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的生活方式(譯文經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92764
- 條形碼:9787532792764 ; 978-7-5327-927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的生活方式(譯文經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喜歡哲學、心理學的讀者,文學作品愛好者,大中院校學生,其他普通讀者1. 作者皮埃爾·阿多是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史家,深受福柯稱贊,他是**個把維特根斯坦介紹到法國的人。在這本書中,皮埃爾·阿多講述了他的生平、經歷、研究與閱讀,講述了他對于何謂“哲學的生活”(vie philosophique)的領會,講述了他如何努力地擺脫了所在的生活環境與所受教育的局限性。他終其一生,用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的方式,正是對于“哲學的生活”——即哲學作為生活方式的選擇、決定與堅持。 2. 本書為對話錄的形式,全書有大量的金句,關于存在(活著)、人生、死亡等問題的體悟。阿多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學術經歷以及其對哲學的理解——不是作為話語性的、理論化的成體系建構,而是作為對生活的選擇和實踐,回歸到哲學原初的內涵,培育心靈、精神修煉、回歸自然,如“做哲學,即學習面向死亡”,學會“活在此刻,猶如*后一次也是初次看到世界一樣”,契合當下多數社會群體的觀念和心緒。
哲學的生活方式(譯文經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法國當代哲學家皮埃爾?阿多和芝加哥大學教授戴維森以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卡爾利埃的對話錄。阿多是一個優秀的哲學家,也是一個能夠把奧勒留、普羅提諾、斯多葛派說清楚的傳遞者。他以淵博的學識指出,在古代,哲學并不是體系的建構,而是對生活的選擇,是旨在建立一種智慧效果的親身體驗,簡言之,是走向智慧之路的實踐。 在《哲學的生活方式》這部訪談錄中,我們會發現皮埃爾?阿多是一位出色的學者,他的詼諧而又遠離“訓言”式的判斷,不但對學者、思想家極富教益,也會深深啟迪現實中的普通人。在他時而諷刺、時而如格言般的判斷里,展現的是一個隱秘、靦腆、樸素的人。跟隨皮埃爾?阿多,讀者將領會如何閱讀和詮釋古代的智慧,為什么古希臘、羅馬的哲學(尤其是馬克?奧勒留的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做哲學,即學習面向死亡”,要學會“活在此刻,猶如*后一次也是初次看到世界一樣”。不再注意未來,而是觀察自身,不把世界視為我們行動的簡單框架,而是在自身中看它,為自己看它。這是既具存在價值也具倫理價值的立場。 "
哲學的生活方式(譯文經典) 目錄
目 錄
導言
1. 在教會的裙裾里
2. 學者、教師、哲學家
3. 哲學話語
4. 詮釋、客觀性與誤讀
5. 契合的體驗與哲學生活
6. 作為精神修煉的哲學話語
7. 作為生活與智慧探求的哲學
8. 從蘇格拉底到福柯:一段漫長的歷史
9. 無法接受?
10. 唯有當下是我們的幸福
后記
皮埃爾·阿多作品選目
再版譯后記
哲學的生活方式(譯文經典) 節選
5. 契合的體驗與哲學生活 阿爾諾·戴維森:神秘主義的體驗,戀愛的體驗,描述這些體驗的措辭往往是同樣的。在戀愛的體驗與神秘主義的思路之間,確切地說,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皮埃爾·阿多:所有的神秘主義者,在各種各樣的精神傳統里,都會使用從愛情體驗里借來的詞語來描述他們的體會。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比如,在猶太傳統里,《歌之歌》(Cantiques des cantiques)既是一篇情詩,也是一篇神秘主義的詩歌。在伊斯蘭教、印度教與基督教的信徒那里,也的確借鑒《歌之歌》的表述來表達與上帝的契合。在柏拉圖主義的傳統里,在柏拉圖的《費德爾篇》與《會飲篇》里,也的確有那種崇高化的愛情。在普羅提諾那里,與柏拉圖不同的顯著之處就在于,這一點是我在研究他的第五十篇作品時,我才意識到的,不僅僅有如同柏拉圖那里的男性的愛,而且也有夫妻之愛,可作為神秘主義體驗的典范。事實上,在普羅提諾那里,在與上帝的融合以及愛情的交融之間,不僅僅是一種比擬,還有這樣一種理念:人類的愛情是神秘主義體驗的出發點,后者延續人類的愛情,因為,如果我們愛一個人,首先是因為愛,首先在本質上愛至高無上的美,通過那個人,使得至高無上的美吸引我們,因此,這已經宣告了一種神秘體驗的可能性。此外,身體之間的融合,兩者融合為一體的體驗,成為神秘主義者與其體驗的對象之間融合的典范。在這個話題上,還需要觸及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對神秘主義者來說,神秘體驗可以構成對拋棄愛情愉悅的苦修的一種補償,而神秘體驗甚至有可能伴隨著性的愉悅,伴隨著在身體上的性的回音。但我并不是神秘主義心理學方面的專家,不具備足夠能力來談論這一點。 7. 作為生活與智慧探求的哲學 阿爾諾·戴維森:在古代,閃耀著六大哲學流派:柏拉圖派、亞里士多德派、斯多葛派、犬儒主義、伊壁鳩魯派和懷疑主義;每個流派都各自有獨具特征的精神修煉。但是,我們也可以通過極其特殊的生活方式的選擇來區分這些流派。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一種存在態度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每個流派的特殊性。究竟一種哲學意義上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樣的?而在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哲學生活之間,又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皮埃爾·阿多:哲學的生活方式,簡單地講,指的是哲學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比如說,在古羅馬共和國時代的斯多葛主義者昆圖斯·穆修斯·斯凱沃拉,他是當時派駐亞洲省份的督察官,與他的前任們不同,他堅持用自己的費用承擔他在亞洲的差旅,并且,他迫使周圍的人們也都效法他的做法,以此結束了羅馬稅收官貪婪無度的做派,從而享有清廉的盛譽。此外,也只有斯凱沃拉流派身體力行地執行斯多葛派所規定的反對奢華的法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這個流派具有其他流派所沒有的一種樸實的苦修和倫理層面的嚴謹。顯然,在這里,我講的尤其是一種倫理態度,但這可以延展到其他領域。事實上,可以說,每個學派都有一種獨具特征的行為方式。此外,據我所知,還有一個方面的研究有待拓展,至今尚未得到透徹理解:關于喜劇作品的作者,也就是說古代的普通民眾,如何看待各種哲學學派?因而,柏拉圖主義者被認為是驕傲的,愛比克泰德也這樣說——他們“把眉毛高高抬起”。伊壁鳩魯派當時被認為什么東西都不吃。這與人們如今所認為的伊壁鳩魯派的形象不同,在當時,人們認為他們過著一種很簡單的生活。斯多葛派則被看作一群極其樸素的人。我們還沒有提到懷疑派,因為,他們在當時被認為是一些循規蹈矩的人。這就是古代的喜劇作家所看到的哲學學派的外在形象。 如果我們想到犬儒主義者,立刻可以明白,哲學在當時如何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既不發展任何學說,也從來不授課,而滿足于按照某種風格生活。所有人都了解第歐根尼在酒桶中生活的故事。這些人拒絕日常生活的常規,拒絕普通百姓的尋常心態。他們滿足于擁有很少的東西,沿街乞討,不顧羞恥地在公眾場合自慰。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回到沒有文明教養前的自然本性。其他的哲學流派沒有都走到這種極端的情況,尤其是各自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其他學派都有所不同。柏拉圖主義者的哲學態度,在柏拉圖的時代,以三種形態為標志:他們考慮發揮政治影響,但要依據柏拉圖式的理想規范來實施;還有蘇格拉底式的傳統,也就是說,討論的愿望,依據提出的問題與給出答案的方法來展現教學;*后,還有知性主義,因為,柏拉圖主義的主旨就在于讓靈魂與身體產生分離,脫離身體,甚至傾向于超越推理。在古希臘羅馬末期的柏拉圖主義者,即新柏拉圖主義者認為生活是一種思想的生活、依據精神的生 活。 在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傳統里,可以說,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極具特點,*終,指的是過一種學者式的生活,過一種致力于研究的生活,不僅僅研究自然科學,也研究數學、天文學、歷史與地理。因此,依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一種生活模式,可以定義為“靜觀”(theoretique)的模式,也就是說,人們依據這種模式“靜觀”事物。但是,這種模式也包含對神圣思想、對宇宙**動力的一種參與,也包含對星辰的靜觀。在這里,我們可以找到作為精神修煉的物理學的概念。在亞里士多德那里,還有一點很有意思,那就是對科學的純粹無私的特征的意識。“靜觀”的模式,這指的是并非出于一種特定利益的研究,不是為了物質的目標。 至于伊壁鳩魯派,我剛才已經提到,他們的生活方式旨在對各種欲望做某種節制,為了保持一種更完美的靈魂的平靜。為了過得幸福,需要限制欲望。這一點很有名,他們區分自然的、必要的欲望(吃、喝、睡),自然的、不必要的欲望(性的欲望),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欲望(對榮譽、財富的欲望)。正常地講,需要堅持絕對必要的欲望。他們至少在原則上(因為也有一些例外)排斥政治行為,他們盡可能從城邦的事務中隱退。從總體上而言,我們對伊壁鳩魯派的生活形成了一種概念,首先通過伊壁鳩魯的通信錄,此外也通過伊壁鳩魯派的詩人菲洛德穆(Philodème)的詩句有所了解。在其中,他們講到非常簡樸的飯局,卻是在朋友之間的聚會,因為,在伊壁鳩魯派里,友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歸根結底,伊壁鳩魯派尋求享受存在所帶來的簡單的快樂。 至于懷疑論者,我說過,當時的人們認為,不如說他們循規蹈矩,因為,他們所接納的唯一的行為準則就是遵循城邦的法律與習俗,但是,他們拒絕判斷:他們懸擱對事物的判斷,出于這個緣故,他們找到了靈魂的安寧。 歸根結底,您提到這一點,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家總是被看作有點像蘇格拉底的形象:他“不在他的位置上”,他獨一無二,無處可居(atopos),人們不能把他放置到一個地點,不能把他歸入一個特定的類別,他是無法歸類的;由于一些比較特殊的原因,在各個學派那里,都與日常生活有某種斷裂,甚至在懷疑論者那里,他們用一種徹底的內心的無動于衷來走近日常生活。但是,與此同時,他們的哲學支配著日常生活,有時候,他們甚至開出細致入微的處方。可以說,斯多葛派由于他們給出——借用十七世紀的術語來說——“決疑手冊”而聞名,在其中,他們指出在生命的種種境遇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為。阿弗羅狄西亞的亞歷山大(Alexandre d’Aphrodise)在評論亞里士多德時,他嘲諷斯多葛派會這樣自問:在上哲學課時,他是否有權交錯雙腿?當他和父親用午餐時,是否有權吃量*多的那一份午飯?在一篇論述古羅馬斯多葛主義的文章里,在談到格拉古兄弟時,還有在論西塞羅的一篇論文《論義務》(Des devoirs)里,我的夫人指出,在這種決疑法規里,在斯多葛派那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比如說,人們會提出如下問題:如果要賣一座房屋,是否有權隱藏這座房屋的缺陷,還是需要揭示它的缺陷呢?有些沾染異端思想的斯多葛派會說:是的,人們可以遮掩缺陷;但是,正統的斯多葛派就會說:不,人們無權這樣做。或者還有谷物批發商的例子,谷物商滿載著一船的小麥駛到一個港口,卻遇上當地正饑荒肆虐。他會想,在他之后來到的其他貨船,會因此面臨價格的變化嗎?人們在日常生活里預料到各種各樣可能的行為舉止,但您瞧,問題在于懂得怎樣的態度才符合哲學的理想。沒有什么比反對一味崇尚贏利更強烈了,因為那種心態會逐漸地毀滅人道,斯多葛派的道德要求每一個人都具備一種正直,一種透明,一種絕對的無私。 我們也可以說,透過這些不同的生活形式,一些共同的傾向在不同的哲學學派中勾勒出輪廓;這尤其意味著拒絕為事物賦予差異性的價值,因為,那僅僅表達了個體的局部視角,摒棄私己與不加分化,引人走向靈魂的平和。 對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哲學家來說,日常生活的這種問題比較復雜。*近,我研究了愛比克泰德的《手冊》,而我意識到,在流傳至今的《愛比克泰德談話錄》與《手冊》里,愛比克泰德似乎經常給人建議一些彼此矛盾的態度。他在尼科波利斯(Nicopolis)的學生們都是些年輕人,總的來說,他們都是富家子弟,日后將要展開政治生涯。但是,當他在學校里教書時,他嘗試讓他們實踐*嚴謹的哲學。于是,他告訴他們:不要去追逐女孩兒,要節制飲食的方式,等等。可以說,都是各種各樣的嚴厲忠告。而我曾把這方面與封閉在修道院里的初學修女比較,她們被訓練著過宗教生活,但隨后又被送到外界,回到俗世。愛比克泰德的學生們,他們也要走出校門,愛比克泰德預見到了他們在回家之后會從事什么工作,于是,他會給弟子一些忠告,關于如何參加宴會、出席戲劇演出,甚至還有如何展開政治生涯,等等。這就是哲學家的問題,從理論上說,他應當與俗世相分離,但事實上,他又應當回到俗世,并且過凡人的日常生活。在這個方面,蘇格拉底始終是典范;我想起普魯塔克的一篇優美的文章,他說過:蘇格拉底是一位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在一張講臺上講課,而是因為他會和他的朋友們聊天,和他們一起玩樂,他也去市集,*終,他死得其所,體現典范。因此,正是蘇格拉底日常生活的實踐成為他真正的哲學。 阿爾諾·戴維森:在您經常講到哲學作為面向死亡的修煉時,您會首當其沖地引用柏拉圖。今天,對我們來說,這種觀念可以具有什么意義呢? 皮埃爾·阿多:首先,讓我們說明一下這種表述在古代具有怎樣的意義。顯然,要從柏拉圖開始,因為,他用各種形式說過,哲學是面向死亡的一種修煉。但是,他卻是用一種悖論的方式言說的。他并不想說:需要鍛煉自己去學當一名死者,或者模仿死亡,比如,就像查理五世(Charles Quint)把自己放進棺材里的做法。可他想說:需要把靈魂從肉身中脫離。這指的不是一種面向死亡的修煉,與此相反,卻是一種涉及精神生活、知性生活或者思維生活的修煉;這指的是找到在感性認知之外的另一種認知的方式。我們也可以說,需要從經驗的、低級的、注定會死的自我過渡到超越的自我;蘇格拉底在《斐多篇》(115c)里清晰地區分在喝過毒芹酒之后就要變成一具尸體的自我與在精神層面行動和對話的自我。這指的完全不是為死亡作準備;但是,因為柏拉圖總是充滿諷刺,他提到那些非哲學家對哲學家所做的描述,他們把哲學家再現為面容蒼白的一些人,帶著垂死人的氣息。他想說的僅僅是需要把自身從感性生活中抽離。此外,這也可能對健康有所作用;但是,這并不指向死亡。事實上,斯多葛派也經常談論到面向死亡的修煉,是在我們已經講到的一種修煉的視野里:面向生活磨難的準備,即面對未來的困難與苦惱的思考(praemeditatio malorum);斯多葛派總是說:需要想到死亡臨近;但比起對死亡的準備,這更多地意味著發現生命的嚴肅性。比如,奧勒留,作為斯多葛派,他說:需要把每一次行動都作為*后一次來完成;或者,他還說:需要對待每一天如同一生中的*后一天來度過。這指的是,要意識到我們還在經歷的這個當下時刻具有無限的價值,因為,死亡隨后也許會讓生命中斷,這意味著在死亡尚未來臨之前,要用極其強烈的方式生活。伊壁鳩魯派也講到死亡。依據塞內加的說法,伊壁鳩魯“想到了死亡”;但這完全不再意味著為死亡作準備,與此相反,完全如同在斯多葛派那里一樣,是為了意識到當下瞬間的價值所在。這也是賀拉斯那一句著名的名言“采摘當日”:采摘今天的花朵,別想到明天。而且,在伊壁鳩魯的視野里,死亡的思考旨在讓我們深刻地領會,在我們這些生者與死亡之間的任何關系都是缺席的:“死亡對我們來說什么都不算”,伊壁鳩魯派這樣說,死亡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從存在到虛無,沒有任何過渡。死亡是一個點,這就是全部。死亡并不是生命中的一個事件,維特根斯坦后來這樣說。對于伊壁鳩魯派來說,有一個理念與斯多葛派的見解相通,每一天都要像生命仿佛要終結一樣去生活;因此,每天晚上,要滿足地對自己說:“我活過了。”在這里,有兩種面向:首先,在這個視野里,用全部的強烈活過了一天,但同時,當次日來臨時,人們會注意到,新的一天好比一個出乎意料的幸運。*終,人們告訴自己:在存在的一個唯一的瞬間,我們已經擁有了全部。這指的是永遠要意識到存在的價值。 歸根結底,柏拉圖與斯多葛派、伊壁鳩魯派同樣總是把面向死亡的修煉看作生命的一種修煉。在《倫理學》(éthique)第四部分第六十七個命題里,斯賓諾莎說:“自由的人不會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對死亡的思索,而是對生命的思索。”顯然,他肯定是在批判柏拉圖的表述,但可能也批判基督徒,因為基督徒有一句格言:“記住你注定會死。”(memento mori)因此,斯賓諾莎批判死亡的修煉,但*終,他也許錯了,因為,事實上,面向死亡的思索、思考或修煉,都是一種面向生命的修煉。 10. 唯有當下是我們的幸福 雅妮·卡爾利埃:有一個主題經常在您的作品里出現,即面對存在與宇宙的光彩的贊嘆。我想,這還是您認為依然充滿活力的古代哲學家的一種態度? 皮埃爾·阿多:現在,您給我機會再談一下我剛才聯想到的這個理念:生活在當下,仿佛*后一次、也是**次見到這個世界一樣去生活。盡力地觀看這個世界,仿佛**次見到它,這也意味著從我們對事物慣常的、墨守成規的觀念里擺脫出來,重新找到對現實的一種天然的、純真的看法,因而,覺察到我們常常沒有留意到的世界的輝煌。這正是盧克萊修付出的努力,當他對自己說,如果世界的圖景突然地、意外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人類的想象無法構想更美妙的事了。而塞內加講到,當他注視這個世界時,讓他驚愕得目瞪口呆,他說,這個世界,有好幾次,當我注目時,都仿佛我初次見到它。 在相當一部分的西方文學里,我們可以找到這種驚嘆,面對世界里存在的前所未聞的奇跡的心醉神迷。在十七世紀,特拉赫恩寫下令人欽佩的《極樂之詩》(Poème de la Félicité),讓·瓦爾費心地譯了一首題名“心醉神迷”的詩:“我所看到的一切,都猶如一個奇跡。”十九世紀初,比如,還有一次,在《浮士德Ⅱ》里,歌德描寫了天使林扣斯(Lyncée)的歌唱:“在萬事萬物中,我看見永恒的盛裝。”更近些,還有比如里爾克(“在人間是一種華美”)和維特根斯坦,后者說,他*好的體驗就是在世界的存在面前的心醉神 迷。 因此,我并不是在世界的存在面前贊不絕口的唯一的人。但我有一個顧慮:林扣斯講到的這種盛裝,難道不正是一種奢華的面紗嗎?它遮掩了恐懼,為了生活而戰斗的恐懼,對那些猛獸的恐懼,還有對兇蠻地互相撕裂的人們的恐懼?存在難道不正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殘酷爭斗的結果嗎?斯多葛派告訴我們,需要依照原樣看待自然,拋開對自然的擬人化的再現。在這種嚴謹里,有某種東西千真萬確。在一些拍攝自然的電影作品里,我們看見野獸們吞噬著獵物,這*終提示我們,自然界的恐怖也是一種華美。當亞里士多德自忖,為什么我們嫌惡在自然界中看見的恐怖或者殘酷的事物,然而我們卻又在藝術作品里贊嘆它們,他對此表示驚訝。一個真正熱愛自然界的行家,應該甚至也熱愛其中令人厭惡的方面。他說,在自然界的所有作品里有些美妙的事 物。 但是,對于那些成千上萬的身陷苦難的人們而言,世界中的存在,確實不會顯得有如美妙的事物。叔本華曾說,這些事物看上去很美,但置身其中又完全是另一回事。確切地說,哲學生活旨在有意識地承擔作為置身萬物中的一員的事實的勇氣。有些人物,簡單又“普通”,正如蒙田所指出的,擁有這種勇氣,因而抵達了哲學生活。甚至當他們在受苦及處在一個絕望的境況中時,他們有時也能在世界中端詳存在,猶如華美的事物。在蒙特利爾的一次講座之后,一個聽眾告訴我,我應該讀一讀羅莎·盧森堡在監牢里寫的信函,因為,在其中,可以找到與我說過的近似的話語。我讀了她在1917至1918年被囚禁期間的信函(她大約在1919年遇害),幾乎在每一封信里都能找到對世界之美的頌歌。她贊美天空、云彩、花朵和鳥,她寫道:“在這樣一片藍天前,人們如何能做到兇惡或者褊狹呢?”此外,還有索爾仁尼琴《**圈》里的主人公,他描寫了身為囚徒的感受,他躺在床上,雙目緊盯著破損的天花板,“存在的純粹快樂讓我顫 栗”。 歸根結底,世界也許是華美的,也往往是兇殘的,但它尤其如謎一般。贊嘆可以化成驚訝、驚呆,甚至恐怖。盧克萊修在講到伊壁鳩魯向他揭示的自然圖景時,他發出驚嘆:“面對這幅美景,一種神圣的愉悅,一種恐懼的微顫攫住我的身心。”這屬于我們與世界的關系中的兩個組成部分,既有神圣的愉悅,也有恐懼。但據我所知,這是影射我們體驗的這種維度的唯一一個古代文本。也許還應補充上我們剛才講到的塞內加的“驚呆”。無論如何,這種畏懼的微顫宣示人們所體會到的神圣的微顫。依據歌德的《浮士德》,在現實的謎一般的特征面前,他說,神圣的微顫,正是“人類的*好部分”,因為它是我們對世界的意識的一種強化。現代作者,謝林、歌德、尼采、霍夫曼斯塔爾、里爾克(在他的**部《哀歌》里寫道:“因為美只是恐怖的開始。”)以及梅洛-龐蒂,都比古代人更好地表達,或者也更好地感受到在世界的存在中奇異、神秘的東西。我們不能隨意地生產這種神圣的微顫,因為,在罕有的情況下,這種微顫向我們襲來,不需要試圖逃避,因為我們需要擁有直面存在中難以言說的神秘的勇氣。
哲學的生活方式(譯文經典) 作者簡介
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0),法國20世紀著名哲學家,法蘭西學院榮譽教授,法蘭西學院大獎獲得者。主要從事古希臘、古羅馬思想研究,其著作圍繞古代西方哲學中的精神修煉與哲學的生活方式展開,并以形成獨具特色的哲學觀念聞名于世。他是福柯最欣賞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把維特根斯坦介紹到法國的主要人物。主要著作:《哲學的生活方式》、《古代哲學的智慧》、《內心的城堡》,等等。 譯者簡介: 姜丹丹,目前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中文系,博士生導師。法國索邦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魯迅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國際哲學學院通信院士。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智慧研究院研究員、文明互鑒中心高級研究員。獲得法蘭西學院—路易·德·波利涅克王子基金會行政委員會科研獎(2020)、法國教育部學術棕櫚騎士勛章(2015)、上海浦江人才(2011)等榮譽稱號。翻譯出版學術著作十余種。近年來專攻哲學與藝術理論的跨文化對話與比較研究。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