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湛廬 鮑勃·迪倫寫不出歌兒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909305
- 條形碼:9787573909305 ; 978-7-5739-0930-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湛廬 鮑勃·迪倫寫不出歌兒了 本書特色
亞馬遜年度十大暢銷書之一,《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腦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弟子、暢銷書作家喬納萊勒“創造與想象”系列。 擁有創造力,更能應對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來襲。喬納萊勒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以神經科學為依據,生動地闡述文學藝術世界的創造力靈感來源。 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段永朝,物理學家、南方科技大學教授李淼,清華大學教授、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海銀資本合伙創始人、互聯時代未來趨勢專家王煜全,暢銷書《引爆點》《異類》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湛廬 鮑勃·迪倫寫不出歌兒了 內容簡介
左腦還是右腦更擅長創造?
愛做白日夢更有利于發揮創造力嗎?
鮑勃·迪倫是怎么創作歌詞的?
馬友友是如何演奏出不可能演奏的和弦的?
莎士比亞是如何成為天才戲劇家的?
皮克斯工作室是如何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動畫的?
硅谷是如何成為科技中心的?
想象那些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是我們人類*突出的智能。收音機里的流行歌曲、衣服口袋中的小玩意兒、墻上的藝術品、窗戶上方的空調以及你所坐的椅子,還有你手中的這本書,無一例外都是想象的產物。左腦還是右腦更擅長創造?
愛做白日夢更有利于發揮創造力嗎?
鮑勃·迪倫是怎么創作歌詞的?
馬友友是如何演奏出不可能演奏的和弦的?
莎士比亞是如何成為天才戲劇家的?
皮克斯工作室是如何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動畫的?
硅谷是如何成為科技中心的?
想象那些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是我們人類*突出的智能。收音機里的流行歌曲、衣服口袋中的小玩意兒、墻上的藝術品、窗戶上方的空調以及你所坐的椅子,還有你手中的這本書,無一例外都是想象的產物。
暢銷書作家喬納·萊勒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在《鮑勃·迪倫寫不出歌兒了》這本書中圍繞“我們該如何想象”這一主題來探討,論述了想象力激發創造力的八種方式,以科學的視角揭示了大腦是如何產生創造力的。一旦我們知道創造力是如何產生的,創造力就可以為我們所用。
湛廬 鮑勃·迪倫寫不出歌兒了 目錄
湛廬 鮑勃·迪倫寫不出歌兒了 相關資料
喬納·萊勒“創造與想象”系列,以21世紀的敏銳和視角,解釋了一個重要的法則:創造力源于想象力。在開放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萊勒的洞見在于,面對科學簡化主義的泛濫,沖破想象力藩籬的藝術,將是身體解放、感官重塑的重要力量。在智能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一點尤為重要。 段永朝 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 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 過去,想象力是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專利;今天,在一切都需要創新的時代,想象力是任何一個人都需要的能力。喬納 · 萊勒用很多典型又有趣的故事告訴你如何更好地獲得想象力。 李淼 物理學家,南方科技大學教授 創造力是創新與創業的基礎!鄂U勃· 迪倫寫不出歌兒了》科學地刻畫了產生個人創造力的微觀生物機制和群體創造力的宏觀社區環境,是近年來有關創造力的一部杰作,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頗有啟示意義。 陳勁 清華大學教授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無人駕駛、自動翻譯、機器管家······人工智能把我們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卻也給我們出了個難題:我們會不會被機器替代呢?還有什么事情是我們能比機器干得更好的呢?幸好有一個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創造力,人就應該做有創造力的事情! “21世紀什么最稀缺?——人才”,沒錯,但要加上一句“有創造力的人才”!國人從小受到的是“任何事情都有標準答案”和“老師永遠是對的”這樣的刻板教育,創造力被嚴重扼殺。 幸而喬納 · 萊勒基于大量的科研結果告訴我們,創造力是可培養的。為了21世紀的創新發展, 為了發揮出人的價值,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和我們的孩子們一起培養創造力吧! 王煜全 海銀資本合伙創始人 互聯時代未來趨勢專家 喬納 · 萊勒的著作《鮑勃 · 迪倫寫不出歌兒了》再一次告訴我們:他比很多科學家更懂科學,比很多作家更懂寫作。 馬爾科姆 · 格拉德威爾 暢銷書《引爆點》《異類》作者
湛廬 鮑勃·迪倫寫不出歌兒了 作者簡介
【美】喬納·萊勒(Jonah Lehrer) 暢銷書作家。于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神經科學,曾跟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里克·坎德爾(Eric Kandel),在他的實驗室里做有關記憶的生物學研究實驗。 曾獲得有“全球青年諾貝爾獎”美譽的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成為牛津大學羅德學者,始終關注20世紀的文學藝術,對藝術與科學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 曾多次為《紐約客》《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撰稿。擅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眾介紹神經科學、心理學等方向的研究,尤其關注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