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219920
- 條形碼:9787545219920 ; 978-7-5452-1992-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 本書特色
本書十分具有啟發性,是經濟史與環境史的結合。作者以長江流域為中心,考察了清代時期廣泛存在且成熟的木材貿易體系。這個成熟的體系有兩大特征:一是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為具體空間的龐大貿易網絡,沿線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都被卷入了這個市場。木材種植、土地轉讓、木材運輸、貿易納稅、木材交易、中介代理、金融服務等,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二是市場化程度很高。清代的林業發展不是國家嚴格管控的結果,而是自由、放任,由市場自發形成的,國家的退場推動了林業市場體系的蓬勃發展。本書相當于是從木業角度,講述了清代中國的市場經濟歷史,其中許多論述,對于思考今天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也頗具啟發意義。
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探討中國清代的木材市場與森林再生的歷史著作,通過挖掘各類檔案、契約、方志等史料,運用文獻考證和計量分析的方法,還原了清代橫跨長江流域的木材市場,研究了從林地出租、森林種植、木材運輸、木材交易、資金融通到貿易糾紛的產業鏈結構。本書認為,清代長江下游發達的市場有利于木材的生產、貿易,刺激了上中游的人工造林,帶來了森林可持續發展的效果,這使得清代林業體現出“市場經濟”的特性,從而有別于同時代歐洲、日本等地的林業。這段歷史不僅有助于從新的角度看待明清中國的經濟歷史,也有助于思考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維護之間的關系。
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 目錄
序言: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 K.西瓦拉馬克什南
致謝
度量單位與相關術語
前 言
可持續性與制度:定義
維系資源:產權、市場和林木再植
維系貿易:市場準入、信息與契約執行
林木及其生態物質性 **章 皇木采辦
木材供應的長期演化
明代的皇木采辦
帝國擴張與邊疆的木材貿易
清代的貢木制度
官辦額費不資
官僚企業家
官商角力
漕運中的木材貿易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跨區域的木材市場
明清時期的木稅關
清代的榷關稅收管理
江南的木材消費
木材供應的來源
湘西的辰關
行話、計量和定價:龍泉碼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木材資源的維系
帝制晚期中國的森林產權
黔東南清水江的下游流域
木材種植及其挑戰
山場交易的類別
地主與栽手股的股份確權
林地的分割與票據化
共同所有權結構
西南與長江中下游的對比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商人、牙行與市場互動
供應鏈上的木商與木夫
牙行制度
木行
婺源的詹氏家族
木行—賣家的交易網絡
苗疆木行的獨特性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行會、“捐”與合同的執行
集體納捐與市場準入
厘金稅
行會的“認捐”
對抗違約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信譽與集體制裁
為什么要遵守游戲規則?
司法裁決
跨區域糾紛與商會
永興順木行案
本章小結 結語
比較環境史視野下的中國再植林業
市場:一把雙刃劍 附錄一:龍江關木稅和貿易量的估算
附錄二:九江關木稅的估算
附錄三:關于土地契約分析方法的說明
術語表
參考文獻
索引
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 作者簡介
張萌,現為美國范德堡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金融學與統計學雙學位。博士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經濟史、環境史、比較政治經濟學。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