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86989
- 條形碼:9787208186989 ; 978-7-208-18698-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本書特色
☆ 1950—2010,重現戰后臺灣思想文化領域的曲折與變遷,讀懂當代臺灣各色思潮的前世今生 ☆ 60年的政治氣候變幻與社會思潮變遷,世事流轉,人文理念與學術風氣如何與之適相呼應,又何以成為社會變革的先聲與導火索? ☆ 資深歷史學家20余年兩岸交流經驗,親歷臺灣學界,遍尋檔案文獻,真實呈現臺灣人文學術與社會思潮的發源與流變。 ------------------ ◆“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光復之初臺灣社會文化的重建 ◆ “威權主義”與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1950—1960年代臺灣政治領域與文化領域的思潮碰撞 ◆ 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延續“學統”與現實轉型 ◆ 新儒學思潮的振起及其流播 ◆ 1970年代:當代臺灣的“關鍵十年” ◆ 時政、學術、人文,作為意識形態陣地的雜志如何反映時代的張力? ◆ “核心—邊陲”結構:思想困局與“邊陲”的文化省思 ◆ 從“西望”到“回歸”,社會風潮涌動下人文社會科學的“中國化” ◆ 國民黨的“本土化”改革與“黨外”的興起 ◆ 當代臺灣的歷史書寫:話語、史觀及其“建制化” 1950—2010年臺灣人文學術的發源與演變,不僅有其內在的邏輯與軌轍,其問題意識、現實關懷、理論方法以及研究路徑等,也都受到不同時期政治形勢、社會轉型、文化思潮、國際學術研究風氣以及人事興替等因素的深刻影響。 本書以臺灣重大社會文化思潮的起伏以及政治情境的變遷為線索,分析各家各派的學術旨趣及思想意涵。將“二戰”后臺灣的政治、思想與學術團成一體,既同條共貫,又線索分明。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內容簡介
本稿研究了臺灣光復以降至2010年這60多年間重大社會思潮的演進及其與人文學術的共生互動關系。課題系統地梳理了光復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國化”思潮、1950-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實證主義思潮、新儒學思潮、1970年代的“科際整合”思潮、文化“回歸”思潮、1980年代的“中國化”思潮以及80年代以后的“本土化”思潮等重大社會文化思潮,同時,還從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共生互動的角度,對各種社會文化思潮與臺灣現代人文學術的發展路徑、理論方法及其研究取向等,展開系統而又深入的探討。從而在學術與政治、學術與社會、學術與思想、學術群落與社會網絡、學術社群與蕓蕓大眾之間,建立起有機的鏈接,力圖從整體上來探究與揭示六十年來臺灣人文學術的發展與其政治變遷、社會演進、制度嬗變、思想脈動之間盤根錯節的關系。 本稿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批準號:14BZS125)成果,結項鑒定等級為優秀。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目錄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作者簡介
王東,1963年生,安徽廬江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臺灣研究院院長、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兼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擔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黨委書記、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教研室主任。兼任臺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客座教授、臺灣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客座教授,曾赴香港中文大學、嶺南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臺灣“中研院”等學術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史學史、史學理論及中國區域文化史。現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球客家通史”。著有《客家學導論》等作品。 胡逢祥,1951年生于上海,浙江諸暨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中國歷史文獻學會和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全國史學理論研究會會員和理事。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學史和學術文化史、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教學和研究。出版《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等專著。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