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25697
- 條形碼:9787522725697 ; 978-7-5227-2569-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兩岸專家學者、退役將領等共研抗戰歷史的論文40篇,這些文章本著“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的宗旨。圍繞日本侵華戰略和戰爭進程、國共抗日、抗戰歷史記憶和傳承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坦誠交流。相信這些思考和研究,會對加深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認知,推進兩岸交流與融合起到積極的作用。
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 目錄
大陸篇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敵后戰場的開辟及其重大意義
人情政治下的統一戰線:漂移時代的密縣故事
八一三淞滬戰役新論
中國抗日持久戰戰略幾個問題之思考
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對日本侵華軍事戰略之研判
關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淪陷區研究
近代日本侵華觀念的形成與推展
抗戰文學里的正面戰場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抗戰史影像的整理與研究
戰時國民政府對緬關系及對印緬民族獨立
運動的關注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
戰后國民政府對日本戰爭犯罪的調查與審判
“中國正處在十字路口”——戰時在華西方人士對中國抗戰的觀察與評論
戰時江南水泥廠的命運與汪偽政權的角色——以日方強拆機器為中心的考察
美國文本記錄的南京大屠殺
中國共產黨敵后抗戰軍事戰略指導的特色
日本帝國的大陸政策
“犧牲已到*后關頭”——盧溝橋事變后全國一致抗日局面的形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世界意義
國際關系視野下的中國抗日戰爭研究
臺灣地區篇
九一八事變前后的中國困境
抗日戰爭的戰略思想及其發展
中、日雙方對九一八事變之戰略決策
從“脫亞”到“興亞”——日本近代侵華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安危他日終須一仗——從大歷史試論中日戰爭的必然性
抗日戰爭的關鍵戰略問題
抗戰時期中國外交處境對各階段軍事戰略演變之影響
《申報》與《中央日報》中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武漢會戰后之持久消耗態勢的形成與演變
日方媒體與影像中的中國淪陷區殖民統治——以《北支》雜志為例
不以成敗論英雄——論抗戰中的“長衡會戰”
保衛重慶——鄂西會戰的歷史意義
抗戰時期云南的戰爭動員
再探“滇緬公路”對抗戰之意義與貢獻
中國近代軍陣醫學的奠基人——林可勝
抗日戰爭中國戰勝日本的關鍵因素
蔣介石對日本的“以德報怨”政策——兩岸學界觀點之比較
抗戰洗禮下少數族群的中華民族化
日本傀儡政權潰敗之社會經濟因素
從法德兩國處理戰爭歷史記憶談
兩岸抗戰史的編纂
后記
展開全部
兩岸共研抗戰史論文集 作者簡介
王建朗,1956年生,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曾擔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現為清華大學歷史系卓越訪問教授,兼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學術專長為中國近代外交史,代表作有《中國抗日戰爭史·戰時外交》等。黃炳麟,1947年生,廣西南寧人,壯族。臺灣地區退役中將,曾任臺灣地區防務部門后勤次長、“國防大學”陸軍學院院長。退役后任景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現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理事長。著有《波灣戰云:從“風險管理”觀點解析波灣戰爭》等。
書友推薦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