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課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23184
- 條形碼:9787512723184 ; 978-7-5127-2318-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課堂 本書特色
養育孩子是一場自我成長與修行。只有父母與孩子彼此都能看見,才能建立起和諧的親子關系。
這本書將幫助你:
學習如何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學會如何了解孩子情緒的源頭,避免誤解和歪曲孩子的本意。
學會如何尊重孩子的訴求,讓孩子也學會以你為榜樣尊重他人。
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引導孩子談及他自己的想法。
學會如何向孩子敞開心扉,用心去感受和了解彼此。
學會如何改正自己的溝通方式,準確向孩子傳達你的“愛”。
學會如何關愛自己和孩子的心靈,與孩子共同成長。
如何了解孩子的情緒?
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聲?
如何與孩子和諧溝通?
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
本書會給你滿意的答案!
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課堂 內容簡介
有時候,父母滿腔的愛無法準確傳達到孩子內心,因為我們不能正確讀懂孩子的心,也不懂如何向孩子表達愛。真正成熟的父母,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處理孩子的問題。
本書可以為想跟孩子建立良好關系的父母提供實用的指導。全書以兒童心理學及“心智理論”為基礎,不僅介紹了孩子不同情緒和行為下的不同心境,還介紹了父母如何讀懂孩子的內心,以及如何修正自己的言行,更準確地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愛。
養育孩子是一場自我成長與修行。只有父母與孩子彼此都能看見,才能建立起和諧的親子關系。
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課堂 目錄
第1章 想要傳遞的心聲,想要接收的心聲
心靈,我們雖然擁有卻未真正了解
*受人們關注的詞語
我們渴望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靈
我們渴望表達自己的心聲
透過他人的行為可以了解其內心
如果想知道他人在想什么
表明心意,就能改善彼此的關系
父母更應該擁有心智能力
父母該如何與孩子“交心”
能言善道就一定能傳遞真心嗎
我們現在想跟孩子溝通
父母可以和孩子坦率地對話
為什么父母必須了解自己與孩子的內心
我們連機器的“心思”都想知道
經驗豐富的主人能洞察狗狗的心思
父母能根據寶寶的表情洞察其內心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內心嗎
與孩子對話前,先審視自己的內心
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內心,受傷的就是孩子
連自己的情緒都覺察不到,怎么去了解孩子
只有洞察他人的內心,才能制訂出行動計劃
為什么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內心
作為理解他人的工具,我們的心靈存在局限
通過語言向孩子表達我們的心聲
語言是傳遞信息的需求
孩子期待的話語中蘊藏著真心
不“走心”的話也有“用武之地”
父母對孩子說“TMI”的后果
和孩子溝通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溝通的橋梁:維持均衡的“智慧短信”
為什么家庭成員之間很難親密溝通
意思表達不明確,很容易被孩子誤解
第2章 洞察孩子內心的關鍵:愿望、意圖和信念
錯誤信念與行為之間的關系
心智能力是如何發展的
行為由心而發
正確預測并建立關系
藝術作品中的心智能力
從孩子的言行中洞察其內心
成人是否更善于洞察他人的內心
孩子也能理解他人錯誤的信念
孩子也有辨別表象與真象的能力
說謊——孩子洞察他人內心的信號
孩子會借助推測他人信念來行動
洞察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
為什么孩子會隱藏自己的意圖
孩子的意圖是其行為的“晴雨表”
孩子也會重視意圖,而非結果
和孩子溝通時要清晰地表明意圖
擔心被孩子排斥,父母也會隱藏意圖
父母說“做你想做的事情”背后的真相
“失去”人生目標的孩子和父母的“兩種愿望”
愿望是行動的動力來源
當父母對孩子的希望自相矛盾時
識別愿望和意圖的練習
“想”是一種復合心理狀態
父母的言行不一會導致孩子“察言觀色”
所見所聞皆可形成信念
孩子心智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階段
是時候把我們4歲時就擁有的心智能力拿出來使用了
父母的錯誤信念會帶給孩子壓力
父母要定期對自己的信念進行復盤
能準確表達心意的詞語
想——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相信——對孩子“毫不置疑”
意圖——告訴孩子這樣做的理由
愿望——對孩子的合理期待
想要——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自由
第3章 情緒,隱藏于內心的能量
人生的課題——愛與幸福
父母的愛可能會被孩子誤解為嫌棄
愛來源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如果父母的愿望成真,孩子會幸福嗎
我們可以創造“幸福”這種情緒
情緒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客觀地看待問題可以改善情緒
正確理解并練習駕馭情緒
了解情緒的本質,才能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
情緒投資
揭示情緒本質的語句
究竟是感受情緒,還是感受到的是情緒
認識情緒是必須學習的“技能”
會“活用”才能“為己有”
先保持沉默,解決問題后再與孩子溝通
根據孩子的情緒進行對話
沒有必須隱藏起來的情緒
如何準確地向孩子表達情緒
如果父母沒有準確表達情緒,孩子永遠都不會知道
在中庸和均衡允許的范圍內表達情緒
表達情緒要注意方式
教孩子懂得“情緒表達規則”
生氣時要遵守的規則是什么
引導孩子正確地發泄情緒
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支配欲
第4章 通過視線了解孩子的內心
凝視雙眼,可以洞察彼此的內心
孩子可以透過我們的臉洞察我們的情緒
眼睛能讓我們更好地洞察他人的內心
眼神溝通對改善親子關系的重要性
孩子的視線偏向別處,父母會感到被忽視
眼神溝通可以改善親子間的關系
進行眼神溝通的練習非常有必要
想要“占領”視線的渴望
一直盯著孩子看,也會增大孩子的壓力
停止說“看這里”,而是問“你在看什么”
“聯合注意”——心心合一才算是溝通
做到“聯合注意”才能算作溝通
孩子與父母“聯合注意”的過程
要關注孩子對什么東西感興趣
是引導孩子,還是跟隨孩子
對孩子所看到的東西做出有意義的回應
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看世界
第5章 不用心傾聽的父母
父母“已對過話”的錯覺
說話≠對話
對話不順利是否錯在孩子
關鍵是如何與孩子對話
表述得很清晰也可能會被對方誤解
與孩子對話要學會準確填補“空白”
我們向孩子坦誠地表露真心了嗎
有時候實話實說也會傷孩子的心
別做“答案已定,你回答即可”式父母
跟孩子溝通前必須明白的定律
學會做能夠維持均衡的傾聽者
說話者扮演的角色
傾聽者扮演的角色
信息扮演的角色
創建能夠梳理孩子心理的對話
全神貫注地傾聽會讓孩子自己找到對策
用心傾聽的前提是進入孩子的話語中
專注于孩子在說什么才算是積極傾聽
父母同理心的強弱決定了與孩子對話的方式
父母的誤解——孩子無視我說的話
如何有效地傾聽孩子說話
通過孩子的自言自語洞察其內心世界
如何跟孩子對話,雙方才能更親近
感覺不被尊重而擺出“甲方姿態”的父母
父母要走下樓梯與孩子平等對話
孩子的世界與父母的大不相同
說話時應該換位思考
第6章 培養孩子的心智能力
如果想重塑心靈,應該從何處做起
我們能否重塑自己和他人的心靈
塑造性格的“人格五因素模型”
重塑我們的心靈
保持恰當的自尊感
通過自我指導訓練提升孩子的自尊感
不善言辭的父母怎樣進行自我訓練
通過面部表情和動作來重塑心靈
提升心智能力的方法
借助訓練與實踐
參加與孩子合作的活動
和孩子一起進入虛擬世界
跟孩子一起閱讀文學作品
寓言故事是*好的載體
體驗“真實情緒課程”
確認情緒的構成
露出與情緒相匹配的面部表情并觀察面部表情
尾聲 我們終于可以說出心里話了
我們堅信——孩子會茁壯成長
我們明白——錯誤信念也能誘發行動
我們明白——孩子的信念也會改變
我們現在可以迅速糾正自己的錯誤信念
我們明白——我們會被情緒左右
下定決心才能更自如地洞察內心
先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洞察孩子的內心
孩子的內心與我們的內心不同
我們*終能與孩子“心心相通”
附錄1
附錄2
展開全部
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課堂 作者簡介
李知妍
畢業于韓國中央大學發展心理學專業,以研究“青少年等級人際關系表象對憤怒控制的影響”而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在中央大學和仁荷大學講授心理學概論,在首爾大學、中央大學、江原大學講授發展心理學。在首爾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專業從事心理學研究,在中央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講授“嬰幼兒發展心理學”“嬰幼兒咨詢與測量”等課程。著有《園丁父母和木匠父母》《成人發展與衰老》《學習心理學》《社會人格發展》《韓國嬰兒發展研究》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