生筆誤,擅自省略或更改醫囑而全然不知對療效的影響。 這些變化無疑與時代的變遷、技術手段的進步和對中藥認識的局限等許多因素有關,但內在質量是否符合中醫藥的傳統理論要求、這些中藥材在飲片廠是如何完成炮制過程而成為中藥飲片的,這些都是極易被忽視但又非常重要、值得深究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論規律,作者深入炮制生產一線,去深入考察研究藥物是怎么炮制的,學習、研究、分析其中的 “門道”。經過實踐,發現了理論與實踐存在明顯的鴻溝,如果不迅速架起橋梁,長此以往,這一鴻溝將會割裂中藥炮制的理論與實際操作,從而影響飲片炮制效果,進而影響臨床療效。 作者發現雖然炮制規范在不斷更新與完善,但從炮制規范到生產出成品這“*后一公里”,仍有很多環節和技術需要規范、許多技巧和經驗需要挖掘整理,以保持傳統炮制技藝的完整性與原汁原味。例如炒黃、炒焦這些操作術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或《中藥材炮制規程》(以下簡稱《炮制規程》)中只是一帶而過,但針對中藥的不同品種、不同產地、不同的質地、不同的數量,如何恰當地把操作落到實處等,并沒有具體的操作指導。而在中藥飲片廠的大部分一線炮制人員并不清楚操作的目的和意義,只是按照師傅的傳授機械重復,導致在 ·002· 炮制關鍵環節的處理上未必能做到位。 現在的很多中醫藥專業的學生或者是想要了解中藥炮制方面知識的人,只能通過一些古籍、教材、《中國藥典》來學習炮制方面的知識。但現代運用中醫思維研究傳統炮制理論的書籍為數不多,《中國藥典》和《炮制規程》以及教科書中炮制方法一項過于簡單概略,里面很少提及具體操作工藝,尤其是規模化、產業化生產以后,從生產一線總結出的炮制技術方面的書籍仍然空缺。這樣不僅讓新學者無所適從,也容易因個人理解差異以訛傳訛,造成炮制成品質量相差較大的后果。 此外,中藥產業化使工人分工越來越細,一人往往只負責一道或幾道工序,整個炮制過程讓飲片產生什么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對飲片的功效有何影響,越來越不被炮制工人關心,尤其是在炮制過程中有很多細節和處理的技巧,沒能形成規范體現出來。正是基于對一線調研的認識思考,才使作者有了把這些經驗整理并總結歸納出來的初衷。這些老藥工們長期實踐積累出的技藝細節以及由此挖掘、分析和總結形成的技術和工藝都是非常珍貴的,可以讓學習者、傳承者們得到一個非常直觀的、可以具體指導“如何去做”的借鑒。 所以,把傳統中藥炮制理論與現代炮制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補齊現在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短板,拂去中藥炮制這顆明珠上的些許灰塵,為中醫藥同道或廣大中醫愛好者展現中藥炮制中古賢的真意和正確操作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這是作者編著這部書的出發點和目的。考慮到中藥發展的現狀和中醫藥本身的特性,作者覺得有必要在正本清源的基礎上,先讓讀者建立中醫思維,從而全面認識中藥,進而厘清中藥炮制發展過程,在中藥炮制這一領域做一個比較系統的梳理。為此,全書分為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介紹中藥炮制理論知識,各論選擇常用中藥材介紹具體炮制操作技術。 總論部分從中藥炮制的源流、用中醫思維認識中藥、用中醫思維理解中藥炮制、炮制工具與設備、中藥炮制專業的發展與創新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系統論述。其中 “用中醫思維認識中藥”一章,向非中醫專業的人士著重介紹了如何以中醫的基本思維方式——“象思維”理解藥性中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扭轉主要以化學成分認識中藥的習慣,并把這一思維引入中藥炮制,來幫助中醫、中藥人員及中醫藥愛好者進一步理解中藥炮制理論的形成與應用。為了讓讀者更全面地了解中藥炮制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從傳統的炮制工具到現代的炮制設備、中藥炮制專業的發展與創新兩個方面進行了系統介紹,尤其是 “中藥炮制專業的發展與創新”一章,作者從飲片需求量增加催生炮制產業變革、產地加工這一炮制環節的興衰、炮制人才培養的多種渠道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與分析,對中藥炮制做了全面的梳理。 各論部分,在品種選擇上,就臨床中*為常用的154種中藥炮制品種做了詳細的介紹,雖然相較于上千種中藥材顯得數量不多,但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品種,掌握一個可以類推一批,這154種中藥炮制方法基本可以滿足臨床炮制需要。 針對當今炮制行業重書本學習、輕實踐傳承的現狀,本書設計的內容涵蓋藥品來源、炮制作用、《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或《中國藥典》中的炮制方法、傳統炮制方法、現代炮制方法、現代制法與傳統制法之間守正與創新的工藝操作等,其中現代制法中又對加工機器設備的選擇、參數的設定、工藝制法中關鍵細節的處理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描述,里面包括了很多炮制一線的實踐經驗與絕招,會使讀者對中藥炮制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紙上,*終達到把符合中醫藥理論的炮制技藝傳承下去的目的。 炮制加工離不開炮制工具與設備,雖然在每味中藥的制法中提到了加工設備,但基于其中的共性,特將設備的內容單設為一章,在總論中統一加以介紹,以免在分論中重復介紹或喧賓奪主。 本書獲得了有名中醫藥學家、國醫大師金世元教授,有名中藥學家、原北京中醫學院中藥系主任張世臣教授的充分肯定與推薦并欣然作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水平有限,存在缺點和不足在所難免,尤其面對浩如煙海的中醫藥寶庫和全國各地眾多不同特色的炮制方法,肯定有偏頗、不足之處,還望同道批評指正,共同為中醫藥的傳承盡綿薄之力。 馬.紅 2023年 12月 ·004·
中藥炮制技術及核心要點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藥炮制為核心,分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讓中藥回歸中醫,用“象思維”全面理解中藥的藥性理論和炮制理論,還原中藥治病的本性,彌補了教材中缺失的中藥炮制專業中的中醫思維,目前尚為首創。炮制被淡化的當前,很多都是機械化操作,導致很多關鍵操作細節和核心要點被忽略甚至瀕臨失傳。各論深入中藥炮制**線現場,掌握炮制操作的**手資料,把書本上的描述與實踐相結合,恰當地把以往書本上的規范操作工藝落到實處,打通了炮制技術傳承的“*后一公里”。
中藥炮制技術及核心要點 目錄
中藥炮制技術及核心要點 作者簡介
馬紅,主任中藥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大師金世元學術繼承人。碩士學位, 批北京市中醫藥人才(125人才), 執業藥師培訓講師,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藥劑科原主任。 基層名老中醫金宇安學生,熟悉中藥和臨床。在中藥的 制、制劑、調劑、臨床藥學方面有較高造詣 。主持北京市級、區級科研項目若干項,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十余篇。任北京中醫藥學會藥事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