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中國食用豆類品種志(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0120
- 條形碼:9787030740120 ; 978-7-03-07401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食用豆類品種志(第二輯) 內容簡介
《中國食用豆類品種志(第二輯)》是在《中國食用豆類品種志》的基礎上,對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十余年培育的新品種進行的系統整理。經歷多次研討,本書共收錄了418個新品種,詳細介紹了這些新品種的來源、特征特性、產量表現、利用價值、栽培要點及適宜地區等內容,是一部全面、系統闡述我國食用豆類新品種的志書。
中國食用豆類品種志(第二輯) 目錄
序
前言
編輯說明
品種特征特性術語解釋及標準說明
**章中國食用豆類品種概述1
第二章綠豆13
第三章小豆138
第四章豌豆232
第五章蠶豆294
第六章普通菜豆354
第七章豇豆410
第八章其他豆種437
參考文獻444
附表447
索引468
中國食用豆類品種志(第二輯) 節選
**章中國食用豆類品種概述 食用豆類是指除大豆以外,以收獲籽粒為主,兼作蔬菜,供人類食用的豆類作物的總稱。食用豆類屬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亞科(Papilionoideae),多為一年生或越年生,也有多年生。中國栽培的食用豆類有蠶豆、豌豆、小扁豆、山黧豆、羽扇豆、鷹嘴豆、藊豆、普通菜豆、多花菜豆、利馬豆、烏頭葉菜豆、綠豆、黑吉豆、小豆、飯豆、豇豆、黎豆、刀豆、葫蘆巴、木豆、瓜爾豆、四棱豆22個豆種,分布在植物分類的14個屬(程須珍和王述民,2009)。本書共收錄9個豆種,包括綠豆、小豆、豌豆、蠶豆、普通菜豆、豇豆、鷹嘴豆、羽扇豆和利馬豆,分布在植物分類的7個屬。 中國食用豆種類較多,根據出苗時子葉節伸長狀況,可分為子葉出土(綠豆、普通菜豆、豇豆、利馬豆、羽扇豆、藊豆等)、子葉不出土(蠶豆、豌豆、小豆、飯豆、小扁豆、鷹嘴豆、多花菜豆、木豆、四棱豆等)兩種類型;根據生長季節,可分為冷季豆類(蠶豆、豌豆、鷹嘴豆、羽扇豆、小扁豆等)、暖季豆類(普通菜豆、多花菜豆、利馬豆、藊豆)和熱季豆類(綠豆、小豆、豇豆、飯豆、黑吉豆、木豆、四棱豆等)三種類型;根據光周期反應,可分為長日性食用豆類(冷季豆類)、短日性食用豆類(熱季豆類和暖季豆類)(程須珍和王述民,2009)。 一、中國食用豆生產概況 (一)食用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食用豆類營養豐富,是人類和畜禽主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與其根系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進而培肥土壤,因此被譽為養人、養畜、養地的“三營養”作物,在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是世界上食用豆種類*多的國家,其中原產于中國的綠豆、小豆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蠶豆生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40%,豌豆生產量占13%左右。我國食用豆類種植遍及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主要產區集中在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等生態條件較差的山區丘陵地帶(林汝法,2012)。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環境等,中國生產的食用豆類質量上乘,且無污染、無農藥殘留,在國際市場上久享盛譽,具有較強的價格優勢,是當地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首選作物(程須珍和王述民,2009)。 食用豆類高蛋白、低脂肪,并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多種礦物質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質,具有清熱解暑、消炎解毒、保肝明目、降血脂、調血糖、抗氧化、防癌變、補氣血等多種保健功能,屬糧菜兼用、藥食同源作物,是人類理想的營養保健食品和傳統食品加工的優質原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識的提高,食用豆類消費量和出口量逐年上升。 環境的特殊適應能力。例如,蠶豆、豌豆適宜于高寒地區與非豆科作物輪作倒茬及南方冬季稻茬填閑種植,鷹嘴豆適宜于特干旱貧瘠土壤冷季栽培,綠豆、小豆、普通菜豆、豇豆、利馬豆等適宜于溫帶和暖溫帶夏季與非豆科作物輪作倒茬或間作套種,四棱豆等適宜于熱帶夏季與非豆科作物輪作倒茬或間作套種,木豆適宜于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份荒山荒坡地區與其他熱帶作物輪作倒茬或間作套種等。因此,食用豆類被視為與非豆科作物倒茬輪作、填閑復種、間作套(混)種等的*佳組合,是當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培肥地力的理想作物。 (二)中國食用豆產業發展概況 食用豆類具有生育期短、播種適期長、抗旱、耐瘠、固氮養地、適應性強、易于栽培管理等特點,是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我國,除綠豆、蠶豆、小豆外,其余食用豆類的生產情況沒有正式的分類統計數據。據調查,20世紀50~60年代我國食用豆類種植面積約為570萬hm2,總產量在350萬t左右,單產在600kg/hm2左右;70年代,由于主要糧食作物的大力發展,食用豆類種植面積由*初的430萬hm2逐漸減少到320萬hm2,但單產明顯提高到880~990kg/hm2,總產量在400萬t左右;到80年代種植面積逐年持續減少,但單產不斷上升,尤其是80年代后期,種植面積約為260萬hm2,但新品種的引進與培育使單產顯著提高,達到1100kg/hm2。20世紀90年代以后到21世紀初,隨著我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人們對健康營養的需求,食用豆類生產逐漸恢復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我國食用豆播種面積、總產量分別達到382萬hm2、590萬t,單產為1544.5kg/hm2;2004年播種面積約為321萬hm2,總產量為588.2萬t,播種面積占豆類總種植面積的26%,總產量占豆類總產的25%(程須珍和王述民,2009;程須珍,2016)。 2008年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正式啟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食用豆產業的快速發展。 特別是2015年農業部提出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發展目標和鐮刀灣地區玉米調減政策的出臺,進一步促進了食用豆產業的發展。據統計,2010~2017年我國主要食用豆種植面積平均約為350萬hm2,總產量為520萬t,約占全國糧食作物總產量的1.1%。種植面積較大的省份有內蒙古、黑龍江、云南、四川、吉林、山西、貴州、甘肅、河北、江蘇、河南等(陳紅霖等,2021)。 綠豆是我國傳統食用豆類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80萬hm2左右,面積*大年份2011年達93.3萬hm2,總產量約為100萬t,平均單產1200~1400kg/hm2,主產區主要在吉林、內蒙古、河南、陜西、河北、山西、黑龍江等地。其中,北方春播區綠豆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70%,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如黑龍江的大慶、齊齊哈爾,吉林的松原、白城、四平,遼寧的阜新、朝陽,內蒙古的興安盟、通遼、赤峰等,以及陜西的榆林、河北的張家口、山西的大同等地;北方夏播區和南方秋播區綠豆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的30%(程須珍,2016)。綠豆是我國食用豆類中主要出口豆種,常年出口量在13萬t左右,其中2009年出口量*高,達到了27.4萬t,之后,2011年為11.46萬t,2012年為13.4萬t,2013年為12.04萬t,2014~2016年每年維持在10.8萬t左右,2017年增加到14.75萬t,2018年為13.07萬t。由于國內種植成本及需求的增加,我國綠豆在出口的同時,進口量也在逐年增加。據統計,2014年我國進口綠豆1.5萬t,2015年進口3.79萬t,2016年進口2.94萬t,2017年進口2.91萬t,2018年進口量增加到8.9萬t。 我國是世界上*大的小豆生產國,年種植面積約為25萬hm2,總產量約為35萬t,平均單產約1450kg/hm2;種植面積較大的省份為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蘇、遼寧和河北;出口量常年約為6.0萬t,其中1994年出口量達到11.86萬t,2013年為6.29萬t,2014年為5.6萬t,2015年為4.63萬t,2016年為5.3萬t,2017年為5.55萬t,2018年為5.3萬t。近年來,我國小豆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其中,2016年我國小豆種植面積增加到27萬hm2,總產量達到40萬t。但是各省豌豆是我國主要食用豆類作物,主要產區分為春播區和秋播區,收獲類型分為干豌豆和鮮食豌豆。其中,干豌豆年種植面積為70萬~90萬hm2,年產量為100萬~120萬t,占世界總面積的13%左右,總產占11.5%,單產為1440kg/hm2,低于世界1710kg/hm2的平均水平。中國鮮食豌豆收獲面積占世界的19%,總產占24.3%,單產為9200kg/hm2,高于世界8100kg/hm2的平均水平。我國豌豆生產分布于全國各省份,干豌豆產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貴州、重慶、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河南、甘肅、內蒙古、青海等20多個省份,鮮食豌豆主產區位于全國主要大中城市近郊,以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等地為主。由于市場需求增加,近年來我國鮮食豌豆種植面積快速增長。另外,豌豆粉絲、豌豆蛋白等加工業的發展使我國豌豆需求量逐年增長,而國產豌豆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進口量逐年增加。 據統計,我國自21世紀初開始進口豌豆,由2005年進口24.1萬t到2015年進口90.3萬t,較2005年增長了2.75倍;2016年進口量超過100萬t,2017年進口量為128.6萬t,2018年進口量為144.3萬t。 中國進口的豌豆主要用于深加工,用豌豆作原料生產豌豆蛋白、豌豆淀粉和豌豆纖維,以及用以上成品進一步加工成其他食品。顆粒飼料是豌豆加工的另外一個產品,特別是肉鴿飼料方面對豌豆的需求逐年增長(宗緒曉,2016)。 蠶豆是我國種植面積*大的食用豆類,近年來年種植面積約為90萬hm2,總產量為150萬t,產區主要在云南、四川、江蘇、貴州、湖北、河南、重慶、浙江、甘肅、湖南、安徽、河北、青海、廣東、福建、江西等省份。蠶豆屬冷季豆類,分春播和秋播兩大栽培類型,面積分別占14%和86%,其中云南、四川和貴州種植面積占全國種植面積的55%,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和湖南占33%,青海、甘肅和河北占10%,其他省份占2%。近年來,我國干蠶豆種植面積和占世界種植面積的比例都呈下降趨勢,其中1961年占66%,1990年占52%,2005年占39%。但鮮食蠶豆呈迅速發展態勢,據統計,我國目前鮮食蠶豆種植面積在26.7萬hm2左右。蠶豆曾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商品,1994年出口量*多,達41.04萬t,自21世紀初出口量明顯下降,其中2001~2010年出口量在2.1萬~4.37萬t,平均約為2.95萬t;自2011年起出口量顯著下降,到2015年僅為9950t,2011~2019年平均出口量1.28萬t,出口優勢逐漸減弱(包世英,2016)。 普通菜豆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的高寒、冷涼地區,近年來種植面積為70萬hm2,一般單產為1400kg/hm2,高產地區可達1500~1875kg/hm2。我國普通菜豆生產發展較快,種植面積從1990年的27萬hm2發展到2014年的60萬hm2,總產量在120萬t左右,僅次于印度、巴西;出口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6000t增加到2011年的75.8萬t。近年來,由于種植成本增加,我國普通菜豆的價格優勢逐漸降低,出口量逐年減少。據統計,2013年出口量降為62.16萬t,2014年僅為34.36萬t,2016年略有增長,為43.13萬t,但2017年又降到27.08萬t(王述民,2016)。 豇豆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陜西等省份的丘陵山區,但大多為零星種植。我國豇豆種植面積及產量等尚無完整的統計數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數據顯示:我國近五年豇豆的年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相對穩定,其中種植面積為1.3萬~1.5萬hm2,總產量在1.5萬t左右。近年來,隨著干旱等極端氣候的頻繁發生,豇豆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如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陜西等地的種植面積有擴大趨勢。另外,南方各省份豇豆與幼林果樹套種發展迅速(陳新,2016)。 (三)中國食用豆種植區域 我國食用豆分布地域遼闊,有植物生長的地方幾乎都有食用豆類栽培,但不同地區栽培的 1.根據生態區域大致可分為六大產區 東北產區:以普通菜豆、綠豆、小豆、豇豆、豌豆為主,其中普通菜豆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綠豆、小豆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豇豆主要分布在遼寧及吉林西部、內蒙古東部等地,豌豆主要分布在遼寧。 華北產區:以綠豆、小豆、普通菜豆、豌豆、蠶豆、豇豆為主,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省份。 華東產區:以綠豆、蠶豆、豌豆為主,其中綠豆主要分布在江蘇、安徽、山東等省份,蠶豆、豌豆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 中南產區:以綠豆、蠶豆、豌豆、豇豆為主,其中綠豆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等省份,蠶豆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等省份,豌豆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份,豇豆主要分布在河南等省份。 西南產區:以蠶豆、豌豆、普通菜豆為主,其產區主要在重慶、四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