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我審美故我在——生命美學論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21880
- 條形碼:9787522721880 ; 978-7-5227-2188-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審美故我在——生命美學論綱 內容簡介
生命美學首創于1985年。它從立足于“實踐”轉向立足于“生命”,從立足于“啟蒙現代性”轉向立足于“審美現代性”,從“認識—真理”的地平線“乾坤大挪移”到了“情感—價值”的地平線。生命美學不是關注人類文學藝術的小美學,而是關注人類美學時代美學文明、關注人類解放的大美學。
生命美學的全稱是“情本境界論”生命美學或者“情本境界生命論”美學,其中的“情本”(“興”)、“境界”(“境”)、“生命”(“生”),都正是源自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范疇-“興”(“情本”)、“境”(“境界”)、“生”(“生命”)。因此,生命美學是中國美學傳統的弘揚與傳承。
生命美學從五個方面根本區別于實踐美學:
1.以“實踐的人道主義”區別于實踐美學的“實踐的唯物主義”;
2.以“愛者優存”區別于實踐美學的“適者生存”生命美學首創于1985年。它從立足于“實踐”轉向立足于“生命”,從立足于“啟蒙現代性”轉向立足于“審美現代性”,從“認識—真理”的地平線“乾坤大挪移”到了“情感—價值”的地平線。生命美學不是關注人類文學藝術的小美學,而是關注人類美學時代美學文明、關注人類解放的大美學。
生命美學的全稱是“情本境界論”生命美學或者“情本境界生命論”美學,其中的“情本”(“興”)、“境界”(“境”)、“生命”(“生”),都正是源自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范疇-“興”(“情本”)、“境”(“境界”)、“生”(“生命”)。因此,生命美學是中國美學傳統的弘揚與傳承。
生命美學從五個方面根本區別于實踐美學:
1.以“實踐的人道主義”區別于實踐美學的“實踐的唯物主義”;
2.以“愛者優存”區別于實踐美學的“適者生存”
3.以“自然界生成為人”區別于實踐美學的“自然的人化”;
4.以“我審美故我在”區別于實踐美學的“我實踐故我在”;
5.以審美活動是生命活動的必然與必需區別于實踐美學的審美活動是實踐活動的附屬品、奢侈品。
生命美學:“萬物一體仁愛”的生命哲學 “情本境界論”審美觀 “知行合一”的美育踐履傳統。
我審美故我在——生命美學論綱 目錄
我審美故我在——生命美學論綱 作者簡介
潘知常,南京大學教授、博導,南京大學美學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獲市、省級“五四青年獎”,1992年被批準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3年被南京大學特聘為教授。擔任中國民主同盟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華夏文化促進會顧問、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澳門)促進會名譽會長、澳門比較文化與美學學會創會會長等。出版“生命美學三書”、“潘知常生命美學系列”(十三卷)等約九百萬字的美學專著,在《文藝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兩百多篇。1993年首倡的“中國美學精神”研究,2007年提出的“塔西佗陷阱”,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和2014年在重要講話中均曾予以關注,后者目前網上搜索為2970萬條,被公認為政治學、傳播學定律。1985年提出“生命美學”,并創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出現的第一個美學學派——生命美學學派,目前網上搜索為4490萬條。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