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原中国图书网):网上书店,尾货特色书店,30万种特价书低至2折!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

包郵 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時間:2024-01-01
開本: 16開 頁數: 430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69.4(5.9折) 定價  ¥11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5994
  • 條形碼:9787500875994 ; 978-7-5008-7599-4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 本書特色

羅森伯格對美國醫院系統的演變進行了雅致而獨到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其對社會影響和職業行為的復雜性和可變性的敏銳考察為特征,他呈現出一個對任何對醫療保健感興趣的人都有參考價值的耐人尋味的講述。 ——羅格斯大學勒內·杜博斯行為科學教授 大衛·米凱尼克(David Mechanic) 在美國醫院系統的可信度遭到質疑時,羅森伯格教授的著作對美國醫療服務的發展提出了睿智和學術性的觀點。通過嚴密的研究和有力的論證,著作從社會史的角度展示了這一類機構的形象\"。 ——醫學博士,《問題中的身體》(The Body in Question)作者 喬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 堪稱對不斷發展的美國醫院的方方面面的精湛分析。羅森伯格教授憑借其深厚的歷史知識和嚴謹的社會學視角,圍繞作為社會機構的醫院這一議題完成了一部關鍵性的學術著作。\

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 內容簡介

本書描繪了醫療社會和職業變革的方方面面,深度解析美國醫療系統演化路徑,以及美國醫療保健體系演化與病危重振,是一部醫療人類學的經典之作。

獲獎歷史學家查爾斯·羅森伯格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即我們當代人對醫院系統——如其官僚主義的僵化和冷漠、對高科技醫療的誤入歧途的固守,以及其不受控制的成本等諸多不滿,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顯露無疑,且深深根植于此類機構當中。這個在杰斐遜時代還是技術上原始的、管理上家長式的、面向窮人和受扶養人的機構,到**次世界大戰時,就已演變成一個資本密集、官僚主義組織的供所有人使用的醫療設施。《照護陌生人》探討了醫院的專業和社會轉型的方方面面。羅森伯格描述了在醫院的教室和工場里對醫生的關懷和犒勞,分析了護理和醫院管理等新職業的產生,也研究了由虔誠的非專業理事所構成的貴族階層與新興的、有科學證書的專業精英階層之間的君子之爭。《照護陌生人》為說明醫院何以在一種如此基礎卻又令人沮喪的意義上構成了美國生活的一個特征,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視角。

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 目錄

致謝/ XV

引言/ XVII

**部分

一個傳統的機構,

1800—1850 年

**章

醫治病人:南北戰爭前的醫院與社會/3

善行的愿景/ 6

病房里的生活/ 10

一個不那么有序的機構/18

少數的付費病人/ 20

期許的秩序/ 22

感知到的病房/ 30

第二章

職業和管理:不一致的愿景/35

妥善的管理/ 36

場所的優勢條件/ 45

權力與職能的平衡/ 53

第三章

醫學思想:南北戰爭前美國的傳統與變革/57

焦慮的身體/ 59

變化的來源/ 66

巴黎的誘惑/ 69

傳統的平衡/ 77

第二部分

新的治療秩序,

1850—1920 年

第四章

擴大傳統機構:1850—1875 年醫院發展的社會根源/83

共同財富和共同健康/ 85

醫院的發展模式/ 94

墻內:持久的機構/ 100

第五章

通風、傳染和細菌/107

感染、醫學思想和南北戰爭前的醫院/ 108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醫院作為一種道德人工物/ 113

醫學理論與社會變革:細菌與通風/ 119

第六章

治療的承諾:醫院中的科學/127

消滅感染:消毒法的勝利/ 129

醫院外科的轉型/ 131

疾病的新定義/ 135

臨床技術的興起/ 138

科學的圣杯/ 144

第七章

權宜聯姻:醫院與醫療職業/149

專科化的困境/ 152

醫院化醫學:優先權的階梯/ 157

醫院的醫療化:醫務人員的演變/ 162

無形學院:學術精英的塑造/ 175

第八章

作為課堂的病房/181

查房:醫院教學的起源/ 183

追求控制:改革的共識/ 191

弗萊克斯納及以后/ 198

第九章

治愈之手:醫院中的護理/201

護士之前的護理/ 202

合法化的意識形態/ 206

培訓學校的擴張和護理工作女性化/ 207

培訓學校:有意成為的全控機構/ 214

探索新選擇:護理改革的目標/ 217

第十章

私人病人革命/225

將就: 為鍍金時代的醫院融資/ 226

私人病人的進入/ 231

社區醫院的發展/ 235

醫療收入與醫院實踐/ 239

醫院內部:私人病人的影響/ 244

第十一章

謹慎的監管:重塑權威/249

場所和人的秩序:持續的管理/ 250

慈善女士和她們犯錯的姐妹/ 254

一個醫生的工場/ 258

一個有爭議的領地:權力磋商/ 260

第三種力量:院長的出現/ 263

被遺忘的男男女女:工人與科層主義/ 268

第十二章

病房生活/271

強加新秩序:變革的來源/ 272

棘手的機構/ 281

第十三章

新式醫院及其評論家們/295

社會愿景/ 297

醫學文化中的住院與門診/ 301

救濟院還是醫院:改革公立醫院/ 306

有組織的仁愛/ 310

科學作為仲裁者/ 315

第十四章

結論:過去之于現在/319

新型醫院/ 322

過去之于現在/ 330

書目說明/ 334

注 釋/ 341

尾 注/ 342
展開全部

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 節選

為醫院寫史:代譯序

為非個別的醫院寫史,即便在醫學史領域也并不是很常見。世界著名醫史學家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曾撰寫過一部涵蓋了自史前期至20 世紀的醫學觀念、醫療技術、醫學研究發展過程的《醫學史》,1927 年以意大利文出版,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但可惜即便在這樣以及其他很多的醫學通史巨著中,醫院連一個完整的章節都不配擁有a。誠如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所言,“醫學有三要素:疾病、患者、醫師。醫師是醫學的仆從。患者必須與醫師合作,對抗疾病”。或者信奉宗教醫學的希臘人,還可以去醫神廟里求診。無論如何,醫院作為當今醫學的一個缺省配置,并不是自古有之。即便是要強行在歷史中找到類似的醫學基礎設施的影子,恐怕還是要等到羅馬帝國時代,而且其服務的對象僅限于軍人和奴隸。真正面向普通民眾的醫院一直要到基督教興起,特別是中世紀以后,才開始出現。再后來就是老掉牙的世俗取代宗教的過程:無論是英國伴隨著宗教改革而進行的醫院重組,還是約瑟夫二世、腓特烈大帝以及葉卡捷琳娜二世等君主出于贏得威望的考量,到了18 世紀,“全科醫院”都已經在西方主要國家生根發芽。醫院

的功能也大致相同:收容瘋子、乞丐、孤兒、流浪漢、娼妓、小偷——為他們提供醫療、食物、庇護所,讓其有機會康復;更是把他們監禁在這里,以免對社會中的“正常人”造成侵害。若把目光放在全球,美國醫院的興起充其量是歐洲國家的一個翻版。那為什么還要專門為美國的醫院寫史呢?一個簡單的回答就是醫學史本身就是社會史。

每一項醫學活動都會有兩方面的參與者,醫師與病患,或者說,在更廣的意義上,醫學群體和社會。醫學無非就是這兩個群體之間的復雜關聯。

羅森伯格(Charles E.Rosenberg)的《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就是這樣一本典型的醫學社會史著作。醫院在他的筆下被描繪成整個美國社會的縮影。他甚至認為,“如果不了解醫院的起源,就無法解釋20 世紀的醫學、醫療行業和醫療服務的歷史”。以醫院為切入點管窺社會,不僅可以讓醫療活動自己橋接醫師(當然也包括其他照護者)和患者的兩個世界,史家也不必糾結于清潔通風、臨床教學和以身體檢查、病理解剖、統計學及無菌手術等為基礎的,至今還在影響著醫療實踐的創新是否源自美國。如羅森伯格在結論中坦陳,他研究美國醫院系統興起的唯一目的便是,“當我們思考它(醫院)充滿爭議的現在和問題重重的未來時,我們依然是其過去的囚徒”。以至于:

如果不了解科學化醫學的魅力和治療的承諾,就不可能理解美國醫療支出的規模和風格。

在1800 年,醫院僅是美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無關緊要的一個方面。除非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被傳染病或遭遇意外,否則沒有一個有財產或有地位的紳士會把自己送進醫院。但現在,每個人都期望在醫院里得到妥善的治療—只是希望醫院可以不要那么“沒有靈魂、缺乏人性、浪費又無效率……只為醫學服務”。事實上根據羅森伯格的發現,即便是我們今天對于醫院的諸多疑慮和批評,早在20 世紀20 年代就已經初具雛形。他說,“過去之于現在”(The Past in the Present)的意義恰在于此。若非這樣,我們為何要關心需以“據說”來形容的希臘人是去神廟、科斯島(據說希波克拉底就在島上出生),還是去找阿斯克勒庇俄斯這樣的瘍醫(治療外傷的醫師)看病,而看病的患者究竟“是男是女,自由民或奴隸”呢?

被譽為“在國際醫療史界廣具影響的領軍性學者”的羅森伯格,自不會幼稚到“言必稱希臘”。全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引入了1810 年10 月新被任命為長老會牧師的伊萊(Ezra Stiles Ely)的故事。借伊萊之口,羅森伯格描繪了彼時的醫院宛若地獄般的場景:

孩子們不安地在救濟院里轉來轉去;他們無法獨處,許多年輕的妓女也是如此,不可避免地“與邪惡的男人們發生性關系”。

可憐的伊萊甚至找不到任何精神上的盟友—護士和侍從幾乎都是從康復的病人中招募的,他們的背景與其服務對象幾乎沒有任何差別。“當一個女人(妓女)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溫暖姿態伸出手來試圖撫摸他時,他退卻了”。

拋開伊萊的神職身份,這也是當時美國醫院*真實的寫照。而且借當事人之口娓娓道來,總要比史家空洞的說教強上百倍。這也正是羅森伯格寫作的特色和專長。醫院在人性和科學兩個目標之間的歷史性張力,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得到表征。如在19 世紀30 年代一位不服氣的紐約醫生還在抱怨:

法國人是因為遠離了塞登漢姆和希波克拉底的傳統,才可以成為優秀的醫生……他們正在拆毀醫學的殿堂,重新訂立它的基礎……他們在治療學上的損失遠比在疾病解剖學上的收獲要來得更大。他們只是解釋了人是怎么死的,卻沒有解釋該如何治療他們。

不久,只能去歐洲取得真經的年輕人就會發現,法國和德國的醫學領袖實際上對眾多著名的美國醫師一無所知,這讓他們十分尷尬。普通人視角的醫學科學化的微觀動力就這樣生成a;而“把重點放在醫師如何激發和塑造醫院的變革上”,也可以全然跳脫那種一度流行的目的論解釋—宛若只有科學化才是醫院的終極使命,而且那種結構性的革命仿佛瞬間就會完成。

無論如何到了1909 年,甚至中產階級女性也愿意住進醫院,而再也不必擔心這個曾經背負著“落伍、腐化、有害”污名的濟貧扶病、休養生息的機構會帶來異樣的目光。

有一個便宜的房間空著,我可以去住,每周25 美元……[我和丈夫]昨晚認真地談了這件事以后,還是決定醫院是*好的。

正如副標題中“系統”一詞所昭示的,本書的大部分內容討論的是自19 世紀70 年代,也就是南北戰爭a后,到20 世紀20 年代這半個世紀的關鍵性變化。如第五章至第十二章涉及科學化醫學進入醫院、醫療職業和教育、專業護理的影響、權威模式、私人病人的到來以及病房生活質感(texture)的改變等諸多主題。羅森伯格坦言,相較于監獄、精神病院和公立學校,將醫院作為一種社會史進行書寫在20 世紀80 年代還是一個相對嶄新的智識實踐。

需要指出的是,羅森伯格寫作的這段時間,即從1967 年在《歷史醫學公報》(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發表文章**次系統地思考醫院在精英醫療職業中的核心作用,到本書出版的二十年里,系統在社會科學里所對應的結構功能主義思潮正經歷走向巔峰到日漸式微的劇變。系統性的模式是否一定會達到類似于生物有機體所展現的那樣一種閉合,的確值得今天的我們深思。但瑕不掩瑜,羅森伯格以其極開闊的視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學科思維的歷史寫作的典范。和中國讀者所熟知的席文(Nathan Sivin)一樣,“不蜷縮在自己陰暗的椰殼碗里”, 實際上也是他們能夠成為“大家”之關鍵所在。

盡管自稱本書的大部分都是他在研究美國醫學史的其他方面時不經意寫成,但羅森伯格的考據工作卻堪稱完美。盡管卡爾(Edward Hallet Carr)在《歷史是什么?》(1961)中曾尖銳地指出,“贊揚歷史學家敘述得精確,就像贊揚建筑師在建筑中適當使用了干燥的木材,合理地運用了混凝土一樣。這是進行工作的必要條件,卻不是本質功能”。但從羅森伯格致謝中所表達的大量的“虧欠”,以及長達全書篇幅近五分之一的書目說明和注釋就可見一斑。能將如此豐富的史料游刃有余地組合起來并靈活使用絕非易事—特別是他還巧妙地將正文和其他部分截然分開,一方面保證讀者閱讀的連貫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材料,包括相關文獻的指引。

羅森伯格就是這樣一位體貼的作者。事實上,這也是我應允翻譯這本大部頭的唯一原因。2015—2016 年,我在哈佛大學科學史系訪問。此時羅森伯格教授已經榮休,本未奢求能夠有緣得見。可在系里每周組織的學術活動中,卻總能一次又一次地望見他瘦小的身影。哪怕是年輕人自行組織的微沙龍,他也都默默地坐在那,靜靜地聽,偶爾發問。一個人怎么可以把博學和謙遜發揮到如此的極致,是我自那個時候就開始糾結的問題。我也希望借助這本書的翻譯,能找到些許答案。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采取了一種全新的翻譯組織模式。身在學界,總能碰到一些特別負責任的編輯,告誡譯者“要像學生那樣去讀”,以便發現譯文中可能殘存的錯誤。我想著與其像學生一樣,還不如請一位學生幫忙做校對工作。于是,我們的書和其他大部分的學術譯著不同:老師做苦力,學生做審校。所以這里不但要特別感謝宗貝同意和我一起背負未來可能的“罵名”,更要感謝她悉心閱讀了全部30 余萬字的初稿,并提出了大量對譯文精進頗有幫助的意見、建議。我們知道譯文一定還有諸多可以精進的空間,但這已經是我們時下能夠達到的*好的水平。

全部翻譯工作結束后,我曾致信羅森伯格教授,邀請他為中國讀者寫一個短序。他回信說:“若是對這本書做一點反思,那我可得好好想想。”好好想想?就是這樣一位謹慎而又可愛的人啊!考慮到羅森伯格教授對文字的慎重通常會拖慢他的寫作速度a,我和責任編輯商量后,決定先將我們能夠控制的部分出版出來以饗讀者。

讓我們一起等待,未來可期。

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 相關資料

為醫院寫史:代譯序

為非個別的醫院寫史,即便在醫學史領域也并不是很常見。世界著名醫史學家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曾撰寫過一部涵蓋了自史前期至20 世紀的醫學觀念、醫療技術、醫學研究發展過程的《醫學史》,1927 年以意大利文出版,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但可惜即便在這樣以及其他很多的醫學通史巨著中,醫院連一個完整的章節都不配擁有a。誠如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所言,“醫學有三要素:疾病、患者、醫師。醫師是醫學的仆從。患者必須與醫師合作,對抗疾病”。或者信奉宗教醫學的希臘人,還可以去醫神廟里求診。無論如何,醫院作為當今醫學的一個缺省配置,并不是自古有之。即便是要強行在歷史中找到類似的醫學基礎設施的影子,恐怕還是要等到羅馬帝國時代,而且其服務的對象僅限于軍人和奴隸。真正面向普通民眾的醫院一直要到基督教興起,特別是中世紀以后,才開始出現。再后來就是老掉牙的世俗取代宗教的過程:無論是英國伴隨著宗教改革而進行的醫院重組,還是約瑟夫二世、腓特烈大帝以及葉卡捷琳娜二世等君主出于贏得威望的考量,到了18 世紀,“全科醫院”都已經在西方主要國家生根發芽。醫院

的功能也大致相同:收容瘋子、乞丐、孤兒、流浪漢、娼妓、小偷——為他們提供醫療、食物、庇護所,讓其有機會康復;更是把他們監禁在這里,以免對社會中的“正常人”造成侵害。若把目光放在全球,美國醫院的興起充其量是歐洲國家的一個翻版。那為什么還要專門為美國的醫院寫史呢?一個簡單的回答就是醫學史本身就是社會史。

每一項醫學活動都會有兩方面的參與者,醫師與病患,或者說,在更廣的意義上,醫學群體和社會。醫學無非就是這兩個群體之間的復雜關聯。

羅森伯格(Charles E.Rosenberg)的《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就是這樣一本典型的醫學社會史著作。醫院在他的筆下被描繪成整個美國社會的縮影。他甚至認為,“如果不了解醫院的起源,就無法解釋20 世紀的醫學、醫療行業和醫療服務的歷史”。以醫院為切入點管窺社會,不僅可以讓醫療活動自己橋接醫師(當然也包括其他照護者)和患者的兩個世界,史家也不必糾結于清潔通風、臨床教學和以身體檢查、病理解剖、統計學及無菌手術等為基礎的,至今還在影響著醫療實踐的創新是否源自美國。如羅森伯格在結論中坦陳,他研究美國醫院系統興起的唯一目的便是,“當我們思考它(醫院)充滿爭議的現在和問題重重的未來時,我們依然是其過去的囚徒”。以至于:

如果不了解科學化醫學的魅力和治療的承諾,就不可能理解美國醫療支出的規模和風格。

在1800 年,醫院僅是美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無關緊要的一個方面。除非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被傳染病或遭遇意外,否則沒有一個有財產或有地位的紳士會把自己送進醫院。但現在,每個人都期望在醫院里得到妥善的治療—只是希望醫院可以不要那么“沒有靈魂、缺乏人性、浪費又無效率……只為醫學服務”。事實上根據羅森伯格的發現,即便是我們今天對于醫院的諸多疑慮和批評,早在20 世紀20 年代就已經初具雛形。他說,“過去之于現在”(The Past in the Present)的意義恰在于此。若非這樣,我們為何要關心需以“據說”來形容的希臘人是去神廟、科斯島(據說希波克拉底就在島上出生),還是去找阿斯克勒庇俄斯這樣的瘍醫(治療外傷的醫師)看病,而看病的患者究竟“是男是女,自由民或奴隸”呢?

被譽為“在國際醫療史界廣具影響的領軍性學者”的羅森伯格,自不會幼稚到“言必稱希臘”。全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引入了1810 年10 月新被任命為長老會牧師的伊萊(Ezra Stiles Ely)的故事。借伊萊之口,羅森伯格描繪了彼時的醫院宛若地獄般的場景:

孩子們不安地在救濟院里轉來轉去;他們無法獨處,許多年輕的妓女也是如此,不可避免地“與邪惡的男人們發生性關系”。

可憐的伊萊甚至找不到任何精神上的盟友—護士和侍從幾乎都是從康復的病人中招募的,他們的背景與其服務對象幾乎沒有任何差別。“當一個女人(妓女)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溫暖姿態伸出手來試圖撫摸他時,他退卻了”。

拋開伊萊的神職身份,這也是當時美國醫院最真實的寫照。而且借當事人之口娓娓道來,總要比史家空洞的說教強上百倍。這也正是羅森伯格寫作的特色和專長。醫院在人性和科學兩個目標之間的歷史性張力,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得到表征。如在19 世紀30 年代一位不服氣的紐約醫生還在抱怨:

法國人是因為遠離了塞登漢姆和希波克拉底的傳統,才可以成為優秀的醫生……他們正在拆毀醫學的殿堂,重新訂立它的基礎……他們在治療學上的損失遠比在疾病解剖學上的收獲要來得更大。他們只是解釋了人是怎么死的,卻沒有解釋該如何治療他們。

不久,只能去歐洲取得真經的年輕人就會發現,法國和德國的醫學領袖實際上對眾多著名的美國醫師一無所知,這讓他們十分尷尬。普通人視角的醫學科學化的微觀動力就這樣生成a;而“把重點放在醫師如何激發和塑造醫院的變革上”,也可以全然跳脫那種一度流行的目的論解釋—宛若只有科學化才是醫院的終極使命,而且那種結構性的革命仿佛瞬間就會完成。

無論如何到了1909 年,甚至中產階級女性也愿意住進醫院,而再也不必擔心這個曾經背負著“落伍、腐化、有害”污名的濟貧扶病、休養生息的機構會帶來異樣的目光。

有一個便宜的房間空著,我可以去住,每周25 美元……[我和丈夫]昨晚認真地談了這件事以后,還是決定醫院是最好的。

正如副標題中“系統”一詞所昭示的,本書的大部分內容討論的是自19 世紀70 年代,也就是南北戰爭a后,到20 世紀20 年代這半個世紀的關鍵性變化。如第五章至第十二章涉及科學化醫學進入醫院、醫療職業和教育、專業護理的影響、權威模式、私人病人的到來以及病房生活質感(texture)的改變等諸多主題。羅森伯格坦言,相較于監獄、精神病院和公立學校,將醫院作為一種社會史進行書寫在20 世紀80 年代還是一個相對嶄新的智識實踐。

需要指出的是,羅森伯格寫作的這段時間,即從1967 年在《歷史醫學公報》(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發表文章第一次系統地思考醫院在精英醫療職業中的核心作用,到本書出版的二十年里,系統在社會科學里所對應的結構功能主義思潮正經歷走向巔峰到日漸式微的劇變。系統性的模式是否一定會達到類似于生物有機體所展現的那樣一種閉合,的確值得今天的我們深思。但瑕不掩瑜,羅森伯格以其極開闊的視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學科思維的歷史寫作的典范。和中國讀者所熟知的席文(Nathan Sivin)一樣,“不蜷縮在自己陰暗的椰殼碗里”, 實際上也是他們能夠成為“大家”之關鍵所在。

盡管自稱本書的大部分都是他在研究美國醫學史的其他方面時不經意寫成,但羅森伯格的考據工作卻堪稱完美。盡管卡爾(Edward Hallet Carr)在《歷史是什么?》(1961)中曾尖銳地指出,“贊揚歷史學家敘述得精確,就像贊揚建筑師在建筑中適當使用了干燥的木材,合理地運用了混凝土一樣。這是進行工作的必要條件,卻不是本質功能”。但從羅森伯格致謝中所表達的大量的“虧欠”,以及長達全書篇幅近五分之一的書目說明和注釋就可見一斑。能將如此豐富的史料游刃有余地組合起來并靈活使用絕非易事—特別是他還巧妙地將正文和其他部分截然分開,一方面保證讀者閱讀的連貫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材料,包括相關文獻的指引。

羅森伯格就是這樣一位體貼的作者。事實上,這也是我應允翻譯這本大部頭的唯一原因。2015—2016 年,我在哈佛大學科學史系訪問。此時羅森伯格教授已經榮休,本未奢求能夠有緣得見。可在系里每周組織的學術活動中,卻總能一次又一次地望見他瘦小的身影。哪怕是年輕人自行組織的微沙龍,他也都默默地坐在那,靜靜地聽,偶爾發問。一個人怎么可以把博學和謙遜發揮到如此的極致,是我自那個時候就開始糾結的問題。我也希望借助這本書的翻譯,能找到些許答案。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采取了一種全新的翻譯組織模式。身在學界,總能碰到一些特別負責任的編輯,告誡譯者“要像學生那樣去讀”,以便發現譯文中可能殘存的錯誤。我想著與其像學生一樣,還不如請一位學生幫忙做校對工作。于是,我們的書和其他大部分的學術譯著不同:老師做苦力,學生做審校。所以這里不但要特別感謝宗貝同意和我一起背負未來可能的“罵名”,更要感謝她悉心閱讀了全部30 余萬字的初稿,并提出了大量對譯文精進頗有幫助的意見、建議。我們知道譯文一定還有諸多可以精進的空間,但這已經是我們時下能夠達到的最好的水平。

全部翻譯工作結束后,我曾致信羅森伯格教授,邀請他為中國讀者寫一個短序。他回信說:“若是對這本書做一點反思,那我可得好好想想。”好好想想?就是這樣一位謹慎而又可愛的人啊!考慮到羅森伯格教授對文字的慎重通常會拖慢他的寫作速度a,我和責任編輯商量后,決定先將我們能夠控制的部分出版出來以饗讀者。

讓我們一起等待,未來可期。

照護陌生人:美國醫院系統的興起· 作者簡介

查爾斯·羅森伯格(Charles E Rosenberg)

哈佛大學科學史系教授,歐內斯特·蒙拉德社會科學教授。美國醫學史協會威廉·韋爾奇獎章和科學史學會喬治·薩頓獎章(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曾任美國醫學史協會、英國醫學社會史協會主席,科學史學會官方出版期刊Isis、劍橋大學出版社(醫學社會史)和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疾病史)叢書編輯。

羅森伯格教授在醫學史和科學史方面著述頗豐。相關研究發表在Isis、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Milbank Quarterly等重要期刊上。其代表作《霍亂年代》(Cholera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in 1832, 1849, and 1866),以及《照護陌生人》(The Care of Strangers:The Rise of Amercia’s Hospital System)在國際學術界享譽盛名

譯者:王程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兼任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醫學與哲學》、As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等期刊編委。曾先后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訪問。著有《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場飲食社會學的冒險》等。其學術重點關注信息技術和醫療基礎設施的歷史及其重組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相關研究發表在Medical Anthropology、《自然辯證法通訊》《科學學研究》等中外文期刊上。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回收二手冲床_金丰旧冲床回收_协易冲床回收 - 大鑫机械设备 | 空调风机,低噪声离心式通风机,不锈钢防爆风机,前倾皮带传动风机,后倾空调风机-山东捷风风机有限公司 | 3d可视化建模_三维展示_产品3d互动数字营销_三维动画制作_3D虚拟商城 【商迪3D】三维展示服务商 广东健伦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体育工程配套及销售运动器材的体育用品服务商 | 线材成型机,线材折弯机,线材成型机厂家,贝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1 | 钢托盘,钢制托盘,立库钢托盘,金属托盘制造商_南京飞天金属制品实业有限公司 | LED显示屏_LED屏方案设计精准报价专业安装丨四川诺显科技 | 粒米特测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测功机_减速机测试台_电机测试台 | 湖南档案密集架,智能,物证,移动,价格-湖南档案密集架厂家 | 冷油器,取样冷却器,热力除氧器-连云港振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蓝鹏测控平台 - 智慧车间系统 - 车间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 棕刚玉-白刚玉厂家价格_巩义市东翔净水材料厂 | 步进_伺服_行星减速机,微型直流电机,大功率直流电机-淄博冠意传动机械 | 福州时代广告制作装饰有限公司-福州广告公司广告牌制作,福州展厅文化墙广告设计, | 办公室家具公司_办公家具品牌厂家_森拉堡办公家具【官网】 | 高楼航空障碍灯厂家哪家好_航空障碍灯厂家_广州北斗星障碍灯有限公司 | 沧州友城管业有限公司-内外涂塑钢管-大口径螺旋钢管-涂塑螺旋管-保温钢管生产厂家 | 线材成型机,线材折弯机,线材成型机厂家,贝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1 | 礼仪庆典公司,礼仪策划公司,庆典公司,演出公司,演艺公司,年会酒会,生日寿宴,动工仪式,开工仪式,奠基典礼,商务会议,竣工落成,乔迁揭牌,签约启动-东莞市开门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橡胶粉碎机_橡胶磨粉机_轮胎粉碎机_轮胎磨粉机-河南鼎聚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通辽信息港 - 免费发布房产、招聘、求职、二手、商铺等信息 www.tlxxg.net | 甲级防雷检测仪-乙级防雷检测仪厂家-上海胜绪电气有限公司 | 江苏全风,高压风机,全风环保风机,全风环形高压风机,防爆高压风机厂家-江苏全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 沈阳缠绕膜价格_沈阳拉伸膜厂家_沈阳缠绕膜厂家直销 | KBX-220倾斜开关|KBW-220P/L跑偏开关|拉绳开关|DHJY-I隔爆打滑开关|溜槽堵塞开关|欠速开关|声光报警器-山东卓信有限公司 | 山东太阳能路灯厂家-庭院灯生产厂家-济南晟启灯饰有限公司 | 北京公积金代办/租房发票/租房备案-北京金鼎源公积金提取服务中心 | FAG轴承,苏州FAG轴承,德国FAG轴承-恩梯必传动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 东莞市海宝机械有限公司-不锈钢分选机-硅胶橡胶-生活垃圾-涡电流-静电-金属-矿石分选机 | 自清洗过滤器,浅层砂过滤器,叠片过滤器厂家-新乡市宇清净化 | 威客电竞(vk·game)·电子竞技赛事官网 | 无锡装修装潢公司,口碑好的装饰装修公司-无锡索美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 花纹铝板,合金铝卷板,阴极铝板-济南恒诚铝业有限公司 | 亚克隆,RNAi干扰检测,miRNA定量检测-上海基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筛分机|振动筛分机|气流筛分机|筛分机厂家-新乡市大汉振动机械有限公司 | 土壤墒情监测站_土壤墒情监测仪_土壤墒情监测系统_管式土壤墒情站-山东风途物联网 | 谷歌关键词优化-外贸网站优化-Google SEO小语种推广-思亿欧外贸快车 | 扒渣机厂家_扒渣机价格_矿用扒渣机_铣挖机_撬毛台车_襄阳永力通扒渣机公司 | 蓄电池回收,ups电池后备电源回收,铅酸蓄电池回收,机房电源回收-广州益夫铅酸电池回收公司 | 便携式谷丙转氨酶检测仪|华图生物科技百科| 菲希尔X射线测厚仪-菲希尔库伦法测厚仪-无锡骏展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 泰国专线_泰国物流专线_广州到泰国物流公司-泰廊曼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