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江河行地 近代長江中游的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23164
- 條形碼:9787100223164 ; 978-7-100-22316-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河行地 近代長江中游的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 本書特色
一個傳統行業的興衰沉浮,一個邊緣群體的隱秘日常近代中國轉型的歷史敘事,往往忽視已經消失的傳統行業和參與中的邊緣性群體。一則在自覺或不自覺的線性進化史觀下,傳統社會的各行業被當作“落后的”“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事物,它們的消失似乎是理所當然,先進的現代化行業、技術和工具替代傳統行業是一種發展和進步;一則在傳統儒家思想體系下,流動不羈的邊緣性社會群體既是社會不安定因素,也無法完全被官僚體系掌控,同時這些群體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形成系統文字材料表達自己。 民船航運業和從業的船民正是這樣的“前現代”傳統行業和高度流動的社會群體。當我們用一句簡單的“現代輪船航運取代了傳統木船航運”來描繪長江流域的近代轉型的時候,歷史現實的復雜性被大大簡化壓縮。《江河行地:近代長江中游的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一書以深入的研究、細膩的筆法 為我們展現了近代長江中游民傳航運的興衰起伏,從業的船民日常生活、家庭組織和鮮為人知的從業知識。 跟隨作者的筆觸,我們能看到長江中游的民船業在現代交通的沖擊下迅速適應并調整了經營方式,與現代交通互補,依然承擔基層支流日常物流交通,并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前線交通主力。船民則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了基于家族的生活和生產組織,特別是在與政府的互動中不斷調整自身,形成豐富多元的文化積淀,水路歌等曾經的生產生活要素的文化載體在今天已經成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河行地 近代長江中游的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 內容簡介
中國木帆船航運業及其從業者——活躍于廣闊江河湖海上的船民群體,是促成傳統時期全國市場形成和拓展的關鍵力量,即便是近代以來遭遇輪船業的沖擊,其影響力至20世紀中葉猶未消逝。本書聚焦木帆船航運業自18世紀以迄20世紀中葉在長江中游流域的發展,綜合利用新發現的船民歷史文獻和民船業檔案,與官方記載、中外調查等史料交相印證,系統考察木帆船航運業在近代跨區域商貿往來中的復雜角色,并重新評價其在戰時交通運輸中成就的非凡貢獻,藉此充實與深化中國近代航運業史和經濟史的研究。在此同時,對于船民歷史能動性的關懷,亦為本書探索近代長江中游木帆船航運業的核心議題。通過田野調查和深度訪談,本書搜集整理船民自身創造的族譜、契約、賬簿、水路歌、儀式活動等文獻,力圖從社會史的視角,微觀展陳船民的工資和消費、信仰和技藝、商業活動和社會組織等日常生活面貌,揭示其因應近代時勢變幻的主體意識和行動邏輯。借此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研究,本書期冀引發對流動性的、不穩定的勞動群體的關注。
江河行地 近代長江中游的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 目錄
江河行地 近代長江中游的船民與木帆船航運業 作者簡介
陳瑤,1982年生,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廈門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曾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訪問學人、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訪問學者。長期致力于明清以來長江中游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曾在中英文期刊發表過20余篇論文,并著有《糴糶之局:清代湘潭的米谷貿易與地方社會》。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