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走向整體醫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0960
- 條形碼:9787030740960 ; 978-7-03-07409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向整體醫學 本書特色
整體醫學 是整合了中西醫學方法和知識體系為一體的臨床醫學, 是同時體現了整體觀念和個性化原則的循證醫學, 是符合科學規范并能滿足人類需求的至簡醫學。
走向整體醫學 內容簡介
沿著自然科學方法、主流醫學方法演進的脈絡,本書對過往醫學體系(包括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應對疾病及健康問題的效果進行了深入的對比分析。基于當代科學對自然界(包括人體本身)在深度和廣度上所達到的*深刻的認識以及科學研究自然界目前*優選的方法論,本書從生物學乃至自然科學的更廣闊的視野提出了涉及醫學方法和醫學體系的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完整的解決方案。
走向整體醫學 目錄
上篇 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人體與整體論醫學傳統
第1章 系統、模型與狀態描述 3
1.1 系統 3
1.2 控制與反饋 10
1.3 穩定性與系統演化 14
1.4 模型 19
第2章 復雜性科學的興起:科學開始直面生命的復雜性 22
2.1 復雜系統的特征 22
2.2 科學從追求簡單性到直面復雜性的歷程 26
2.3 涌現:復雜性科學*重要的概念 29
2.4 自組織:驅動系統演化的內在動力 33
2.5 復雜性科學應對復雜系統的方法和技術手段 35
第3章 自然科學與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人體 41
3.1 生物學和生理學揭示的人體 41
3.2 科學正逐步揭示的人體奧秘 43
3.3 負反饋調節與人體穩態的維持 49
3.4 具有自組織、自適應、自調節特性的復雜的人體 52
第4章 中國傳統醫學:今天的科學才能理解的醫學傳統 56
4.1 司外揣內:與復雜性科學相一致的建模方法 56
4.2 陰陽學說:基于對立統一觀念的模型分析方法 60
4.3 五行學說:基于五行隱喻、類比的性態模型及相關分析方法 63
4.4 辨證論治:基于模型的狀態描述和調控體系 66
4.5 審證求因:與人體模型相適應的病因模型 69
4.6 藥性與效能:與人體模型相適應的藥物和方劑的性態模型 74
4.7 辨病施治:基于疾病分類的病情描述和調控方法 83
下篇 走向整體醫學
第5章 現代醫學的危機及其改革開放 99
5.1 以分析為特征的近現代醫學的興起及發展 99
5.2 對生命還原研究的困境 102
5.3 疾病醫學面臨的危機 105
5.4 現代醫學的改革開放 107
第6章 東西方醫學碰撞帶來的危機和機遇 119
6.1 近代醫學傳入引發的中西醫匯通與中醫學的存廢之爭 119
6.2 國家層面的大力扶持為何效果卻適得其反 123
6.3 中西醫結合、研究中醫以及中醫現代化研究 128
6.4 從“廢醫存藥”走向循證的日本漢方醫學 136
6.5 循證醫學會將中醫學帶向何方 141
6.6 中西醫學碰撞引發的關于醫學發展的方法學探索 149
第7章 精準醫學引發的醫學革命及其科學局限性 155
7.1 精準醫學的核心特征及實際意義 155
7.2 狀態醫學:基于狀態描述和狀態調控的醫學模式 159
7.3 個性化疾病分類體系走向狀態醫學體系將要面對的問題 162
7.4 基于還原論理念的精準醫學的科學局限性 165
第8章 醫學走向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困難 169
8.1 整合作為醫學發展趨勢的必然性 169
8.2 系統生物學的興起及其面臨的方法論危機 171
8.3 “分析基礎上整合”的不可操作性 173
第9章 精準醫學與中醫學:不同層面的個性化醫學體系 176
9.1 兩個層面狀態描述系統:狀態描述完備性的差異以及相互間的結構關系 176
9.2 如何確保狀態變量的獨立性和狀態描述體系的完備性 178
9.3 基于不同層面的狀態描述在調控效應上的差異 181
第10章 走向以整體論和個性化理念為主流的醫學時代 184
10.1 現代醫學在復雜性科學的指引下向中醫學傳統的回歸 184
10.2 整體醫學的人體觀和人體模型的建構 187
10.3 整體醫學的狀態描述方法 189
10.4 整體醫學的病因模型及與現代醫學病因學的整合 196
10.5 整體醫學的藥物及治療方法的研究 199
第11章 整體醫學:狀態醫學與疾病醫學相結合的醫學體系 207
11.1 狀態醫學與疾病醫學“分進合擊”的必要性及意義 207
11.2 整體醫學的疾病醫學體系 208
11.3 21 世紀醫學的*高境界:整體調控與特異性治療的有機結合 210
主要參考文獻 213
走向整體醫學 節選
**篇源流篇 **章緒論 **節中醫康復學概況 一、中醫康復學概念 中醫康復學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研究中醫康復學基本理論、診治方法及其應用的一門學科。中醫康復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中醫學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學科。它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針灸、推拿、導引功法、中藥、飲食、自然療法、傳統物理因子、娛樂、情志等多種方法,針對病、傷、殘者及其功能障礙,進行中醫康復治療的綜合應用學科。數千年來,在歷代醫家的努力下,中醫康復學不斷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傳承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一定影響。 《爾雅 釋詁》記載:“康,安也。”《爾雅 釋言》記載:“復,返也。”我國康復一詞合用可見于《三國志 裴松之注》:“康復社稷,豈曰天助,抑亦人謀也。”康復一詞包含了“復原”、“恢復原來的良好狀弁”、“重新獲得能力”、“恢復原來的權利、資格、地位、尊嚴”等意思。《黃帝內經》提出“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 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正式從醫學角度來討論養生和康復問題,提出了養生康復的通則,即調攝精神與形體,提高機體防病機能和適應外界環境能力,避免外邪侵襲。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康復一詞合意多為恢復平安或健康。康復主要是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復,精神情志及正氣的復原。明代醫書《萬病回春》記載:“復沉潛診視,植方投劑,獲效如響,不旬日而漸離榻,又旬日而能履地,又旬日而康復如初。”清代醫書《續名醫類案》載:“后見少婦大崩不止 如法調理,康復如常。”此外,“康復”還包含有重新恢復參加社會活動能力的意思。如《舊唐書》曾記載武則天病后得到康復:“上以所疾康復,大赦天下 ”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載:“仁宗服藥,久不視朝。一日,圣體康復,思見執政,坐便殿,促召二府。” 中醫康復學植根于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醫學,運用的是傳統技術和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中醫康復學又與現代康復醫學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中醫康復學是應用中醫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有關的科學技術,使功能障礙者的潛在能力和殘存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學科體系,其目標在于減輕或消除因病、傷、殘者帶來的身心障礙,促進其功能恢復,使之重返生活,更好地回歸社會。 二、中醫康復學發展簡史 中醫康復理論與技術是伴隨中醫學的醫療活動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已有康復醫療活動。歷代有關傳統康復方法的大量學術內容,都散見于不同時期的各類中醫養生、預防和臨床治療書籍中。 中醫康復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雖然遠古社會生產力低下,但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人類已經開始探求祛病延年的方法。舊石器時代后期,火的應用促就了灸、焫、熨等康復治法。到了新石器時代,先人們已能磨制石器、骨器,而且有砭石、石針的應用,人的壽命也隨之增長。同時,先人們有感于自然萬物,天人相應,隨之有了音樂、歌、舞、導引、體育等康復方法的發端。 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對醫學領域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黃帝內經》汲取了中國古代哲學、醫學之長,其中的整體觀、辨證觀、經絡學、藏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的論述,構建起中醫康復基本理論體系。在這一時期還形成了一些專門的康復設施,如齊國宰相管仲就設立了康復機構,專門收容聾啞、精神病和偏癱、肢體運動障礙和畸形等殘疾患者,予以康復調治。 漢晉南北朝時期,傳統康復醫學有了較大的發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以及華佗五禽戲,動作簡樸,實用性強,對肢體功能障礙者、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患者,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醫圣張仲景傾畢生之精力,總結了我國東漢以前的醫學經驗,其中也包含了康復醫學方面的成就。他提出的辨證論治原則,既是中醫臨床醫學的理論支柱,也是中醫康復學的指導思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繁的戰爭及較多的疾病、災難推動了康復醫學事業的形成與進步,這一時期出現了較多相關著作,如我國**部針灸專著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抱樸子》,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此外,官方還為殘疾人設立了養病坊。 隋唐五代時期,古人對康復手段的認識得以提高,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康復經驗。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記載了大量的導引術勢。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專列“食治”一門,對康復營養學有較大貢獻。同時,書中還大量收集了針灸、推拿、藥熨、熏洗、敷貼等多種外治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康復治療的手段。唐代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可看作我國古代中醫康復技術的一部巨著,書中不但記錄了各類傳統康復技術,還記載了康復方法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 此外,官方設立的“坊”也逐漸專科化。 宋元時期,中醫康復學學術思想不斷地得到充實。宋朝是我國古代科技和手工業發展的繁榮時期,印刷業、造紙業和制墨業的繁榮使校訂、梳理、注釋和整理古醫籍的工作成為可能,古醫籍得以大量印刷發行。同時,該時期的銅器加工技術又為針灸的發展提供了針具和針灸銅人。針灸康復學在宋元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有聞名國內外的“針灸銅人”以及相關針灸專著。而金元時期,各醫家根據自身的臨床經驗和心得,形成了各家學術流派及中醫學豐富多彩的學術爭鳴局面,充實、豐富了祖國醫學寶庫內容,促進了中醫學術向前發展。此外,官方比較重視康復機構的建設,所設的安濟坊和養濟院可看作古代康復醫養機構。 明清以來,藥物療法、食療、藥膳等方面發展較快。如張景岳的《景岳全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記載了不少康復方藥。老年康復、養生康復、傷科康復、溫病康復得到了發展。針灸、推拿、導引等傳統康復技術也廣泛應用于臨床。如清代吳尚先所著《理瀹駢文》總結了熏、洗、熨、擦、敷、貼、坐、吹等各類康復外治之法,可看作中醫康復技術的另一巨著。此時期,社會康復事業普遍開展,除官方開設之外,民間也自發慈善資助康復機構。發展到近代,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涉及的外治法種類繁多,如中藥外治、呼吸吐納、導引功法、熨法、灌腸、貼敷、刮痧等。同時,張氏堅持匯通中西醫的主導思想,主張師古而不泥古,參西而不背中,為中西醫結合康復夯實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中醫康復學理論與技術的不斷挖掘整理,以及現代康復醫學技術不斷引入,中醫在康復方面的獨*理論和方法得到系統的整理和總結。在學術研究方面,出版了《中國傳統康復醫學》、《中醫康復學》等專著,創辦了《中國康復醫學雜志》、《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等。中醫康復學專業人才(本科、碩士、博士)的培養已納入國家高等教育體系,學術活動蓬勃開展,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現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不同層次的具有我國特色的康復醫療機構,為病傷殘者提供了較好的康復服務。突出和彰顯我國特色的中醫康復學也迎來了大發展時期。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并實施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實現全民健康”、“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加強康復、老年病、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安寧療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建設”、“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使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獨*作用”、“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以及“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要求,使全體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質量的、可負擔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健康中國作為國家戰略實施,進一步確立了人民健康在黨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等。因此,康復的價值不僅在于改善個體功能,更在于保障人口健康權利。康復不僅是衛生健康的基本任務,而且也正逐漸上升為全人口健康均衡、以人為本賦權等維度的命題。 總而言之,中醫康復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是整個中醫藥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醫康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即便在現代康復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中醫康復學中的針灸、推拿、導引等傳統康復技術,仍為世界康復醫學所矚目。 第二節中醫康復學思想概要 一、中醫康復學主要內容 中醫康復學既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又具備自身獨*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一)基礎理論 中醫康復學以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神學說等為基礎,在長期臨床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整體康復、辨證康復、功能康復、預防康復以及綜合康復為基本觀點和核心觀念的理論體系。由于中醫康復醫療的對象主要是身心功能障礙者,包括病殘者、傷殘者和各種急、慢性病患者以及年老體弱者,所以中醫康復學理論基礎還應包括病、傷、殘的機理研究,功能障礙評價和分類研究,功能恢復和代償研究,以及康復醫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等。 (二)康復對象 中醫康復學的適用對象是病傷殘諸證患者,主要包括以下四類人群。 1.殘疾者 殘疾者是中醫康復學治療的主要群體,包括肢體殘疾、聽力語言殘疾、視力殘疾、精神殘疾、智力殘疾等。 2.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這類疾病病程進展緩慢,且大多反復發作,造成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易造成傷殘,影響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且易增加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對于這類疾病患者,既要控制原發病,又要防止和矯正原發病帶來的功能障礙,還要預防原發病的再次發作。 3.年老體弱者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老年人的機體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中醫康復技術具有延緩衰老,改善年老體弱者身體功能狀弁的作用。 4.急性傷病患者 急性傷病突然發病,癥狀各異,其中部分可導致人體功能障礙,如顱腦損傷可導致癱瘓,脊髓損傷可導致截癱等。對于這類患者如果盡早介入康復治療,肢體功能恢復較好。人體各部分的功能障礙,可以通過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得到改善或重建。因此,康復治療應在生命體征穩定后盡早開始,不應局限在功能障礙出現之后,而應在此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殘疾、殘障的發生。在急性傷病患者中,功能障礙已經發生或尚未發生,一旦存在著導致功能障礙的可能性,則要考慮納入康復對象中。 (三)治療方法 在歷代醫家的努力下,中醫康復方法不斷得到補充,其中包括中國傳統運動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中藥療法、情志療法、飲食療法、沐浴療法、娛樂療法、物理因子療法等。如傳統運動療法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和改善精神狀弁;針灸推拿能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扶正祛邪,宣行氣血從而治療疾病,促進身心的康復;中藥療法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指導原則,做到辨證施藥;情志療法內外兼修,形神同治,主要用于情志病變的康復;飲食療法利用食物自身的四氣、五味、歸經及升降浮沉等特性進行辨證施食和辨病施食。這些方法都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在數千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中醫康復治療的基本手段。與現代康復方法相比,中醫康復方法獨具特色且歷經實踐檢驗,為臨床病傷殘諸證選擇和確定*佳康復方案提供了保證。 二、中醫康復學核心觀念 中醫康復學既不完全等同于康復醫學,也不完全等同于中醫治療學,其具體核心觀念如下: (一)整體康復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肉、津、血、脈、筋、骨、髓及精、氣、神等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形”與“神”在生理狀弁下是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的統一整體,以維持正常而協調的生理活動。在病理狀弁下,人體各部分之間往往也相互影響。可見,形神一體觀是中醫康復整體觀的重要體現。同時,人作為自然萬物之一類,與萬物同樣是天地之氣所生,遵循著自然法則與規律。人不僅是自然萬物之一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