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而行:心理學家的自我省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4333
- 條形碼:9787030744333 ; 978-7-03-07443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道而行:心理學家的自我省察 本書特色
《中道而行:心理學家的自我省察》不僅僅是普通的心理學著作,自我省察,中行獨復,對普通大眾生活也有一定的啟示。
中道而行:心理學家的自我省察 內容簡介
而相比較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心理學家這個職業的優越之處在于可以直接研究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行,并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研究動力和養分。為了揭示科研與做人之間的共通之道,解析工作與生活之中的是非得失,本書以"中道"思想貫穿心理學研究與自我認識始終,首先,介紹心理學領域21位久負盛名的心理學家的人生故事與研究成果;接著,分析不同心理學家所采用方法的適用與局限;*后,基于"執兩用中"原則,針對性地提出不同方法與技術里的"持中"模型,旨在融會傳統文化與科學研究進展,貫通心理學理論與操作性訓練,幫助讀者參透生活智慧,借鑒科研規律,成就自我發現與事業成功的中道境界。
中道而行:心理學家的自我省察 目錄
目錄
序一(林崇德)
序二(申荷永)
前言
**章 自我發現—書寫人生的預言
**節 樸素科學家的寓言/002
臨床認知心理學之父凱利提出了“人是科學家”的觀點。所有人都像是樸素科學家一樣,試圖通過減少不確定性來澄清自己的人生,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發展自己的理論,通過創造各種各樣的模式觀察世界,以便對未來的事件進行預期和控制。
第二節 常識與科學同出/007
社會心理學家斯旺發現,人們為了增強對外界的控制感和預測感,會不斷尋求與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反饋,以驗證他們的自我概念,就像科學家希望自己提出的理論得到驗證一樣。事實上,常識心理學與科學心理學在目標、過程和境界上都十分相似。
第三節 常識與科學異名/018
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弗勞德 奧爾波特主張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與意識。科學心理學具有常識心理學難以企及的優勢(如嚴謹規范的研究范式、富有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同行評議的發表模式),而人性弱點和認知偏差(如掛一漏萬、太過自信、迷信科學等)則讓人們很難真正做到像科學家那樣思考。
第四節 眾妙之門:常識、科學、文化/026
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積極品質會幫助個體在自我需要和社會要求之間保持平衡,這一點也為中華傳統文化所強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類比、直覺和中道的方法還可以啟發當代心理學家超越常識心理學和科學心理學之間的對立,實現從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創造性轉化。
第二章 自我探索—確立自我的主題
**節 博學和明辨的智慧/052
自我控制研究的開創者鮑邁斯特在顛覆傳統自尊研究的基礎上不斷開拓新的領域。一個好的研究主題應該在過去與未來、廣大與精微、理論與實踐之間“持中”,它既可以解決文獻中的一個重大挑戰,又能開辟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方向;既能建立廣闊的研究疆域,又對實踐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
第二節 繼承與創新的學問/060
文化心理學家馬庫斯和北山忍提出的文化自我建構理論開辟了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新紀元”。優秀的心理學家擅長在已有研究與精心發展的創造性見解之間“權中”與“持中”,只有這樣才能與其他研究者開展建設性的對話,并基于獨*的理論提出可供檢驗的諸多假設。
第三節 整合與分化的功力/067
社會心理學家布魯爾從獨*的視角闡明了群體之間的偏見和沖突的動態變化。“持中”的假設會與文獻和讀者開展建設性對話,它既邏輯合理,又新穎獨*;它既富有創見,又能得到證據的支持;它既辨明理論的邊界,又能促進理論之間的優勢互補。
第四節 自利與后見的誤區/073
認知心理學家托馬斯 吉洛維奇揭示出自我中心式偏差會誤導人們的判斷。研究者通過“持中”做到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才能減少盲目的過分自信,從而將真正的預測與后見偏差區分開來。
第三章 自我檢視—認識自我的質性方法
**節 內省法:思想/088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 詹姆斯提出,內省法是指人們審視自己的心靈,并報告在那里發現了什么的一種方法。在使用內省法時,只有在自我抽離和自我沉浸之間做到“持中”,才能克服語言的局限,超越自我執念的桎梏,達成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通達。
第二節 觀察法:行為/102
社會心理學家貝姆提出,當人們對自己的態度不確定時,會通過觀察他們自己的行為以推斷自己的態度。研究者在使用觀察法時,需要采用科學的設計,盡量降低觀察者預設和行動者猜測對結果的影響,同時排除混淆性因素,只有如此才能更貼近所觀察現象的心理學本質。
第三節 訪談法:意義/110
健康心理學家泰勒基于對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訪談揭示了積極錯覺的價值。在使用訪談法時,研究者只有做到“持中”,才能兼顧科學和敘事,并平衡訪談者和受訪者之間的關系,通過雙方真誠地共享生活經驗,獲得對研究對象的解釋性理解。
第四章 自我檢驗—認識自我的量化方法
**節 量表法:態度/122
社會心理學家羅森伯格編制的自尊量表是迄今為止被使用*多的一個測量個體自我評價的量表。在問卷構建、施測以及數據分析的過程中,研究者只有通過“持中”做到適度的過程控制和統計控制,才能反映出作答者真實的想法。
第二節 實驗法:操縱/136
社會認知心理學家班杜拉基于經典的“波波玩偶實驗”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在使用實驗法時,研究者只有通過“持中”的實驗設計(如實驗操縱、條件恒定或平衡)才能獲得自變量與變量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據。
第三節 混合法:中道/151
混合法研究致力于將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只有“持中”地針對問題情境選擇適宜的研究工具和技術,通過在不同數據、分析方法及研究結果之間建立互證、互補、發展、創新與擴展式的緊密聯系,才能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共同提升,促進科學發展與自我認識的雙重進步。
第五章 自我分析—揭示自我的統計方法
**節 易得與代表/162
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 卡尼曼和阿莫斯 特韋爾斯基的研究揭示出了人類決策系統中的多個啟發式認知偏差。心理學家在抽樣過程中,也需要克服對便利性的貪圖,通過采用取樣技術(如隨機取樣、分層取樣)和統計手段(如根據效應量估算)在樣本的易得性與代表性之間做到“持中”。
第二節 證實與證偽/169
數理統計學家貝葉斯拒絕采用“非此即彼”的觀點看待零假設與備擇假設之間的關系。引入貝葉斯學派的統計方法,采用三分法分析假設檢驗的空間,以及在心理學研究中將實驗與測量相整合,終將幫助研究者調和零假設與備擇假設、歸納與演繹之間的矛盾,在證偽與證實之間找到接近心理現象本質的“持中”道路。
第三節 相關與因果/178
經濟學家約書亞 D. 安格里斯特和吉多 W. 因本斯,憑借繪制因果推斷的方法獲得了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持中”視角下的統計分析,既不會拘泥于數據,也不會執著于模型,而是以“執兩用中”為原則,兼顧理論創新與實際應用,既賦予心理現象創造性的詮釋,也愿意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假設與模型,力求不斷接近心理現象的本質。
第六章 自我呈現—展示自我的藝術
**節 從想法到論文/192
積極心理學開創者塞利格曼主張寫論文需要講一個好故事。心理學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持中”意味著在前端入勝,以簡潔凝練的“文學性”語言充分辨析當前主題與文獻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在中端保持完整、清晰與可信,以理性、嚴謹的“科學性”語言描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在后端出凡,以思辨、煽情的“哲學性”語言劃定討論與意義的范圍,只有如此才能讓讀者印象深刻、回味悠長。
第二節 從人生到專著/200
社會學家歐文 戈夫曼研究了印象管理,他自己卻拒絕自我表演和世俗社交游戲。在寫作時“持中”,需要作者既避免曲意逢迎地討好讀者的興趣喜好,也避免別有用心地挑戰讀者的理解極限,而是應該致力于兼顧讀者的理解能力與審美境界,盡力增強作品的可讀性與趣味性,進而持續地激發讀者的心流體驗,*終才能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形成深刻且持久的聯結。
第三節 從個體到眾生/208
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和自我同情研究的開創者克里斯汀 聶夫都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尋找到了照亮世人心靈的明燈。從樸素的科學家成長為專業的心理學家,要走過的是一條漫長且崎嶇的道路,在這條路的兩旁,一邊是自憐,另一邊是自戀,無論偏向哪一邊,都會讓人誤入歧途,只有“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方能不被自我認知偏差蒙蔽,也不被生活的洪流裹挾,*終獲得心靈的救贖與安寧。
參考文獻/221
展開全部
中道而行:心理學家的自我省察 作者簡介
王軼楠,博士,畢業于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特聘研究員,研究生導師。致力于中國人自我的研究,曾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課題十余項,已出版學術專著三部,發表中英文論文四十多篇,其中包括心理學領域的重要期刊(如Journal of Personality,Human Brain Mapping),擔任多本SCI/SSCI學術期刊審稿人,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多項,同時開設自我心理學、心理學論文寫作與社會心理學課程。運營北師大自我研究組微信公眾號“SelfMindnSocialBrain”。本書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70097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