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胡適文學思想探源(1917—1937)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5230
- 條形碼:9787522715230 ; 978-7-5227-152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胡適文學思想探源(1917—1937) 內容簡介
《胡適文學思想探源(1917-1937)》以“繼承”和“借鑒”為切入點,將胡適1917-1937年的文學思想納入中國現代文學建構、中西文學交流的歷史脈絡中,探討胡適文學革命思想形成的歷史成因、個性特征、傳統基礎、西方資源,分析其文學思想的具體內涵,涉及白話語言觀與白話文學觀、新詩理論、現實主義文學觀,以及以中國古典小說考證為代表的社會歷史批評觀等重要方面。
胡適文學思想探源(1917—1937) 目錄
**章 中西文學史的互證與白話文學觀
**節 語言工具論與白話語言觀
第二節 文言與白話二者審美觀的分歧
第三節 白話文學之主導地位的論證
第四節 “雙線文學史”的現代構建
第五節 白話文與白話文學的建設方案
第二章 白話新詩與宋詩及英詩的淵源
**節 打破詩體與“以文為詩”
第二節 反對濫調套語提倡白話寫詩
第三節 不講平仄押韻主張音節自然
第四節 “具體的寫法”與“逼人的影像”
第五節 新詩借鑒中西資源的特征探析
第三章 融匯中西現實主義的“易卜生主義”
**節 傳統現實主義文學觀念的積淀
第二節 “易卜生主義”與“人的文學”
第三節 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方法的闡釋
第四節 胡適與中國自由主義文學思潮
第五節 中西現實主義文學觀念的融合
第四章 新舊過渡的文學批評與古典小說考證
**節 傳統批評的熏陶與印跡
第二節 批評范式的現代轉換
第三節 匯通中西與中國古典小說考證
余論
參考文獻
后記
胡適文學思想探源(1917—1937) 節選
《胡適文學思想探源(1917-1937)》: *后,我們對胡適為何和如何把傳統現實主義與西方現實主義融合在一起的問題作一些討論。我們認為,胡適這種融合創化的努力既有其多方面的必然性和穩定性,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動態性。 首先是“必然性”的問題。我們以為,胡適之所以能夠堅持倡導現實主義文學,中國文學的“文以載道”的“大傳統”對他產生了較大的內在制約,而且這種傳統本身與西方的“文學是生活的反映”并未產生沖突,只是國情和時代不同,“道”和“生活”都可作新的理解。無論作為士大夫還是作為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胡適都要擔當救亡啟蒙和再造中華文明的歷史道義和“國人導師”的歷史責任,因此,胡適現實主義文學觀念的形成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限制和平衡。舉例來說,在《白話文學史》中,胡適高度評價李白和杜甫二人,認為他們分別是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兩個流派的杰出代表,在中國文學史上呈現出雙峰對峙、相映生輝的姿態,影響了很多的后繼者,但胡適顯然更加欣賞杜甫。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要求文學能夠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黑暗、拯救民族國家等“經世致用”的中國傳統觀念顯然更符合胡適的文學趣味和審美心理結構,使胡適更容易與現實主義文學產生共鳴,這也與他后來譯介西方近現代文學時大多選擇現實主義作品的事實相一致。也可以說,正因為中國文學史上一直有著現實主義的傳統,胡適在吸收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的資源時才更能有的放矢,取其所需,為他所用。雖然說文學自身有其發展和演變的內在規律,但胡適仍然希望五四新文學能夠扮演思想啟蒙和“救亡圖存”的雙重角色。在胡適的想象里,通過有意的人為的提倡和推動,五四新文學就能夠在繼承中國文學傳統和吸收西方文學資源的雙重努力下走上現實主義的軌道。 再有,胡適留學美國七年之久,曾廣泛涉獵或研讀過包括浪漫主義文學在內的許多西方文學作品,如拜倫、華茲華斯、濟慈等浪漫派詩歌以及布朗寧、鄧耐生、愛默生等的熱情洋溢、樂觀向上的詩歌,也接觸過惠特曼、羅威爾等人的現代詩歌。這些作品本身有著很高的藝術水準,表達了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以及悲觀失望、頹廢沮喪,或迷亂悵惘等精神狀態,胡適甚至一度被拜倫、布朗寧、歌德、雨果等人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所吸引,積極翻譯他們的作品。但是隨著新文學運動進程逐漸展開,這些浪漫主義的詩人和作家卻慢慢淡出胡適的視野,走近的則主要是左拉、莫泊桑、惠普特曼、都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現實主義作家。原因在于,隨著文學革命進程的推進,限于時代的要求(中國類似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文化環境的制約(國人心理,不適合提倡浪漫主義)以及“啟蒙”和“致用”雙重使命(亟待普及教育、救民族于危亡,建立民族國家等)的制約,胡適適時地調整了自己的文學觀念,逐漸轉向到現實主義。 作為世界文學范疇內的普遍的共同的文學觀念,中國傳統現實主義觀念與歐洲近現代現實主義文學在本質上當然是相通的,只是在系統性、理論性和操作性上有區別。中國傳統文學中的現實主義觀念主要表現為一種文學態度或者說是一種整體的籠統的風貌,也幾乎沒有人對此做過全面而系統的論述,而胡適所吸納和借鑒的西方現實主義觀念,無論是理論體系還是創作原則方法都要完備得多,這也是提出全面向西方文學學習的原因。不僅如此,胡適提倡的西方現實主義帶有意識形態化的特征,這與五四新文學的時代要求一致。中國傳統文學中,寫實的傾向源遠流長,但中國畢竟是詩歌的國度,小說和戲劇等敘事作品相對不發達,而且多以大團圓為結局,相比于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的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中國傳統現實主義文學顯得比較零散,也不夠精密,所以胡適才有針對性地吸收西方資源。進化論是胡適論述文學問題的重要理論工具,他認為中國的文學要遠遠落后于歐洲,還處在與歐洲文藝復興前夕類似的階段,因此才有意識地倡導兼有“思想啟蒙”和“經世致用”功能的西方現實主義文學思想。因此說,他所主張的“寫實的文學”的主要內涵已經接近現實主義,他不光借鑒結構、技巧等西方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創作方法和寫作技巧,還吸收其核心觀念和理論,以更新自己本身已經具有的傳統觀念,并希望在中國引發可與世界文學發展相適應的新的文學潮流,使中國文學能夠趕上西方文學的進程,實現文學和文學的現代化。 ……
胡適文學思想探源(1917—1937) 作者簡介
王光和,男,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國際中文教育和中西文化比較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課題多項。出版專著《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胡適文學思想》,參編和參譯《基礎漢語實用語法》《魅力漢語》《東盟文學》等教材多部。在《南方文壇》《江淮論壇》《安徽大學學報》《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中國電化教育》《外語電化教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