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說文解字系傳(精)--中國古代語言學基本典籍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65944
- 條形碼:9787101165944 ; 978-7-101-16594-4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說文解字系傳(精)--中國古代語言學基本典籍叢書 本書特色
☆《說文解字》的首個注本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中國語言文字學史上的經典,歷代研究綿延不斷,從而形成了專門之學——“說文學”。《說文》原本久已不傳,唐末宋初,徐鉉、徐鍇兩兄弟分別校訂《說文》,形成了不同的《說文》校訂本:徐鍇為弟,奉《說文》為經,而以自己的解釋為傳,所撰《說文解字系傳》(以下簡稱《系傳》)是《說文》的*早注本和系統研究著作,世稱“小徐本”;徐鉉為兄,奉敕校訂《說文》,書成后由國子監雕為印板頒行,世稱“大徐本”。 ☆清代文字訓詁之學的前驅 “大徐本”流傳更廣,成為后世通行的《說文》版本;相較而言,“小徐本”后世多以抄本形式流傳,名氣不如“大徐本”。但實際上,與通行本《說文》相比,《系傳》有很多長處。《系傳》十分重視訓釋的方法,不僅因襲漢唐以來的訓詁方法,援引群書以證古義,更大膽創新,用今語解釋古語。在探求字義方面,徐鍇特別注意“因聲求義”,或從諧聲字出發溝通字義,或從聲韻的相同、相近出發說明字義的相類似,這些方法對清代的訓詁學影響極大,可以說《系傳》是清代文字訓詁之學的前驅。除此之外,《系傳》在疏證中還注重說明古書用字中的假借字與古今字,說明詞的引申義。 在文字學理論方面,徐鍇提出了著名的“六書三耦”說,對后世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小徐本”首個點校整理本 影印本《系傳》雖能更加忠實地反映刻本原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系傳》多以抄本流傳,存世清刻本難免存在一些流傳過程中產生的錯訛;另一方面,《系傳》引書多憑記憶,或文字支離,或違背原書,或書名參錯,如無相應的校記和注釋,難免給閱讀帶來不便。有鑒于此,我們特約請大徐本《說文》的整理者陶生魁教授對《系傳》進行點校整理。此次整理以清道光間祁刻本為底本,重點運用了歷代文獻援引的《說文》異文糾正今傳本中較為明顯的錯誤;徐鍇引書錯訛較多,難以卒讀處或與今本不同者據今傳本補充全文,可資參考;正文篆文字頭前加標楷書字頭并注音,書后附檢字表,以便讀者使用。
說文解字系傳(精)--中國古代語言學基本典籍叢書 內容簡介
《說文解字系傳》是《說文解字》的*早注本和系統研究著作。全書四十卷,卷一至卷三十為《通釋》,注釋闡發《說文》正文,各條先出《說文》原文,然后以“臣鍇曰、臣鍇按”等領起注釋,末附朱翱反切;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為《部敘》,推闡《說文》五百四十部據形聯系、次序排列的意義;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為《通論》,闡發文字構形的含義;卷三十六為《祛妄》,駁斥李陽冰臆說;卷三十七為《類聚》,列舉同類名物之字,說明其取象之由;卷三十八為《錯綜》,從人事以推闡古人造字意旨;卷三十九為《疑義》,論列《說文》所闕之字及字形與小篆不合之字;卷四十為《系述》,說明各篇的著述旨趣。 此次整理以中華書局影印道光祁寯藻刻本為底本,參校以《四部叢刊》影印述古堂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進行錄排、標點、注音、校訂工作。書后編制五百四十部首字檢字表,以及正文字頭和重文字的音序、筆畫檢字表。
說文解字系傳(精)--中國古代語言學基本典籍叢書 目錄
說文解字系傳(精)--中國古代語言學基本典籍叢書 作者簡介
[南唐]徐鍇,五代時期的文字訓詁學家,字楚金,廣陵(今揚州)人,徐鉉之弟,世稱“小徐”。精于文字訓詁,生平著述甚多。所撰《說文解字系傳》是對《說文》最早的一部有系統、比較詳密的注解之作,在文字訓詁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生魁,甘肅白銀人,西北師范大學碩士,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現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長期致力于傳統語言學與古文獻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1項,陜西古代文獻集成子課題1項,陜西省教育廳項目1項。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團隊項目“古代六書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暨數據庫建設”子項目負責人。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說文解字》(點校本)、《〈莊子〉校訂》《〈說文古本考〉考》。獲陜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全國古籍出版社百佳圖書二等獎1項。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