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統農耕與鄉村治理——以寧夏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825632
- 條形碼:9787522825632 ; 978-7-5228-2563-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農耕與鄉村治理——以寧夏為例 內容簡介
農耕文化遺產根植鄉土社會,開創性地傳承和發展了包括育種、耕作、栽培蓄水防洪、減蝕固溝、集流抗旱、保溫增墑、攔截泥沙、培肥土壤、鹽堿地改良病蟲害防治,以及維護農村社會秩序等在內的生產實踐經驗和鄉村禮儀制度。本書結合寧夏具體案例,以“天人合一”的農業生態系統為總體架構,通過梳理分析傳承于寧夏各地的農耕文化造產所蘊含的循環經濟思想及生態價值,以期為寧夏構建現代農業生態體系和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提供經驗支持和理論支撐。
傳統農耕與鄉村治理——以寧夏為例 目錄
**節傳統農耕文化遺產概念及相關研究綜述/001
第二節傳統農耕文化遺產的循環經濟思想、生態價值及保護意義/008
第三節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經驗啟示/029
第二章寧夏傳統農耕文化遺產及其項目類別/035
**節工程類農耕文化遺產/035
第二節特產類農耕文化遺產/046
第三節物種類農耕文化遺產/049
第四節聚落類農耕文化遺產/063
第五節民俗類農耕文化遺產/077
第三章傳統農耕文化遺產與農業生產實踐/143
**節傳統農耕文化遺產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功能定位/143
第二節影響傳統農耕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因素分析/152
第三節將傳統農耕文化遺產嵌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169
第四章農耕民俗與鄉村治理/181
**節傳統農耕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經濟秩序建設中的價值作用/181
第二節傳統農耕民俗文化在保護和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困境/186
第三節將傳統農耕民俗文化遺產嵌入現代鄉村治理/194
第五章宜居宜業環境與和美鄉村建設/202
**節寧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概況/202
第二節制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影響因素/211
第三節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213
第六章綠色生態循環農業與生態文明建設/216
**節寧夏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216
第二節寧夏實施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機遇和挑戰/222
第三節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對策建議/224
第七章鄉風文明賦能鄉村振興/228
**節寧夏鄉風文明發展現狀/228
第二節鄉風文明建設面臨發展困境/237
第三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鄉風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241
第八章傳統村落與鄉村旅游/245
**節傳統村落與鄉村旅游的互動關系/245
第二節在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游的困境分析/250
第三節在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游的路徑選擇/261
第九章“非遺”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275
**節“非遺”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基礎/275
第二節“非遺”在鄉村旅游中的發展困境/280
第三節“非遺”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289
第十章傳統農耕文化遺產與寧夏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299
**節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稟賦優勢/300
第二節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影響因素/302
第三節將傳統農耕文化遺產嵌入寧夏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307
傳統農耕與鄉村治理——以寧夏為例 作者簡介
張治東畢業于寧夏大學人文學院,現為寧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副編審,主要從事農業經濟和村落文化研究工作,對“三農”有深入研究。工作以來,參與、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寧夏社科院“寧夏重大現實問題”等課題8項,出版專著1部,在《農業經濟》《寧夏社會科學》《民族學論叢》《渤海大學學報》《寧夏大學學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3項,其中,二等獎、三等獎、優秀獎各1項。曾有記者經歷,在《人民政協報》《寧夏日報》《華興時報》等媒體發表新聞稿件、理論文章千余篇。2008-2011年,相繼在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三灣村和毛莊村從事扶貧與支教工作,并被寧夏支教辦評為支教先進個人。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