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詩聲律例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925119
- 條形碼:9787516925119 ; 978-7-5169-2511-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詩聲律例說 本書特色
本書不再采用系統論述的方式,而以例說的形式各自獨立成篇,試圖能為新詩形式學的研究開辟一條新的道路,使之徹底擺脫自由與格律的論爭誤區,為學習新詩寫作者提供利用語音形式表現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與范例,并啟發和促進新詩創作者們在創作中對這些方法進行更廣泛深入的探索,總結規律,從而*終建立像樂理學那樣以規律指導創作,而非格律公式的新詩聲律學。
新詩聲律例說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2009年出版的《新詩聲律初探》(北京,華文出版社)的姊妹篇。寫作的目的,是以具體的詩例展示《新詩聲律初探》一書中闡述的理論觀點,讓讀者更具體地感受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構詩元素如何在新詩的創作中應用,使之成為更有效、更恰當、更美地表現詩歌內容情感的聲律藝術手段。
新詩聲律例說 目錄
第1 章 概論
新詩形式問題淺說...................................................................... 003
漢語語音的構詩三元素............................................................... 007
如何在新詩中傳承漢語語音構詩元素............................................. 016
新格律之路走不通...................................................................... 029
天然 · 定式 · 規律...................................................................... 035
修辭本是選擇............................................................................ 042
對比與重復:語音構詩元素運用的基本方法................................... 050
第2 章 節奏
漢詩節奏淺說............................................................................ 063
音步與拍子:詩歌節奏術語選擇................................................... 069
斷句與分行............................................................................... 072
詩句長度與節奏......................................................................... 083
不同節奏型的聲音效果............................................................... 099
節奏對比.................................................................................. 103
節奏整齊簡說............................................................................ 107
詩歌節奏的規整......................................................................... 113
有時需要“亂彈”....................................................................... 116
三音拍的跳躍性......................................................................... 121
三音拍的強調作用...................................................................... 125
三音拍的加速與減重................................................................... 131
穩定終止和非穩定終止............................................................... 133
讓詩的終止余音不絕................................................................... 136
汪國真詩作的聲律...................................................................... 139
第3 章 韻色
韻色與情境............................................................................... 145
根據情境換韻............................................................................ 151
詩字韻色的選擇......................................................................... 159
“卻”與“復”的韻色差別........................................................... 161
晝與夜的先后............................................................................ 165
韻的規律、疏密與寬嚴............................................................... 168
抱韻:詩的文字游戲................................................................... 174
恍然之悟:許多人不會押韻......................................................... 179
第4 章 聲調
聲調情感及其在新詩中的應用...................................................... 185
利用聲高優勢............................................................................ 193
注意聲調音線順諧...................................................................... 196
四個陰平連用的效果................................................................... 198
如何讓聲調更悲涼...................................................................... 200
聲調對比一例............................................................................ 202
“云淡風清”還是“風清云淡”...................................................... 204
枯索還是索枯:加強尾聲對比...................................................... 207
“聲響”與“聲音”哪個悲涼........................................................ 209
第三聲的熱力............................................................................ 211
第三聲的遲緩效果...................................................................... 214
第三聲連用的效果...................................................................... 216
“揚”“硬”組合的淡漠色彩......................................................... 219
第5 章 其他
不是分行就成詩......................................................................... 225
避免無意識的重復...................................................................... 229
跳出語言老化困局...................................................................... 234
錯字法:特殊修辭...................................................................... 237
轉折詞的語音選擇...................................................................... 241
推敲與精致............................................................................... 243
再精致一點............................................................................... 246
詩之唯美.................................................................................. 249
第6 章 附錄
漢語古音今音“優劣”論............................................................ 253
古裝挺美,質料只能當代............................................................ 261
也說平水韻............................................................................... 264
詩人不能自私............................................................................ 267
學詩自評.................................................................................. 269
參考文獻.................................................................................. 274
新詩聲律例說 節選
新詩形式問題淺說 關于新詩的形式問題,從新詩拋棄華夏千年傳統格律,借鑒西方現代詩而走向白話自由體那天開始,就存在種種不滿、批評、爭論和探索新格律的努力。要厘清這個問題,恐怕先要放下個人偏愛好惡,搞明白詩為何物,包括詩的形式構成及其作用。 關于詩的定義,可以有許多種,因為概括的角度不同。 但我以為,所有人都不可否認的一個定義是,詩是一種刻意利用語音元素——節奏、韻色、聲調、輕重、長短等,構造獨特的聲音形式,并以這些形式表情達意的語言藝術。 即便是今日主張極端自由體的新詩人們,也不能否認我的上述定義。否則,他就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你雖然否定押韻,否定聲調作用,否定音節排列規律,但你為何還要分行書寫呢? 他肯定不會說是為了浪費紙張!有可能的回答是“建筑美”,或干脆說紙面游戲。但為何散文就不需要“建筑美”之類的紙面游戲呢?這顯然難以自圓其說。 其實真正誠實的回答只有一個:沒有了刻意利用語音構詩元素——節奏、韻律、聲調以表情達意的體裁規定性,如果再不分行,就沒人承認你寫的東西是詩了。換言之,分行成了詩之體裁的唯一形式規定性,或曰銘牌! 但若繼續深入追問,分行除了證明作品是詩的紙面銘牌作用外,使其能成為這銘牌背后的深層原因何在?答案只有一個:分行可以提示讀者注意把握詩行之間聲音上的節奏,以之傳達作者的情感思緒。 由此可見,分行作為詩的形式特點之一,其實質是要實現某種語音的聲音效果,比如節奏的快慢頓挫,使之成為詩的表達手段。 其實,無論中外詩歌,都具有刻意利用語音的某些元素構建聲音形式的體裁特征。例如英語詩歌的輕重律、法語詩歌的長短律等,以及普遍的押韻形式。 由于我們漢語語音中的構詩元素尤其豐富鮮明,因此華夏詩歌的形式性建構就特別發達,并在科舉制度等文化環境加持下,發展出一整套,甚至具有獨立于詩歌內容之外的形式美的詩詞曲格律公式。 但格律雖精美,卻因成為僵死的公式而束縛思想,尤其背離了詩歌的聲音形式是為表達內容而存在的,理應根據不同內容進行自由的藝術創造這個本質要求。因此,新詩拋棄僵死的格律公式,走向白話自由體,當然是巨大的解放與進步。 然而新詩在拋棄格律公式的同時,卻把構造詩歌聲音形式的那些語音構詩元素也一并拋棄了,完全忽視了這一道理:這些構詩元素既可以搞成僵死的格律公式,也可以成為自由運用的構成詩之傳情達意聲音形式的藝術手段。 如果說古人把語音構詩元素僵化為格律公式,將一切內容往里面套,是一種愚蠢;那今人干脆把語音構詩元素和格律公式一起拋棄,則是更大的愚蠢。因為如此一來,新詩不僅失去了利用漢語豐富的語音元素表現詩歌內容感情的藝術手段,更重要的是,使新詩喪失了詩的體裁形式規定性,流于分行散文,詩也就滅亡了。 從詩的形式與內容的更深層次看,詩的形式也是內容的規定性之一。 詩是語言藝術,因此語言作為形式規定了詩與所有使用語言的藝術——散文、小說等具有規定共性,即要使用語言的概念、邏輯、語法、詞匯、語象等表情達意,而非像繪畫藝術那樣使用光和色彩線條,也不像音樂音藝那樣使用人聲與器具的樂音。 但同樣是語言藝術,詩與散文等其他語言藝術體裁的差異性規定,即詩的特性,就是詩除了利用語言的內涵表情達意外,還特別要利用語音作為形式手段以表情達意。這一獨特的形式規定性,作為表情達意手段的同時,也對詩的內容形成一定的制約或構造規定。 比如,不同民族語言的語音特點,就影響到不同語言詩歌形式對語音構詩元素的不同側重選擇,就使它們的詩歌語言展現出不同風貌。英、法、俄語詩,因語音韻色不鮮明,因而視輕重長短節奏重于韻律節奏;而日語由于謂語后置導致韻字極少,竟很難形成韻文語言傳統,因此或襲用漢文詩,或只有簡單的俳句。 又如,漢語單音節聲音獨立性強,其詩形上就不宜讓詩句過長,一般不超過9個音節;節拍排列也不宜隨意散漫,否則難以構成鮮明的節奏。這一形式上的特點,也影響或曰規定了漢詩語言內容的詩性特征,如以二音節和三音節詞匯為主,避免過多使用虛詞等。 日本學者松浦友久在評論中國詩歌的特點時說:“中國詩韻律結構與中國語的特點關系*為密切;同樣地,與韻律結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的抒情結構,恐怕也深深地受到它的影響。”(松浦友久:《中國詩的性格——詩與語言》,蔣寅編譯:《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18頁。轉引自蔡宗齊《七言律詩節奏、句法、結構新論》,載《學術月刊》2017年第2期) 蔡宗齊先生更在上文中指出,“七言律詩節奏方面的革新不僅加強了詩歌的音樂美感,更重要的是開拓了詩人不斷建構新型主謂句和題評句所需的空間。”他還研究了七律體式對詩人表達思維與情感邏輯的影響,認為七律詩格在節奏、句法、結構形式多樣化方面比之五言詩格的創新,造就了“言靈變”的語言特點。 既然我們了解了詩的形式與內容之間互為依存的關系,就應該明白,我們可以拋棄傳統詩歌的格律公式,卻不能拋棄以語音構詩元素為手段,創造適合詩歌內容表達需要的聲音形式的追求及其規律的探索。 這才是新詩未來的出路。這種聲音形式及其規律的追求與探索,很可能就是新詩形式學的建立,其主體則是新詩聲律學。 本書即是為此努力而作的例說。 (2021年11月1日) 漢語語音的構詩三元素 一、什么是構詩元素 人們常說,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但小說散文同樣是語言的藝術,詩歌又與之有何區別呢? 其實,語言包含著兩個方面。一個是語義,即語言反映的人之思維內容,包括概念、形象、情感等。在這個方面,詩歌與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藝術比較,雖也可以有一定差異——比如思維表述的跳躍性、賦形造像更具唯美與象征性等;但這些并非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獨有的特性。因為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體裁,同樣可以使用詩意詩性的語意表達方法。 語言的另一方面,則是其物質外殼——語音。而正是語音,才構成了詩歌這一文學體裁區別于小說散文等其他體裁的根本特征。 語音當然首先是語義的承載物。我們日常口語以及小說散文等文學藝術,也是利用語音的這個基本功能,卻并不刻意追求語音本身的藝術表現與創造。 但我們知道,聲音作為一種對人的物理刺激,其強弱輕重、高低變化的有規律與有目的的組織,是可以引起人的感情共鳴與心理聯覺——即形象聯想的。這正是音樂得以存在的原因。 語音除了作為語義承載體外,其發音的輕重緩急、長短高低、響亮喑啞、音色對比與重復等,雖然不如音樂那樣復雜多變,但適當組織起來并構成規律,其創造出的節奏感、音色共鳴和聲調起伏的旋律等樂音性質的聲音色彩,同樣可以發揮某些傳情作用,并使聽者有耳悅心動的藝術感受。 詩歌除了和小說散文一樣利用語義表情達意外,更獨特之處正是利用語音的上述聲音特征元素,創造出有規律的、特別具有節奏性的、能更強烈傳達感情意境的語言藝術。 換言之,刻意利用語音的某些特性元素,特別追求語音的表現作用,才是詩之成為詩的關鍵,也是詩與其他文學體裁的根本區別。 因此,我們將語言中這些可以以之構成詩歌特有體裁特征的語音元素,稱之為構詩元素。 二、中外詩歌均使用語音構詩元素 據統計,全球現已查明的語言有5000多種。這些語言雖千差萬別,但由于人類發音器官的生理限制,所能發出的具有語音構造作用的聲音——語音學謂之音素,總是有限的。由國際語音學學會制訂的,用來給全世界各種語言注音的國際音標2015年版中,用于描述音素的字母只有107個(當然,各種語言還根據需要增加特殊符號)。 而所有的人類語言,由于聲音的物理屬性和人之生理與思維的共性,其語音也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其關鍵就是,所有語音都具有聲音的四個物理性質:音高、音強、音長和音質(音色)。不論何種語言,都是使用聲音的上述四個性質,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和側重,構造自己的語音音節,以實現表情達意。而同時,語音的這些高低、強弱、長短及音質音色,及其組合體音節,都可以成為構詩元素。其中高低、強弱、長短,在詩歌中經常被有規律地排列組合,從而使詩歌在聲音上,具有比其他文學體裁更強烈的節奏性。而音質中的音色相近,則被用作詩歌的押韻,構成和諧的聲音效果,以及韻句與非韻句對比或重復相間的音色節奏。
新詩聲律例說 作者簡介
郭戍華,男,1955年生于北京。資深編輯,曾任職于《中華文學》《文化宮》《時代》雜志。1995年后歷任《中國改革》雜志主編兼編輯部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中國改革年鑒》編輯部副主任。潛心研究新詩聲律問題四十余年,著有《新詩聲律初探》一冊,華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