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現當代文學譜系研究叢書:中國現代新詩的譜系與傳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74939
- 條形碼:9787503974939 ; 978-7-5039-7493-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現當代文學譜系研究叢書:中國現代新詩的譜系與傳統 本書特色
本書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譜系研究叢書”之一種,是作者多年來撰寫的新詩研究論述的匯編,作為一個專題性的成果小結。本書論述中國現代新詩構成當代中國人文學遺產和精神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適應現代中國人生存狀態,反應現代中國人精神思想的詩歌形式,我們對中國現代新詩的閱讀欣賞有必要格外注意其形態發展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并在熟悉和了解這些特殊形態的基礎上,調整我們的閱讀心態和閱讀方式。本書具體探索了多重文化傳統的融會沖撞與中國新詩的誕生,新詩在20年代的探索發展,在30年代的中外融合,40年代走向成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曲折蜿蜒發展和分化。*后,作者提出了如何評價現代中國新詩的標準尺度。
中國現當代文學譜系研究叢書:中國現代新詩的譜系與傳統 內容簡介
本書含5章內容,是作者多年來撰寫的新詩研究論述的匯編,作為一個專題性的成果小結。本書論述中國現代新詩構成當代中國人文學遺產和精神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適應現代中國人生存狀態,反應現代中國人精神思想的詩歌形式,我們對中國現代新詩的閱讀欣賞有必要格外注意其形態發展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并在熟悉和了解這些特殊形態的基礎上,調整我們的閱讀心態和閱讀方式。
中國現當代文學譜系研究叢書:中國現代新詩的譜系與傳統 目錄
一、何謂“中國現代新詩”
二、中國新詩的“傳統”
章 誕生:歷史與文化的巨變
一、多重文化傳統的融會沖撞與中國新詩的誕生
二、生存實感的引入與中國“新”詩
三、大眾傳媒與新詩的生成
四、多種書寫語言的交融與沖突
第二章 探索中的發展:世紀年代的新詩
一、胡適《嘗試集》與中國新詩
二、早期新詩探索的四川氛圍與地方路徑
三、誤讀與想象:郭沫若、浪漫主義與泛神論
四、新月派與中國新詩的巴那斯主義
五、徐志摩:典理想的現代重構
六、聞一多:矛盾與互斥
七、李金發:溝通與不通
八、魯迅:新詩的“邊鼓”
第三章 中外融合與中國新詩的世紀30年代
一、戴望舒:中國靈魂的世紀病
二、何其芳:歐風美雨中的佳人芳草
三、卞之琳:樓下的風景
四、梁宗岱:意志化的輝光與物態化的迷醉
五、朱自清:探尋“與傳統有關”的“現代化”
第四章 世紀40年代:中國新詩的成熟
一、七月詩胡風的歷史貢獻
二、艾青:中國傳統的“棄兒”與叛逆
三、馮至:“遠取譬”與“為杰出的抒”
四、穆旦:“反傳統”與中國新詩的“新傳統”
五、袁可嘉:“現代化”與中國意義
六、徐訐:場邊、門邊與街邊
第五章 當代歲月:曲折、蜿蜒與分化
一、世紀50年代與“二元對立思維”
二、“朦朧詩”現象討論
三、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的消長
結語 標準與尺度:如何評價中國現代新詩
附錄一 中國現代新詩期刊搶救性工程的必要與可能
附錄二 當代詩歌中的踽踽獨行者——懷念任洪淵老師
后記
中國現當代文學譜系研究叢書:中國現代新詩的譜系與傳統 節選
章誕生:歷史與文化的巨變
一、多重文化傳統的融會沖撞與中國新詩的誕生
考察中國現代新詩的誕生,可以有多種視角,例如中國現代詩人所接受的中外詩歌作品,近現代文化發展對詩歌藝術的要求等,但是,所有這些追問都離不開對于詩歌藝術內在機制一一思維方式的追蹤。因為,詩歌是人類思維的一種藝術化的表征,是人類文化形態的藝術化表達,所以討論詩歌可能還得關注我們文明與文化的形式,并由入其思維形式的內部。
(一)農耕文明的“詩意傳統”
中國現代新詩是在中國逐步走出農耕文明傳統的過程中產生的,如何告別這一文明,而這一文明又怎樣曲折地浸潤了新的時代,是首先需要關心的問題。
那么,所謂的農耕文明傳統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傳統中國選擇了農耕文明,農耕的歷史與思維便在詩歌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中國有過一場“文化熱”,在當時的種種討論中,出現了大量中西方文化比較的論文,其中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從地理的角度來解釋文明,稱中國的北方是西伯利亞,東邊是浩瀚的太平洋,西南是海拔高的高原,西邊是茫茫的沙漠,所以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封閉的,據說這就造成了中華文明的“封閉”特點,而歐洲就不是這樣,生來就開放,民族之間聯系密切。我不能簡單判定這個觀點是否錯誤,但是,這樣的結論顯含著現代人的諸多想象,是照此邏輯延伸出來好像中華民族后來的不幸一一鴉片戰爭、封閉挨打等,都是因為地域造成的。這就有問題。今天我們現代人談到封閉與保守,是作為一個現代人以頻繁的全球溝通的愿望為前提的。實際上對于代的中國人而言,東亞大陸的地域已很寬廣了,戰國時代的群雄爭斗,其相互關系不就像我們今天的國際關系嗎?以此簡單地比附人,甚至得出結論,認為中國的地理環境有問題,反倒是西方文明更好,這是很不確切的。另外還有觀點認為西方現在很發達,是因為西方文明開頭就好,這也是誤解。希臘不是人間天堂。希臘文明是從希臘周圍的島嶼,愛琴海中的島嶼開始的,比如克利特島文明,由這些島嶼文明向希臘半島發展,形成了后來的希臘文明。而半島也好,島嶼也好,今天的研究發現,這些地方以丘陵山地為主,沒有大片的便于耕種的土地,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對遠先民來說,他們需要大地的賜予來維持生活。平原大地水肥草美,是更好的環境。而且希臘降雨較少,屬于典型的南歐氣候,長達半年都是晴空萬里。頭頂是碧藍碧藍的天空,腳下是碧藍碧藍的海水。今天這里倒是旅游的勝地,據說到了下半年,就可以把床搬到陽臺上,每晚睡在星星的懷抱里,美。這是在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了,和自然的關系改善了后,才可以這樣欣賞自然。但是回到遠,這種環境帶來的是當地居民生活的困難。他們的礦產資源同樣匱乏,缺少銅和鐵,而這兩種礦產對人類是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早期人類文明有兩個重要的時代一個是青銅時代,一個是黑鐵時代,因為人類需要用銅和鐵來打造生產和牛活的用具,而希臘出產的卻是大理石和陶土。所以,要斷然地講西方文明的源頭好或不好,是很難的。相反,如果就早的展來說,中國地域的有利因素可能比希臘要多,東亞大陸沃野千里,地處北溫帶,氣候適宜礦產資源也更豐富。
中國現當代文學譜系研究叢書:中國現代新詩的譜系與傳統 作者簡介
李怡
文學博士,1966年6月生于重慶。曾先后在師范大學中文系求學、任教22年。先后擔任西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現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獲得全國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新世紀人才、天府萬人計劃文化領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才。出版過學術專著《中國現代新詩與典詩歌傳統》《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中國現代詩歌欣賞》《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作為方》等。被評為師范大學“受研究生歡迎的教師”。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