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唐古詩的尚奇之風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40042
- 條形碼:9787301340042 ; 978-7-301-34004-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唐古詩的尚奇之風 本書特色
進入中唐詩人大腦的“創作實驗室”
體式研究與文本細讀的融洽結合
中唐古詩的尚奇之風 內容簡介
本書將唐代天寶至元和年間詩壇興起的尚奇之風視為唐詩發展中的一種重要現象,在揭示出奇詩作者所堅持的儒家古道與其創作理念之內在聯系的前提下,著重尋找隱藏在風格、意象、修辭等表現元素背后的深層藝術要素,尤其是各家求奇思路的一致性和獨特性,及其對聯想方式、藝術視野、構思創意乃至體式聲調方面的影響。意在理解這派詩人深蘊于超現實想象中的心理感覺和思維邏輯,以及從其苦吟中透射出來的生命力和悲劇美。同時本書還論述了詩人們基于對漢詩和杜詩的深切理解,從多個角度將古詩的表現功能拓展到極限的意義和得失,解釋了中唐古詩之所以成為奇險詩馳騁場域的原因。
中唐古詩的尚奇之風 目錄
緒論 中唐古詩尚奇之風形成的背景
節 中唐古詩尚奇之風與復古思潮同步發展的過程
第二節 奇險詩創作高潮形成的地域原因和思想基礎
第三節 “補元化”的哲學思考和創作理念
章 《篋中集》詩人和顧況的另類古調
節 《篋中集》的苦澀語調及其對傳統聲調的逆反
第二節 顧況“逐新趣異”的苦調奇思
第三節 古調變異的創作背景和心理原因
第二章 中唐前期古詩中超現實想象的變化
節 神仙世界的落實及其與凡俗生活情景的互融
第二節 想象方式的變異與體式的關系
第三節 中唐前期文人神仙想象的社會心理基礎
第三章 “詩囚”的視野變異及其藝術淵源
節 歷代詩論對孟郊詩境和藝術視野的不同理解
第二節 “?R天蹐地”與“胚胎造化”的辯證關系
第三節 “邃于天根月窟”之思的藝術淵源
第四章 孟郊五古的比興及其聯想思路的奇變
節 孟郊的風雅觀和傳統比興的思理更新
第二節 生活邏輯的推演和場景的比附
第三節 印象的表現和感覺的強化
第五章 韓、孟探索古詩句調的意義和得失
節 平順句調中的節奏追求
第二節 艱澀聲調和詞句結構的關系
第三節 難易兩極探索的得失和意義
第六章 從尚古到求奇:韓愈險怪詩風形成的內在邏輯
節 上追秦漢詩歌體式的奇格
第二節 善用古事翻新出奇的思路
第三節 困境中的感激怨懟所激發的奇思
第四節 與復古同道斗奇爭險的豪氣
第七章 韓愈古詩中的“性情面目”與人物百態
節 中唐以前詩歌中的人物描寫
第二節 韓愈的“疾惡甚嚴”及其對僧俗人物的描寫
第三節 韓愈的“愛才若渴”及其對寒士同道的刻畫
第四節 韓詩“全見面目”的原因和創新意義
第八章 從詩文之辨看韓愈長篇古詩的節奏處理
節 從歷代詩論看“以文為詩”界定的模糊性
第二節 五古長篇節奏的推進方式以及敘述功能的拓展
第三節 七古篇體節奏的處理方式與古文“文法”的區別
第九章 李賀詩歌“求取情狀”的兩種思路
節 以實寫虛的場景提煉和表現效果
第二節 難以名言的“情狀”和鉤深穿幽的“求取”
第三節 兩種思路的結合和“非全無畦徑可尋”
第十章 李賀部分七古中的“斷片”現象及其內在脈理
節 典故融合中隱蔽的意脈
第二節 意象跳躍中的思路轉折
第三節 綺碎細節中暗示的情思
第四節 七古跳躍跨度的探底
第十一章 李賀“短調”的體式特征和創作背景
節 “短調”的體式特征和李賀的辨體意識
第二節 從中唐五言歌詩的興盛看李賀“短調”的創作背景
第十二章 賈島奇思“入僻”的理路及其古、律之分
節 從歷代詩評看賈島的“奇”與“僻”
第二節 賈島五古對孟郊思路的效仿和拓展
第三節 賈島五律思路的“入僻”及其與五古的聯系
小結 關于奇險詩藝術表現的若干思考
節 奇險詩的詩意來源和內在的悲劇美
第二節 天人對應的思路和“筆補造化”的創意
第三節 深層感覺的綜合和印象的再造
第四節 古體特征的強化和創作傳統的逆反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中唐古詩的尚奇之風 作者簡介
葛曉音,女,1989年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為北京大學博雅榮休教授,國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嬗變》《山水田園詩派研究》《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唐詩流變論要》《杜詩藝術與辨體》等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