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鑄魂-戰斗文化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574511
- 條形碼:9787503574511 ; 978-7-5035-745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鑄魂-戰斗文化論 本書特色
本書是**部系統研究戰斗文化的專著,**次對強國復興背景下的戰斗文化重構作深入探究,立意高遠,深入淺出,現實性創新性強,是對軍事文化研究的新拓展,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本書可作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參考讀物,加強文化強國建設、全民國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部隊戰斗文化培育的精品教材,也可為有關部門籌劃推進戰斗文化建設提供決策參考。適合黨政干部、部隊官兵、青年學子和廣大群眾學習閱讀。
鑄魂-戰斗文化論 內容簡介
總書記強調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華優秀傳統戰斗文化,積淀著中華文明開拓發展的輝煌歷史,凝聚著中華民族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推進新時代強國復興事業,亟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戰斗文化,內塑全體軍民的陽剛血性,外樹凜然難犯的大國尊嚴。我黨我軍歷來高度重視戰斗文化建設。優選戰斗文化,是我軍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屢克強敵、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密碼。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有著深刻的文化意蘊,必須緊緊圍繞強軍目標大力培育新時代戰斗文化。迫切呼喚軍隊戰斗文化轉型,聚焦實戰大力發展智能化戰斗文化,充分發揮戰斗文化強大威力。《鑄魂:戰斗文化論》是軍事科學院“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研究工程”項目成果之一。全書依據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特別是戰斗文化建設重要論述,堅持史論結合、古今參照、實戰導向,介紹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宣揚了各個歷史時期保家衛國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探尋民族復興的文化密碼,體悟中國精神的尚武特質,追溯英雄軍隊的血脈基因,揭示強軍勝戰的力量源泉,前瞻打贏智能化戰爭的文化需求,闡釋了強軍勝戰需要什么樣的戰斗文化、怎樣鍛造新時代戰斗文化等重大問題。《鑄魂:戰斗文化論》,是**部系統研究戰斗文化的專著,**次對強國復興背景下的戰斗文化重構作深入探究,立意高遠,深入淺出,現實性創新性強,是對軍事文化研究的新拓展,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鑄魂-戰斗文化論 目錄
導言 強國復興背景下的戰斗文化重構
一、民族復興的文化密碼
二、中國精神的弘揚升華
三、英雄軍隊的血脈基因
四、軍人血性的深厚滋養
五、強軍勝戰的力量源泉
上篇
**章 戰斗文化概述
**節 戰斗文化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戰斗文化的主要特點
第三節 戰斗文化的地位作用
第二章 中華戰斗文化溯源
**節 上古神話與中華戰斗文化的緣起
第二節 儒家的“仁者無敵”與“義戰必勝”
第三節 墨家的“非攻”與“救守” 52
第四節 道家的“不以兵強天下”與“不爭而善勝”
第五節 法家的“以戰去戰”與“農戰”
第六節 兵家的“慎戰”與“重戰”
第三章 中華優秀傳統戰斗文化的特質與傳承
**節 中華優秀傳統戰斗文化的基本特質
第二節 中華優秀傳統戰斗文化的傳承弘揚
下篇
第四章 人民軍隊戰斗文化的發展演變
**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軍戰斗文化
第二節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戰斗文化
第三節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戰斗文化
第四節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軍戰斗文化
第五節 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我軍戰斗文化
第六節 新時代我軍戰斗文化
第五章 強軍目標視域中的人民軍隊戰斗文化
**節 強軍目標的文化意蘊
第二節 實現強軍目標呼喚加強戰斗文化培育
第三節 圍繞強軍目標大力培育新時代戰斗文化
第六章 戰爭形態演變與人民軍隊戰斗文化轉型
**節 戰爭形態正向智能化戰爭加速演變
第二節 打贏智能化戰爭對戰斗文化的新需求
第三節 瞄準未來戰爭大力發展智能化戰斗文化
第七章 構建人民軍隊戰斗文化培育機制
**節 戰斗文化培育的組織領導機制
第二節 戰斗文化培育的動力牽引機制
第三節 戰斗文化培育的調節控制機制
第四節 戰斗文化培育的保障支撐機制
第五節 戰斗文化培育的效益評估機制
結語 聚焦強軍勝戰發揮優選戰斗文化威力
一、注重文以載道
二、注重文以化人
三、注重文以塑境
四、注重文以聚力
五、注重文以制勝
主要參考文獻 319
后 記 327
鑄魂-戰斗文化論 節選
**章 戰斗文化概述 戰斗文化屬于人們時常談及卻未必“真知”的社會現象。近年來,隨著糾治和平積弊深入展開,戰斗文化的重要性愈益受到有識之士重視,加強戰斗文化建設的呼聲漸高。但是,正如對“文化”的理解五花八門一樣,對于究竟什么是戰斗文化,人們迄今仍然莫衷一是。戰斗文化研究,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如何理解戰斗文化。 **節 戰斗文化的基本內涵 欲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什么是戰斗文化?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非常復雜,因為它既涉及對文化、戰斗等相關概念的界定,也涉及對軍事文化、戰爭文化的理解,并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變遷和戰爭形態演進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一、“文化”之謎 “文化”的含義多種多樣,卻始終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權威的定義。在古代漢語中,“文化”一詞*初是分用的,“文”原意指“色彩交錯”、好看的“紋理”、文字文章等,“化”是指“變”“改變”。成書于戰國末年的《周易·責卦·彖傳》有句名言:“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①這里的“人文”,既指文化典籍,也指禮儀風俗。“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來簡化為“人文化成”。“文化”一詞*早見于西漢劉向的《說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②這里,“文化”相對于“武功”,意指“文治教化”“德化”。古代漢語中“文化”一詞的用法,與“自然”“野蠻”“武功”等相對應。 西方通常使用的“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等意思,*初指土地的開墾及植物栽培,后指對人的身體、精神發育的培養,后來進一步指人類社會在征服自然和自我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次把文化作為核心概念,認為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③1952年,美國人類學家A.克魯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關于概念和定義的檢討》一書中統計,從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間關于文化的定義就多達164種。有學者認為,世界上關于文化的定義不下千種,“文化”概念呈現出其他詞語難以比擬的復雜性、多義性和不確定性。 在當代漢語的環境中,人們論及“文化”,往往帶有具象化。主要有下列幾類觀點: 其一,“知識”說,即把“文化”等同于或近似于“知識”。這是從*狹義上理解“文化”,說某人“有文化”,一般就是強調這個人受過正規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在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目標中,“有文化”與“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相并列,就是強調有知識。而在廣義上,“四有”都屬于文化范疇。 其二,“文化工作”說,即把“文化”理解為“文化工作”。這是從較狹義上理解“文化”,把“文化”當作一個行政操作性的概念。在中國,文化工作其實是一種人為劃定的“工作”范圍,屬于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門管理的領域和部門,通常指“文學”“文藝”“文物”等,它不包括科學、理論、教育等在內,當然更不包括經濟、政治、軍事。這種劃定純粹是出于工作方便,并非對文化的嚴格的科學界定。 其三,“精神文化”說,即把“文化”理解為“精神文化”。這是從中觀層次界定文化,強調文化指人類的精神活動和精神成果,是建立在一定物質經濟基礎之上、與一定政治制度相適應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主要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社會意識形態,核心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西班牙《世界大百科全書》作出如下界定:“文化就是在某一社會里,人們共有的后天獲得的各種觀念、價值的有機整體,也就是非先天遺傳的人類精神財富的總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在精神文化意義上談論文化,“文化人”通常指精神文化領域的人。許多人以毛澤東的下列表述作為根據,即“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①但這種論證并不穩妥,因為毛澤東的提法本身并未排除還有“作為物質形態的文化”“作為制度形態的文化”等存在的可能。并且,這種界定把“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式”直接混同,就等于取消了這些概念之間的分工。 其四,“大文化”說,主張文化是一定社會主體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是從*廣義上理解和界定文化。例如,1955年蘇聯出版的由羅森塔爾和尤金主編的《簡明哲學辭典》,把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現代學者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強調:“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
鑄魂-戰斗文化論 作者簡介
張明倉,1969年生,安徽廬江人。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理事。曾任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院長。出版專著《實踐意志論》《虛擬實踐論》《軍事價值論》《實戰化的戰斗精神》,主編、副主編著作6部,合著30部,發表論文260余篇。張杰,1981年生,四川成都人。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首屆“靠前研究員”。出版《軍事人才發現論》《軍事人才培養論》《軍事人才動力論》等軍事人才學專著,主持或參與完成課題60余項,獲全軍政治理論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董永在,1979年生,內蒙古和林人。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歷任排長、指導員、干事和教員等職,吉林大學法學碩士、國防大學法學博士、軍事科學院博士后。主編、參編著作10部,主持或參與完成課題30余項,發表論文60篇,獲全軍政治理論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