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的風俗與歲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33347
- 條形碼:9787569533347 ; 978-7-5695-3334-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的風俗與歲時 本書特色
本書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海外藏中國民俗文化珍稀文獻”的一種,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外藏珍稀中國民俗文獻與文物資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項目編號:16ZDA16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本書是由兩本譯著《中國的風俗》《歲時》構成。《中國的風俗》以時節為線,記錄了民國時期中國人(主要是福州地區)從春節到臘月祭灶一年的時間周期中的民俗生活。作者何樂益以所見所聞的人們日常生活為立足點,輔以對中國古代典籍與官方文獻中民俗相關內容的摘要和梳理,研究了中國風俗的產生、發展、演變,及背后的社會因素,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在一些有趣的民間習俗已經消失的今天,以一手見聞和圖像資料為基礎的《中國的風俗》,對研究特定時期、地區的風俗、宗教,具有極大的民俗史料價值。 英國女作家裴麗珠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在中國度過,通過親歷與游覽的方式,出版了多本記錄中國民俗的著作。她和米托發諾1927年合作出版的《歲時》,以中國民俗知識為材料,按月份的順序,從十二月開始描述中國人的日常信仰和歲時節日實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記錄20世紀初北京地區歲時節日的民俗志。對比《歲時》與中國傳統歲時民俗文獻的章節編排與風俗描畫,可以發現擁有獨特書寫框架的《歲時》是西方人按照中國傳統節日志記錄中國節日的較早嘗試。外文版的《歲時》曾是西方讀者了解中國人的內部生活與社會風俗,漢學家研究中國文化時的重要參考文獻。中文版的《歲時》,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民國時期北京歲時節日的整體面貌,了解中國家庭內部的節日傳承情況,看到不同年齡的女性以及兒童在歲時節日中的民俗實踐。
中國的風俗與歲時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兩本譯著合成。其中《中國的風俗》記載了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的歲時節俗,還穿插了玉皇大帝、臨水夫人、觀音等民間神靈在誕辰時祭祀活動,以及官方主導的立春鞭春牛、東岳大帝誕、城隍誕等祭祀典禮。《歲時》以月份為序,分十二章描述中國人的日常信仰實踐和歲時節日活動。
叢書簡介:“海外藏中國民俗文化珍稀文獻”從海外藏的中國民俗文獻精選出16種進行整理、翻譯、出版,,涵蓋了文本、圖像與實物三大類別的民俗文獻資料。內容為海外館藏中國民俗珍貴的圖片文獻,包括耕織圖、外銷畫、契約文書、民間神靈雕像、明清官文等,以及西方來華傳教士、探險家、漢學家的中國民俗志著作,記錄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書是由兩本譯著合成。其中《中國的風俗》記載了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的歲時節俗,還穿插了玉皇大帝、臨水夫人、觀音等民間神靈在誕辰時祭祀活動,以及官方主導的立春鞭春牛、東岳大帝誕、城隍誕等祭祀典禮。《歲時》以月份為序,分十二章描述中國人的日常信仰實踐和歲時節日活動。
叢書簡介:“海外藏中國民俗文化珍稀文獻”從海外藏的中國民俗文獻精選出16種進行整理、翻譯、出版,,涵蓋了文本、圖像與實物三大類別的民俗文獻資料。內容為海外館藏中國民俗珍貴的圖片文獻,包括耕織圖、外銷畫、契約文書、民間神靈雕像、明清官文等,以及西方來華傳教士、探險家、漢學家的中國民俗志著作,記錄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編:王霄冰,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民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員,《文化遺產》雜志副主編。德國漢學學會(DVCS)、歐洲漢學學會(EACS)、歐洲中國寫本研究會(EASCM)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俗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中國民間信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海外人類學的中國研究等。在母語漢語之外,熟練掌握了德語、英語、日語三門外語,已出版漢語著作(含合著和編著)7部,德文和英文著作各1部,并在國內外雜志及學術出版物上發表中、德、英、日文學術論文50余篇。
書目:
1.《海外藏元明清三代耕織圖》
2.《日本藏明清時期中日貿易相關民俗資料選編》
3.《德國和捷克藏貴州“苗圖”》
4.《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中國契約文書》
5.《荷蘭萊頓民族學博物館藏福建民俗文物》
6.《法國拉羅謝爾藏清代外銷畫》
7.《中國紀行》
8.《中國童話》
9.《明清風俗類官文選》
10.《民間道德、習俗與民間敘事》
11.《近世中國民間故事》
12.《北京的歌謠》
13.《漢語諺語俗語集》
14.《燕影劇:晚清北京皮影戲唱本》
15.《中國的風俗與歲時》
16.《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手稿目錄選譯》
中國的風俗與歲時 目錄
中國的風俗與歲時 相關資料
《中國的風俗與歲時》一書,集合美國人何樂益撰寫的《中國的風俗》與英國人裴麗珠、俄國人米托發諾合著的《歲時》而成。本書是西方人以比較的眼光記錄中國歲時風俗的著作。正如何樂益在其著作序言中所說“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人們更多地了解生活勞作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它為西方世界了解普通中國人的時間生活提供了窗口。兩位年輕的中國學人合力將其譯成中文,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閱讀與研究近現代中國歲時風俗生活資料文本,同時由此我們也看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文化進入世界學術視野。中國人的生活自然觀與禮俗教化觀曾經是西方有識之士贊賞的文明觀念,也是我們至今依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蕭放 中國擁有漫長的歲時節日史,也擁有悠久的歲時節日書寫史,形成了豐富的歲時民俗文獻,歲時記是其中的大宗。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歲時記不僅有“我對我群”的觀察與書寫,也有“他對我群”的觀察與書寫,《中國的風俗與歲時》即是后一類型的代表作。這一由西方人撰寫的中國歲時記,包括美國何樂益所著的《中國的風俗》和英國裴麗珠、俄國米托發諾合著的《歲時》兩書,不僅生動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 (20世紀初期至20世紀30年代 )、特定地方(主要是福州、北京) 的歲時節日生活圖景,而且充分顯示了中國歲時節日文化的地方性與多樣性。《中國的風俗與歲時》重視古今聯系、中外對比,因此也反映了歲時節日變遷的時代樣貌,突顯了中國人獨特的處世方式和精神世界,并體現了溝通中西方文明的積極努力。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 張 勃
中國的風俗與歲時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何樂益(Lewis Hodous,1872—1949) ,美國漢學家、佛學家。著有《中國的風俗》( Folkways in China,1929 )。裴麗珠(Juliet Bredon,1881—1937),英國作家、攝影家。米托發諾 (Igor Mitrophanow,生卒年不詳)1914 年來華,與裴麗珠合著《歲時》( The Moon Year,1927) 譯者簡介: 楊沁,自由譯者。北京大學翻譯碩士,主修英語筆譯,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王玉冰,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海外漢學、民俗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