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早期道家的精神之道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85142
- 條形碼:9787208185142 ; 978-7-208-18514-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早期道家的精神之道 內容簡介
本書以“精神內守而不外越于形骸”為早期道家學術的核心,以形神相依和身心一體為指向,將內在精神修為統攝外在世界,體現人的內在統一和“損之又損”的修為過程,揭示道家精神修養的專一性、反復性和體證性特點,展示出道家精神修葺和修煉的深湛功夫和幽邃途徑,揭示早期道家“赤子”“嬰兒”的本真生活。以否定思維為途徑,圍繞世界是否接近可以認知、強勢強制行為是否可行、民眾受攪擾之如何避免三個層面,老子賦予自我以關系性和對象性的思考,對“我”“吾”進行了禮儀、偏見和利益層面的否定。莊子則親證自身的思想觀點和主張,以自身逍遙飄逸的形象闡釋其精神獨立的踐履,闡論莊子哲學的形成具有深徹的境遇性和在場性特征。道家完成了世俗超越和價值重詁,老子以利物不爭的界定“善”的意涵,進而對玄德和道予以頌贊。莊子則通過至人邊緣化的社會地位,安寧和悅的心境、嚴肅豁達的人生態度求,以及為求超脫對天下理想秩序的設想,解析至人超然、超脫的特征。楊朱一派常列舉表示對比、對抗、相反觀點的詞匯,突出其“為我”或“貴己”的立論宗旨和目的所在,對功名天下的疏離批判,對個體生命的順任維護,凸顯了人的生存意義和現實意義。以“民”和“天下”為指向,道家論證了精神修為的過程和治理層級的的評判標準。
早期道家的精神之道 目錄
一、 問題的提出24
二、 “內”:養生學意義上的生理和心理和諧系統機制25
三、 “內”:精神世界的建構28
四、 “內”:人之天性、本性及存守34
五、 “守內而不失外”37
六、 結語42 第二章“損之又損”“深之又深”:道家獨特的精神修為44
一、 問題的提出44
二、 “為(體)道”:早期道家精神修為的實踐智慧46
三、 “致虛”“守靜”:道家獨特的修為功夫55
四、 早期道家精神修為的專一性和反復性65
五、 結語79 第三章“嬰兒”“赤子”:早期道家本真生活的隱喻80
一、 早期道家“嬰兒”概念的提出81
二、 早期道家文獻中“嬰兒”的特性86
三、 嬰兒與道的其他喻體的關系94
四、 結語103 第四章否定和超越:試論老子的否定式表達104
一、 問題的提出104
二、 老子否定式表達的形式種類108
三、 老子否定的內涵116
四、 結語124 第五章對象性和關系性:老子面向自我的沉思125
一、 問題的提出125
二、 自我價值的確立:“身”“獨”“私”129
三、 自我的關系性視域:“不自生(見)”141
四、 自我的中立和中和144
五、 對象性的場域和格局:“吾”與“我”148
六、 自我的整合和統一:“抱一”“柔”“和”152
七、 結語157 第六章道言與體知:從莊子在《莊子》中的形象來看159
一、 問題的提出159
二、 莊子以安貧的態度體證生命的尊嚴164
三、 莊子向死、甘無用之境以體證生命的歡愉168
四、 莊子以重“質”、破“自是”的理性體證生命的豐富與平等
172
五、 結語180 第七章試論老子之“善”181
一、 問題的提出181
二、 先秦其他文獻中“善”的含義182
三、 “善”在《老子》文本中的含義183
四、 老子之“善”是一個可以分析的概念186
五、 老子“善”的豐富意涵190
六、 “善”與“道”“德”“無為”的關系198
七、 結語200 第八章超然:《莊子》至人觀研究201
一、 問題的提出201
二、 至人邊緣化的社會地位和存在方式203
三、 至人超然、超脫的精神追求206
四、 至人超然境界中的現代啟示215
五、 結語217 第九章功名天下何為重:從《列子·楊朱》中的對比項來看218
一、 問題的提出218
二、 人物對比222
三、 與人物對比相輔的對等對比226
四、 價值的對比229
五、 對比之后的共性批判234
六、 結語236 第十章“以百姓心為心”:試論老子的民意論237
一、 問題的提出237
二、 《老子》文本中“民”的稱呼和狀態240
三、 圣人對民的態度、方法、勸告、期待251
四、 政權合法性的基礎:民心民意262
五、 結語273 第十一章《莊子》的天下觀275
一、 問題的提出275
二、 《莊子》中的“天下”概念277
三、 《莊子》理想的天下秩序279
四、 天下的理想秩序源于至人之“無用”285
五、 《莊子》天下觀與儒家天下觀之比較289
六、 結語293 第十二章“上”“下”之間:兼論老子思想中的治道類型295
一、 問題的提出295
二、 “上”的含義297
三、 “下”的含義304
四、 何為“上德”308
五、 何為“下德”313
六、 從“上”到“下”的層級治理類型317
七、 結語326 附錄一從《尸子》的人物評價看其對道家學說的繼承與發展328 附錄二試論《莊子》中的“自”348 后記366
早期道家的精神之道 作者簡介
李曉英,女,1970年8月出生,史學博士,河南周口人。現為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先秦道家哲學和先秦古典文獻,曾出版《個體論:先秦儒道對“德”“道”詮釋》等著作。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