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探究.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52258
- 條形碼:9787560452258 ; 978-7-5604-5225-8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究.二 本書特色
我差不多已經忘了《探究》這部作品。大抵上,我都會忘了自己寫完的著作。毋寧說,正是因為忘卻過去的工作,才能前進。然而,這次趁著寫這篇“序言”的契機重讀《探究》的時候,我注意到了幾個重要的問題。《探究》原本是1985年至1996年在雜志上連載的文章。具體來說,就是“探究(一)”“探究(二)”和“探究(三)”。前兩次連載收錄在《探究(一)》和《探究(二)》這兩本書中,而“探究(三)”連載到一半中斷了,沒有成書。在此之后,我在 20 世紀結束的時候寫了《跨越性批判》,在其中提出了“交換樣式”的觀點。然而,我當時沒有注意到的是,從實質上而言,“交換樣式”的想法其實已經蘊含在“探究”之中了。例如,我在《探究》中討論了語言的問題,但它和迄今為止一般認為的語言理論不一樣。通常來說,語言問題是從“言說—傾聽”的觀點得到考察的,而我則在《探究》中從“教—學”的觀點來考察語言。換言之,就是通過和他者的“交換”來考察語言。在這個意義上,應該說交換樣式的觀點始于《探究》。寫作《探究》的時候,我在日本被稱為“新學院派騎手”“后現代主義者”,等等。這些名稱在當時就有違和感,如今再次回顧起來,我感到自己在當時已經預感到了后現代主義的未來,即預感到了將要到來的戰爭。如今看來很明顯的是,《探究》是在發生世界史意義上的巨大變動的時期寫成的。關于這一點,我在書中完全沒有涉及。但是,并不是說我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我寫作《探究》的時期,正是由1989年蘇聯解體所代表的具有世界史意義的變動正在發生的時期。盡管沒有在書中直接提到,但《探究》反映了這種變動。蘇聯解體在當時被稱作“歷史的終結” (福山語),但我當時就反對這種看法。在我看來,當時失去霸權的不只是蘇聯,美國也一樣。要言之,當時“終結”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暫時達到的平衡狀態。實際上,在此之后,到了 21 世紀 20 年代,“歷史的反復”就變得很明顯了。我在這個時間點上出版了《力與交換樣式》一書(2022)。在許多意義上,這本書都可以說是《探究》的延續。
探究.二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柄谷行人在1986年至1988年連載于《群像》雜志上的“探究”。繼《探究(一)》中對“唯我論”和抽象的普遍性進行批判后,柄谷行人在《探究(二)》中著重考察了“獨特性”的問題。從這一主題的選擇上,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柄谷行人對于黑格爾的批判態度。通過專名問題和“作為單一性的個體”的問題的語言學和哲學討論,柄谷行人全面批判了從黑格爾到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現代西方哲學傳統中“個體(特殊性)”與“類型(一般性)”的認識框架,試圖重新回到康德的所謂“超越論式的自我”并從中引導出關于“獨特性”的理解。
探究.二 目錄
探究.二 相關資料
誰都無法書寫“這個我”或“這個東西”。想要寫的話,只會變成特殊性的不斷堆砌。無論對于“這個我”作出怎樣的說明,都僅僅是一般性事物的特殊化(限定)。我幾歲、做什么工作、長什么樣、正在想什么——這種信息堆砌得再多,都偏離于“這個我”。事實上,這里的問題在于,指向單獨性的指示詞“這個”,不同于指向特殊性的指示詞“這個”。“這個我”或“這條狗”里的“這個”,不同于指示某物的“這個”。指示某物的時候,“這個”將“我”或“狗”等一般存在給特殊化了(作了限定)。在這個意義上,堅持“這個我”,便是主張我如何與他者不同,也即我如何特殊。不過,這么做的前提恰恰是把他者也當作“我”,即一般意義上的“我”。但是,說出“這個我”的時候,上述前提本身就被否定了。這里宣告著某種確信:適用于“我”的論述,并不適用于他者。然而,我們一旦說出來,就會意識到,在正面表述的意義上根本不存在這種差異。“這個我”里的“這個”,什么都不指示。盡管如此,還是必須得說,“這個”有所指示。它指示的僅僅是我與他者的差異(非對稱性)。或不如說,這一差異讓他者作為他者、讓我作為我而存在。 在笛卡爾那里,“懷疑”不是尋常之事。他對各個共同體認為的真理提出懷疑,但這個時候,他并不掌握如今我們暗中假定的那種“客觀世界”。例如,如今我們會若無其事地談論種種文化或語言,談論各種彼此差異的體系。當我們進行這種討論的時候,我們暗中將一個“客觀世界”當作前提——這個“客觀世界”超越了共同體的差異,它對誰來說都是存在的。在笛卡爾那里,沒有這種前提。這個前提本身是必須被創造出來的東西。笛卡爾的懷疑和在笛卡爾以后的世界里進行的“懷疑”,有著根本區別。
探究.二 作者簡介
柄谷行人(1941— ),日本思想家、批評家,曾以夏目漱石研究獲得《群像》新人文學獎,以馬克思研究獲得龜井勝一郎獎等,著述等身,代表作有《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跨越性批判》《世界史的構造》《力與交換樣式》等。作為曾被視為日本思想界“后現代”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思想家,柄谷以其獨特敏銳的文本分析和極富想象力的思考,不僅深刻啟發了日本學界和一般讀者,也直接影響了包括齊澤克在內的眾多當代西方左翼理論家。近年來,柄谷通過其“交換樣式”理論完整地闡述了自身的思想體系,并于2023年獲得博古睿哲學與文化獎。 王欽,畢業于美國紐約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博士,現為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準教授。譯有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德里達《野獸與主權者(第一卷)》《贈予死亡》、柄谷行人《探究(一)》、中島隆博《作為思想的語言》等。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