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美國時鐘(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91866
- 條形碼:9787532791866 ; 978-7-5327-9186-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時鐘(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1.以普利策獎得主紀實作品《《艱難的日子:一部關于大蕭條時期的口述歷史》為藍本的戲劇“二創”,反思大蕭條,反思新政 從《都是我的兒子》到《推銷員之死》再到《美國時鐘》,米勒一直著迷于經濟對角色命運的塑造。然而,不同于前二者聚焦個像,后者側重群像刻畫,囊括了深陷經濟泥潭的從巨富到貧農的各個階層,生動還原了一幅大蕭條時代眾生百態的浮世畫卷,探討了危機之下人性的兩面,以及個人與政府、社會體制關系的變遷。 2. 百老匯、倫敦西區常演不衰,提名勞倫斯·奧利弗獎,榮獲BBC年度戲劇獎演出大事記:1980—5月首演于南卡羅來納州的斯波萊托劇院,11月轉至紐約百老匯;1984—7月于洛杉磯馬克??泰珀劇院上演,后于英國伯明翰的輪換劇目劇院上演;1986—8月于倫敦科泰斯洛劇院上演,12月轉至奧利弗劇院,提名勞倫斯·奧利弗獎,榮獲BBC年度戲劇獎;1988—7月于馬薩諸塞州的威廉斯頓戲劇節上演;1997—10月于外百老匯上演;2012—3月于倫敦芬伯勒劇院上演;2019—3月于倫敦老維克劇院上演;
美國時鐘(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美國時鐘》是米勒以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為背景寫出的一個社會劇。據他本人說,他是受美國作家斯特茲?特克爾《艱難的日子:一部關于大蕭條時期的口述歷史》一書的啟發,經過多年醞釀才寫成這出戲。特克爾通過他所訪問的眾多普通美國人的口述,以新聞體裁生動地反映了三十年代那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給美國人民精神和生活帶來的災難,而米勒則把這一驚心動魄的悲慘景象更為真實地再現于舞臺。全劇人物多達四十余個,幾乎囊括了美國社會各階層人士。有的美國劇評家由此而認為劇作家沒有著重刻畫三兩個主人公的面貌,是此劇的一項缺陷,殊不知米勒的意圖正在于說明那場危機“幾乎觸及了所有的人,不管他住在什么地方,也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社會地位”,他用戲劇形式在觀眾面前展現了一幅文獻性壁畫,側重災難的全貌,從而重振人們的尊嚴和信心。這種形式早在布萊希特的一些劇本和多斯?帕索斯的那部《美國》三部曲小說中有關新聞短片的章節里就已出現過,米勒則把它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米勒的劇本一向具有自傳性質。由于他目睹了那場危機,《美國時鐘》中的許多場景可以說是他根據回憶記錄下來的真實情景,例如劇中人李中學畢業后因家庭生活拮據而不得不輟學進入工廠工作,就是他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其中許多描寫可以說是米勒對當時美國青年思想面貌的如實寫照。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全劇闡述了美國人民經歷了那次浩劫后終于認識到“這個國家其實是屬于他們的”。以這一思想轉變作為全劇的結尾,說明米勒在創作思想上已突破了過去那種僅僅局限于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推銷員等小人物的個人悲歡離合的狹隘題材。米勒寫此劇的動機,無疑是想告誡美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不要在虛假的繁榮景象中忘卻過去沉痛苦難的歷史,其用心良苦使《美國時鐘》具有較深刻的教育意義。 《美國時鐘》1983年5月首演于南卡羅來納州的斯波萊托劇院,11月移至紐約百老匯,但僅上演了12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米勒并未氣餒,對劇本做了精心的修改,于1984年奧運會前夕在洛杉磯馬克?泰珀劇院再度公演,終于獲得好評。同年英國伯明翰的輪換劇目劇院也上演了這出戲。《衛報》評論道:“與其說它是一出傳統劇,毋寧說它是大蕭條期間萬花筒般的美國社會史……體現了戲劇概括時代基調的力量。” "
美國時鐘(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目錄
導言/梅紹武 1
**幕 41
第二幕 106
演出說明 171
美國時鐘(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節選
一九二七年——經濟繁榮的高峰時期——我看到一條消息,說萊特航空公司正在制造載著林德伯格飛越大西洋的飛機。我就立刻買了萊特的股票一個早晨的工夫,股票上漲了六十七個點。也就是在那天,我便不再相信繁榮的持久性了。只有幻覺能在三個小時之內自身增值六十七倍,我開始從證券市場撤出來。不到兩年,萊特的股票便遍地都是了。 我們一直在把整個國家像擲骰子一樣擲在賭桌上,擲的人誰都不指望會輸掉賭局。 他們啊,他們相信一件頂頂重要的事,那就是世間沒有一件事是真的!如果這天是星期一,可你就是要把它說成是星期五,而且不少人還讓你說得相信這天是星期五——這天真就成了星期五!其實他們如果真是憤世嫉俗的話,他們和這個國家的境況倒會更好一些! 李:每當我想起我們多么崇拜這些大亨,而實際上他們只是一幫躲在朝圣人群當中的扒手時……羅伯遜: 是啊,可他們也同樣有信心。李:他們相信什么呢!羅伯遜: 他們啊,他們相信一件頂頂重要的事——那就是世間沒有一件事是真的!如果這天是星期一,可你就是要把它說成是星期五,而且不少人還讓你說得相信這天是星期五——這天就真成了星期五!其實他們如果真是憤世嫉俗的話,他們和這個國家的境況倒會更好一些! 金錢好比一只易受驚嚇的小鳥:樹枝上稍微有點沙沙聲,它就會飛走藏起來。不過金錢又耐不住太長時間的寂寞,它得出來覓食。這就是為什么咱們都應當說積極的話,還得表示信心十足。 在那個階段,我根本不知道有個制度。我只認為,一個人——比如說,我父親吧——如果干活兒勤快,生產正當的商品,當然就會發財致富。如此而已。生活只是個人的問題, 我是這么想的。 他們就這樣走開了……走向一無所有的困境;沒有失業保險金,沒有社會福利,只有新鮮空氣。那些看上去永遠是固定的和凍結的東西開始融化,悄悄地溜走。一個人單打獨斗開始顯得像個荒謬的念頭。 正像他們所說的——衣阿華人都講究實際。如果激進看起來符合實際,他們就會激進。但是一旦不實際了,他們也就不激進了。 人生是艱難的,對此你又有什么辦法呢?只不過有的時候不比其他時候艱難而已,但總是艱難的。 就像所有的風都停止了,空氣不再流動。于是任何能動的東西都似乎充滿希望。 而且可笑的是,就在——(按住胸口)——這兒……盡管知道我們還要度過一段漫長的艱難日子,但我還是跟大多數人一樣,滿懷著那種在毫無希望的時刻所出現的愚蠢的期望等待著,等待那個夢從它隱藏的地方返回來,不管它現在藏身何處。但是從來沒有哪個社會沒有一個在其上運行的時鐘,你不禁想知道——還要煎熬多久?這種狀況他們還能容忍多久?有些夜晚,你幾乎可以聽到那鐘聲響徹夜空…… 李:世間*好的地方就是學校。兩雙襪子,一件襯衫——一件好襯衫,一件雙排紐方格紋厚呢大衣,也許在圖書館打打零活兒,你就能生活得像個國王,基本看不到現鈔。羅伯遜:難道這就是它得以維系的原因嗎——人們發現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如此之少,沒準兒這倒給了他們一種新的幸福。 在這里,學校就像我的母親——我不用出房租,靠洗盤子掙三頓飯,牙也給補好。天曉得,不定哪天早上我拿起報紙時會看到一條廣告:“征聘年輕漂亮的大學畢業生,牙齒良好,需精通古羅馬樂隊的樂器!” 我剛剛讀了一篇文章,上面說,煙草行業十二名高管掙的工資比三萬名煙農加起來的總工資還要高。因此這種事就發生了——工人們掙的錢永遠買不起他們生產的產品。二十年代的繁榮景象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騙局。富人把人民掠奪得一干二凈,而胡佛總統只會勸人要有信心!我還路過一些種玉米的田地,玉米就爛在地里不賣出去,警官們守著那些莊稼地!而人們卻餓得倒斃在路旁——就要爆發一場革命啦,媽媽…… 我一直把鼻子埋在花籃里,可依然聞得到地鐵里彌漫著的法西斯主義臭味。在第四十九街和第八大道交叉口,你花七分錢就可以買到兩個美味的熱狗。七分錢兩個,賣的人還能賺幾個錢呢?我期望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突然看見數以百萬計的人涌出各個大樓,為了——我也不知道為了什么——互相殘殺,或是只殺猶太人,或是光坐在大街上號啕大哭嗎? 喬:(不安地)你不明白。他要說明的是在我們的理想之類的幌子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實都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而且不應該是這樣。伊莎貝爾:那你的意思是說應該建立在,比如說……愛情上嗎?喬:(不大肯定地,不過……)呃……就某方面來說是的。 大量極端分子的游行隊伍,就像在跑道上轟鳴但從未起飛的飛機,讓我不禁沾沾自喜。他們個個怒氣沖天,言語刻毒,憎恨勞動,憎恨猶太人,憎恨黑人,憎恨外國人。有時候!政治空氣中也會散發出一股仇恨的惡臭。可是頂糟糕的是,過兩三年,你就知道誰也沒有一種能真正解決危機的辦法……根本沒有;但是危機卻越來越深地侵入人的骨髓。 先生,如果要我告訴你點千真萬確的事,那就是大蕭條終于讓白人也受到了沖擊。因為我們這些人一向一無所有。 羅斯福:……如果我們要為美國維護華盛頓和杰斐遜所計劃并為之戰斗的政治和經濟自由,就必須解決新出現的問題。我們所尋求的,不僅僅是使政府成為一個機械工具,而是要賦予它體現人類博愛的充滿活力的個性。如果這個國家不能從美國生活的各個深淵里,解除失業者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多余的人的那種黑暗恐懼,那我們就太可悲了。我們負擔不起在記錄人類堅忍不拔的精神的賬冊中積累一筆赤字。 任何一個有自己房子住的姑娘都是美麗的。 伊迪:超人是啟發階級覺悟的*偉大的導師之一……在資本主義社會根本就不可能有正義,所以其中的含義是很了不起的……你感到寂寞是因為你不愿意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在那個七月,布魯克林的居民就這樣度過漫漫長日!因為房子受熱氣烘烤,閣樓上難聞的氣味順著樓梯滲下來。街道上好像不再有任何活動,人們都呆在家里,一邊醉生夢死地玩紙牌,一邊期待時機好轉。腦中總是下意識地擔心門鈴響——除了流浪漢或者收賬人之外,還會是誰呢?從科尼島到布魯克林橋一帶,幾千副紙牌讓人默默地打著。
美國時鐘(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作者簡介
阿瑟·米勒(1915—2005)美國當代杰出的戲劇家之一,與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并稱為美國戲劇三大家,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著有《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兒子》《橋頭眺望》《墮落之后》《代價》《美國時鐘》等多部戲劇。他的作品針砭時弊、直言不諱。米勒一生獲獎無數,包括1949年普利策獎、兩次紐約戲劇評論獎、奧利弗最佳戲劇獎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