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眼睛和世界:視覺心理萬花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9526
- 條形碼:9787549639526 ; 978-7-5496-3952-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眼睛和世界:視覺心理萬花筒 本書特色
本書的主要特點:一是有關眼睛之觀察世界的科學闡述貼近讀者的思維需求,尤其是青少年的視覺心理;二是能夠幫助讀者正確理解眼睛感知的系統發展,以及內在與外延的真實體驗;三是通過各種淺顯易懂的舉例分析和實驗介紹,讓讀者在印象深刻的感悟中,領略科學的奧秘與神奇。
作為視覺心理學普及讀物,本書適用于各類學校的科學教育實踐,也對普通讀者增長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實用價值。
眼睛和世界:視覺心理萬花筒 內容簡介
本書為教育工作者、學者孫潛與夫人羅云放合著的一部視覺心理學普及讀物。本書三十五萬字,分為135小節,每節數百字到千余字。每節配兩三張插圖,集中介紹了關于視知覺的一件事實。本書*重要的特點是引導讀者自己直接觀察,不僅觀察外部世界,而且也觀察自己的主體活動,這對啟發讀者的自覺探討和思維能力是有良好效果的。可以說,掌握視知覺心理知識是發展科學和藝術創造能力的重要津梁,是發展智力的一種有效手段。本書參考多種心理學著作與資料,并結合中國文化史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實來解說,語言簡明淺顯,具有可讀性。
眼睛和世界:視覺心理萬花筒 目錄
目錄
一
1. 從塔剎大小說起 / 002
2. 看看自己的眼睛 / 005
3. 小小網膜容萬物 / 007
4. 當小王向你跑來的時候 / 010
5. 玻璃窗外的景物 / 013
6. 照鏡子時的發現 / 016
7. 鏡面上的臉為什么變小 / 018
8. 野牛被看成了小蟲 / 020
9. 太陽和月亮的大小 / 022
10. 這棵大樹有多粗 / 024
11. 嬰兒看得出大小嗎 / 027
12. 使眼睛迷惑的奇異世界 / 030
13. 是大人國,還是小人國 / 033
14. 哪一根直線長 / 035
15. 哪一個大,哪一個小 / 037
16. 走向遠方的三個黑色小人 / 039
17. 將錯就錯 / 041
二
18. 蘋果和蘋果的形象 / 046
19. 白紙上哪來的船影 / 049
20. 是黃紙褪色了嗎 / 052
21. 眼睛怎樣才能看得清楚 / 054
22. 眼球為什么不停地運動 / 056
23. 黑點突然消失了 / 059
24. 網膜映像是顛倒的 / 061
25. 千變萬化的桌面形狀 / 063
26. 不同的視點,不同的形狀 / 065
27. 椅子的形狀是怎樣的 / 068
28. 人像剪影和手影游戲 / 072
29. 物體上的線條在哪里 / 075
30. 圖形的隱身術 / 078
31. 藍天白云和綠葉紅花 / 080
32. 抽象圖形的形象和背景 / 082
33. 如果部分輪廓線失落…… / 085
34. 一個圖形,兩種形象 / 087
35. 有趣的交錯圖形 / 090
36. 連錢圖案 / 094
37. 蜂巢的形狀 / 097
三
38. 你看見了誰的臉 / 100
39. 偽裝的軍艦 / 102
40. 人類的偽裝術是從哪里學來的 / 104
41. 如果倒影也被當作形象 / 106
42. 迷人的對稱圖形 / 108
43. 把躲藏的圖形找出來 / 111
44. 從棋盤格里能看出什么 / 114
45. 先看見哪一個形象 / 116
46. 數豆子游戲和群體組合 / 119
47. 貓的畫法和形象簡化 / 123
48. 相同的圖形,不同的知覺 / 127
49. 兩面臉和形象的方向性 / 130
50. 長空雁陣和月牙兒 / 133
51. 能看得出這是什么嗎 / 136
52. 沒有眼睛的人和沒有身體的射手 / 139
53. 無形的形象 / 142
54. 無中生有的天穹 / 146
55. 點陣游戲 / 149
四
56. 魔鬼音叉 / 152
57. 漩渦和波紋 / 155
58. 動蕩閃爍的光效應圖案 / 159
59. 神秘的立方體圖形 / 163
60. 賀卡向哪邊開 / 165
61. 會翻筋斗的樓梯 / 167
62. 可疑的平行線 / 170
63. 正圓變橢圓 / 174
64. 這是一條直線嗎 / 176
65. 顯示運動的圖形 / 179
66. 方向??角度??位置 / 182
67. 波形線和輻射線的動感 / 186
68. 萬字紋和陰陽符 / 189
五
69. 可以亂真的繪畫和第三維度 / 194
70. 變成平面的立體世界 / 197
71. 知覺深度的線索 / 201
72. 是圓圈還是乒乓球 / 203
73. 高低和遠近 / 207
74. 伸向遠方的鐵路 / 210
75. 第三只眼睛 / 213
76. 雙眼融合象的深度感 / 215
77. 眼睛直接看見的正立方體形象 / 218
78. 矩形體的幾種畫法 / 221
79. 古代埃及人怎樣畫池塘 / 224
80. 視覺金字塔(上) / 227
81. 視覺金字塔(下) / 230
六
82. 形狀和色彩 / 234
83. 為什么色彩難以捉摸 / 237
84. 相依為命的互補色 / 241
85. 色彩的亮度 / 244
86. 加上一條線看看 / 247
87. 光亮和透明 / 250
88. 色彩知覺的恒常性 / 253
七
89. 眼睛看見的運動都是真的嗎 / 260
90. 眼睛的記憶力 / 263
91. 月亮在白云中穿行 / 266
92. 燈在哪里 / 269
93. 跳躍的光點 / 271
94. 頻閃運動和形象組合 / 274
95. 顯示運動的框架 / 277
96. 運動方向的迷失 / 281
97. 車輪怎樣滾動 / 285
98. 斜行條紋和理發廳門口的彩條燈 / 288
99. 眼睛看見的快和慢 / 292
100. 如果運動的速度太快或太慢…… / 295
八
101. 是兔還是鴨 / 302
102. 形象的特征和圖式 / 305
103. 人臉怎樣識別 / 308
104. 面容和內心活動 / 312
105. 帶色的圖式 / 315
106. 看見的是老奶奶還是阿姨 / 318
107. 一個符號,兩種讀解 / 320
108. 投槍指向哪里 / 322
109. 扇子、菜刀和《一團和氣》 / 325
110. 難于讀解的古代圖形 / 328
111. 圖形傳達的信息 / 331
九
112. 形象引起的反應 / 336
113. 墨跡畫 / 339
114. 墨跡畫的應用 / 344
115. 指紋人像和數字人像 / 347
116. 看見的和沒看見的 / 350
117. 可笑的動物畫 / 353
118. 星空下的遐想 / 356
119. 一樣的星辰,不同的神話 / 360
120. 樹干上的觀音像和峨眉寶光 / 364
121. “接客僧”和天然臥佛 / 367
122. 給幾何圖形注入生命 / 370
123. 七巧板和《撕碎的紙》 / 373
124. 藝術創造的開端 / 376
十
125. 美,眼睛能直接看見 / 382
126. 看得見的風和聲音 / 386
127. 視覺??觸覺??味覺 / 389
128. 眼睛看見的數 / 392
129. 數和形 / 395
130. 從圖式到象形文字 / 399
131. 視知覺的透視力 / 402
132. 眼睛看見的因果關系 / 404
133. 視知覺世界的擴展 / 407
134. 視知覺和哲學 / 410
135. 眼和腦 / 415
主要參考書及圖像資料來源 / 420
眼睛和世界:視覺心理萬花筒 節選
1. 從塔剎大小說起
我國許多著名的旅游勝地都有古代留傳下來的佛教寺廟和佛塔。有些地方,寺廟已經湮沒,看不出痕跡,但佛塔依舊巍然屹立,吸引著游人對它久久凝視。
你留意過佛塔嗎?從下往上看去,佛塔好像從平地涌起,直刺天空。塔身的建筑很美,它的尖頂更是精巧玲瓏,使人喜愛。塔頂有個專門名稱,你可知道嗎?那就是“塔剎”。
當你仰看塔剎時,可曾經估量過它有多大?
通常,人們是不會想到這個問題的,大概誰也沒有認真估量過塔剎的大小。可是,在一些人,特別是在孩子們的頭腦里往往產生了這么個印象: 塔剎沒有多大,它的形狀很復雜,結構精巧,*上面那個細腰葫蘆更是好玩,也許可以把它拿下來當作玩具,抓在手里擺弄吧。
有一年,一個古鎮上的佛塔進行大修,整個塔剎被拆卸下來,吊放在地面上。許多人跑過去圍在周圍觀看。不論成年人還是孩子,驀然看見地面上的塔剎都很驚訝,他們異口同聲地說:“真沒想到它有這么大!”
那座古塔大約有五十米高,塔剎比起整座佛塔當然小得多,可是它的高度也達到五米左右,一個少年站在它旁邊,大約只有它的四分之一高。圖1-1(書中未注明出處的插圖均為作者自作圖)就是塔剎高度和少年身高的比較。現在,塔剎在我們心中的印象就完全改變了,它真是夠高大的,說它是個龐然大物誰也不會反對吧。
為什么當塔剎安放在佛塔*高處時人們不覺得它高大,而當它被放在地面上時,人們就覺得它高大得出乎意料呢?
這個問題決不會使聰明的讀者為難,你肯定會這樣來回答:
當塔剎安放在佛塔上面時,離我們遠,所以看起來顯得很小;當它放在地面時,離我們近,看起來就顯得高大了。
你的回答是對的。
你還可以舉出其他許多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比如,飛越過城市上空的民航飛機,看起來跟一只飛鳥差不多大小,而當我們走進飛機場,看見停在停機坪上的民航機時,就會發現它是那么巨大,比我們當初想象中的飛機要大得多。又比如,在野外畫風景寫生畫時,看見遠處的樹木、房屋都很小,手握鉛筆,瞇上一只眼去看,去量,它們才幾厘米高。試試按照圖1-2所示的方法去測量遠方的物體,它們不都是很小的嗎?
不過,你的回答還不能消除下面的疑問: 為什么物體距離遠看起來就小,距離近看起來就大?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而實際上卻很復雜,要牽涉到許多方面,牽涉到視知覺心理學的一些重要原理。如果你想追根究底,弄明白這個問題,就得耐心地繼續看下去……
不過,這個問題還不能馬上得到答案,得暫時把它擱一擱,先來看看我們自己的眼睛。
眼睛和世界:視覺心理萬花筒 作者簡介
孫潛(1921—2001),出生于江蘇省高郵縣,在家鄉讀完初中后即外出求學、工作(1944年7月畢業于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在上海郊縣的幾所中學工作。1958年3月因故離開公職。二十年又七個月后的1978年10月恢復公職,被安排到上海一所中專學校任語文教師,1987年4月退休,高級講師 。曾發表《詩意與詩的構成》《美是意識形態》《藝術心理學研究些什么》等多篇論文。一生潛心于杜詩研究,著有一百三十多萬字的《杜詩全譯》。
羅云放(1921-2011),孫潛夫人。祖籍湖北孝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在文藝團體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在上海寶山、川沙的中學任教。1954年調到上海松江師范學校,松江師范暫停辦后又先后調到松江另兩所中學,都是擔任音樂教師。1979年3月退休。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