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503867
- 條形碼:9787523503867 ; 978-7-5235-0386-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聚焦國家科技情報治理中的體系能力問題,借鑒社會系統理論、動態能力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成果,將情報“體系”和情報“能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國家科技情報的能力體系觀,詳細闡述了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靜態構成、動力基礎、運用表現和評估模型,分析審視了我國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發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建設路徑和提升策略,對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后續研究進行展望和思考。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國家科技情報治理中的體系能力問題,借鑒社會系統理論、動態能力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成果,將情報“體系”和情報“能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國家科技情報的能力體系觀,詳細闡述了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靜態構成、動力基礎、運用表現和評估模型,分析審視了我國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發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建設路徑和提升策略,對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后續研究進行展望和思考。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研究 目錄
2.2.1 社會系統理論 34 2.2.2 動態能力理論 37 2.2.3 生態系統理論 39 2.3 情報能力體系觀的主要內容 41 2.3.1 個體與體系把握 42 2.3.2 結構與功能關系把握 43 2.3.3 靜態與動態關系把握 43 2.3.4 生長與環境關系把握 44 2.4 情報能力體系觀的存在意義 45 2.5 本章小結 47 第3章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靜態構成 48 3.1 情報能力常規構成 48 3.2 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支撐要素 49 3.2.1 科技信息資源 49 3.2.2 情報技術手段 56 3.2.3 專業情報人才 58 3.2.4 情報工作規范 59 3.3 科技情報體系能力來源要素 60 3.3.1 政府所屬科技情報機構 60 3.3.2 企業所屬科技情報機構 62 3.3.3 智庫及公共情報信息機構 64 3.4 靜態構成要素關聯分析 67 3.5 本章小結 70 第4章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動力基礎 71 4.1 國家科技安全發展需求驅動 71 4.1.1 國家科技發展機遇 72
4.1.2 國家科技安全評估 75 4.2 國家科技情報治理機制保障 76 4.2.1 國家科技情報治理行為者 77 4.2.2 國家科技情報治理機制選擇 82 4.2.3 國家科技情報互動治理 83 4.3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實現過程 87 4.3.1 情報治理過程理念 87 4.3.2 科技情報機構自我治理 89 4.3.3 科技信息資源治理 90 4.3.4 科技情報工作治理 93 4.4 本章小結 96 第5章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運用表現 98 5.1 基于情報工作的運用表現 98 5.1.1 情報工作任務性質解讀 98 5.1.2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響應能力表現 101 5.1.3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感知能力表現 104 5.1.4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刻畫能力表現 104 5.2 基于情報成果的運用表現 107 5.2.1 追趕答疑能力表現 108 5.2.2 跨越選評能力表現 109 5.2.3 覆蓋前瞻能力表現 110 5.2.4 引領預警能力表現 111 5.3 情報體系能力運用的方法工具 114 5.3.1 情報賦能評估方法 114 5.3.2 情報感知關聯工具 124 5.3.3 情報感知前沿技術 127 5.3.4 情報感知賦意方法 133
5.4 本章小結 144 第6章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分析評估 146 6.1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分析評估要點 146 6.1.1 情報評價中的隱憂 146 6.1.2 情報體系能力評估 148 6.2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分析評估模型 149 6.3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成熟度評估 151 6.3.1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成熟度階段特征 151 6.3.2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成熟度標準 153 6.4 本章小結 162 第7章 我國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發展現狀 163 7.1 對我國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審視分析 163 7.1.1 基于科技情報機構論文發表情況的體系能力審視 163 7.1.2 基于科技情報機構業務運作情況的體系能力審視 171 7.1.3 我國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成熟度審視分析 175 7.2 提升我國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對策建議 177 7.2.1 積聚科技情報體系能力靜態構成要素 177 7.2.2 彌補科技情報體系能力動力基礎不足 178 7.2.3 反思科技情報體系能力運用表現方式 179 7.3 本章小結 180 第8章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的研究展望 181 8.1 信息迷霧的情報觀察 181 8.1.1 信息迷霧概念溯源 181 8.1.2 信息迷霧相關概念 183 8.1.3 社交媒體中常見的信息迷霧 186
8.1.4 情報工作中常見的信息迷霧 192 8.1.5 國家科技創新治理中的信息迷霧 194 8.2 信息迷霧的情報感知 198 8.2.1 針對信息迷霧的情報感知意義 198 8.2.2 信息迷霧辨識所需的情報感知框架 199 8.2.3 針對信息迷霧的情報感知應對策略 201 8.3 情報融合的賦能分析 203 8.3.1 情報融合賦能分析概念基礎 203 8.3.2 情報融合賦能分析研究邏輯 207 8.3.3 情報融合的賦能過程分析框架 209 8.3.4 情報融合的賦能效果評估方法 212 8.3.5 提升情報體系能力的啟示建議 216 8.4 本章小結 217 附錄A 美國公共獲取計劃進展概覽 219 附錄B 美國聯邦機構科技信息開放門戶/平臺匯總表 221 附錄C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成熟度評估問卷 223 附錄D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
情報機構發文情況 226 參考文獻 236
圖表目錄 圖1.1 情報分析師核心能力 5 圖1.2 中國情報學與情報工作的本土化范式演進 16 圖2.1 情報能力體系觀理論基礎 42 圖3.1 情報能力常規構成示意 49 圖3.2 美國開放數據平臺(政府)——DATA.GOV 55 圖3.3 美國開放數據平臺(科學數據)——Science.gov 55 圖3.4 美國開放數據平臺(聯邦部門)——NASA技術報告服務平臺 56 圖3.5 科技部主要科技情報力量分布 61 圖3.6 企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的情報需求 63 圖3.7 情報體系能力靜態構成要素的鉆石模型分析 68 圖4.1 AI論文數量區域分布 75 圖4.2 2018 AAAI會議論文國家(地區)分布 75 圖4.3 市場和科層機制影響下的情報機構分類 78 圖4.4 國家科技情報治理行為者網絡結構示意 86 圖4.5 科技情報機構自我治理“戰略三角形”模型 89 圖4.6 國家科技情報工作治理過程矩陣 94 圖4.7 國家科技情報治理全面感知示意 96 圖5.1 情報工作的任務性質解讀 99 圖5.2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輸出示意 100 圖5.3 情報工作流程 102 圖5.4 情報響應、感知、刻畫關系示意 107 圖5.5 美國國防部對技術監視/地平線掃描(TW/HS)方法的定義 113
圖5.6 賦能評估的能力體系 119 圖5.7 賦能評估流程 120 圖5.8 情報感知的關聯工具 124 圖5.9 IARPA技術項目研究分布 128 圖5.10 賦意和解釋概念辨析 134 圖5.11 情報賦意的理論淵源 135 圖5.12 賦意方法的應用領域 136 圖5.13 基于“數據—框架”的情報賦意模型 141 圖5.14 情報分析中賦意循環模式 141 圖6.1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分析評估模型 150 圖6.2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成熟度模型 152 圖7.1 2015—2019年中信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情報機構
學術論文發表情況 164 圖7.2 科技情報機構合作發文情況 166 圖7.3 科技情報機構間合著圖譜 166 圖7.4 科技情報機構與高校合著圖譜 167 圖7.5 科技情報機構與科研機構合著圖譜 169 圖7.6 科技情報機構與政府部門合著圖譜 170 圖7.7 科技情報機構與企業合著圖譜 171 圖7.8 科技情報機構人員隊伍學歷分布 173 圖7.9 科技情報機構人員隊伍職稱分布 174 圖8.1 社交媒體中信息迷霧(信息失序) 188 圖8.2 信息迷霧辨識的情報感知框架 199 圖8.3 針對信息迷霧的情報感知應對策略 202 圖8.4 情報融合賦能分析研究邏輯 207 圖8.5 NNFC情報融合過程循環與情報過程模型 211
表 1.1 情報工作各環節感知能力構成 2 表1.2 情報能力評估矩陣 7 表1.3 企業信息情報能力成熟度診斷模型指標 8 表1.4 科技情報服務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9 表1.5 科技情報工作人員業務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10 表1.6 情報分析師能力評估 11 表1.7 研究現狀評價——研究設計 20 表1.8 研究現狀評價——研究成果(能力構成) 21 表2.1 情報治理、信息治理與(大)數據治理 33 表3.1 適用于情報分析的大數據分析方法 58 表3.2 中國科技智庫排名 65 表3.3 全球科技智庫排名 65 表4.1 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 73 表4.2 技術創新及商業化障礙 74 表4.3 囚徒困境博弈 82 表4.4 互動治理模式的社會特性應對比較 85 表4.5 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契約治理 92 表5.1 常規個體能力vs.動態體系能力 103 表5.2 IARPA情報感知技術項目(部分) 129 表6.1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成熟度指標(初步構建) 154 表6.2 問卷調查專家分布 155 表6.3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成熟度指標(確定) 155 表6.4 rk賦值參考 157 表6.5 一級指標序關系 159 表6.6 一級指標權重 159 表6.7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成熟度指標權重 161 表7.1 科技情報機構獨立發文總量排名(TOP 5) 165 表7.2 科技情報機構與高校合著數量(高頻合作高校TOP 10) 168
表8.1 情報信息融合類研究基金立項 204 表8.2 COCs-ECs能力評估框架 213 表8.3 2011—2015年NNFC能力成熟度 215 附表D.1 2015—2019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及省(自治區、
直轄市)級科技情報機構獨著情況 226 附表D.2 科技情報機構間合著矩陣 227 附表D.3 科技情報機構與高校合著數量(科技情報機構) 228 附表D.4 科技情報機構與高校合著數量(高頻合作高校) 229 附表D.5 科技情報機構與科研機構合著數量(科技情報機構) 230 附表D.6 科技情報機構與科研機構合著數量(高頻合作科研機構) 231 附表D.7 科技情報機構與政府部門合著矩陣 232 附表D.8 科技情報機構與企業合著數量(高頻合作企業) 234 附表D.9 科技情報機構與企業合著數量(科技情報機構) 234
國家科技情報體系能力研究 作者簡介
趙柯然,女,博士,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后。畢業于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情報學專業,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訪問學者,核心期刊《情報理論與實踐》審稿人,“情報科學讀書會”活動聯絡人。主要從事科技情報研究,在《情報學報》《圖書情報工作》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三十篇。 王延飛,男,博士,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