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翰林學士傳論(精)全四冊--傅璇琮文集/傅璇琮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61410
- 條形碼:9787101161410 ; 978-7-101-1614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翰林學士傳論(精)全四冊--傅璇琮文集/傅璇琮著 內容簡介
唐朝翰林學士是文士參預政治的優(yōu)選層次。在盛唐設置的這一頗有文采聲譽的職位,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末世。作為社會政治文化的一種重要現象,作為封建時代文人的必然就仕之途,科舉制與翰林院,進士與翰林學士,是研究唐至清一千二三百年歷史文化所不可回避的。本書為有唐一代二百余位翰林學士一一立傳,盡可能擴大史料的輯集面,除兩《唐書》及《全唐詩》《全唐文》等基本材料外,還較廣泛地涉及詩文別集、雜史筆記、石刻文獻等,既可糾正史書中的某些誤載,又可從這二百余位翰林學士經歷中獲取值得思考的歷史文化現象,為整個中國古代翰林學士研究提供一個文史結合的實例。
唐翰林學士傳論(精)全四冊--傅璇琮文集/傅璇琮著 目錄
上編
唐翰林學士史料研究劄記
唐代翰林與文學
——以文史結合作歷-文化的探索
李白任翰林學士辨
從白居易研究中的一個誤點談起
唐翰林侍講侍讀學士考論
唐翰林學士記事辨誤
《蒙求》流傳與作者新考
岑仲勉《補僖昭哀三朝翰林學士記》正補
《翰學三書》編纂小記
下編
盛唐、中唐卷
玄宗朝翰林學士傳
呂向
尹情
劉光謙
張垍
張埱
張漸
竇華
裴士淹
肅宗朝翰林學士傳
董晉
于可封
蘇源明
趙昂
潘炎
代宗朝翰林學士傳
常袞
柳伉
張涉
李翰
于益、于肅
庾敬休
韋處厚
路隨
柳公權
元稹
高釴
蔣防
韋表微
龐嚴
崔郾
高重
唐翰林學士年表
(玄宗-敬宗朝)
晚唐卷
晚唐卷前言
文宗朝翰林學士傳
王源中
宋申錫
鄭澣
許康佐
李讓夷
柳公權
丁公著
崔鄲
唐翰林學士傳論(精)全四冊--傅璇琮文集/傅璇琮著 節(jié)選
《唐翰林學士傳論(傅璇琮文集·套裝全4冊)》: 裴士淹 裴士淹,兩《唐書》無傳。《新唐書》卷七一上《宰相世系表》一上,記裴士淹為禮部尚書、絳郡公;其祖知節(jié),南和令;父倩,未注官職。顏真卿《正議大夫行國子司業(yè)上柱國金鄉(xiāng)縣開國男顏府君神道碑銘》(《全唐文》卷三四一),記顏允南之交友,中有“河南陸據,彭城劉觫、劉秩,隴西李揆,河東裴士淹,特敦莫逆之歡”。則裴士淹為河東人。 裴之早年仕歷不詳。清趙鉞、勞格《唐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六司封員外郎、卷七司勛郎中,皆記有裴士淹。卷七司勛郎中,裴士淹之后為韋咸、崔圓,而據《舊唐書》卷九《玄宗紀》下,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庚子,以司勛郎中、劍南節(jié)度留后崔圓為蜀郡長史、劍南節(jié)度副大使”。天寶十載、十一載之際,楊國忠遙領劍南節(jié)度,即將崔圓由司勛員外郎提升為司勛郎中,兼蜀大都督府左司馬、知節(jié)度留后(《舊唐書》卷一〇八《崔圓傳》)。裴士淹之名既在崔圓之前,則其任司勛郎中當在天寶中期。 韋執(zhí)誼《翰林院故事》記“開元已后”翰林學士八人,*后一個是裴士淹:“自給中充,出為禮侍。”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記“開元后八人”,第八位是裴士淹:“給事中充,知制誥。”就是說,裴士淹是由給事中入為翰林學士的。司勛郎中官階為從五品上,給事中與中書舍人相等,為正五品上。很可能裴士淹于天寶十載(751)前后由司勛郎中升遷為給事中,不久,即以給事中入翰林學士院。 《舊唐書》卷九《玄宗紀》下,天寶十四載(755)三月,明確記載裴士淹以給事中身份出使河北等地:“(三月)癸未,遣給事中裴士淹等巡撫河南、河北、淮南等道。”此事,以《通鑒》所記較詳。《通鑒》卷二一七,天寶十四載二月,記當時宰相韋見素、楊國忠對安祿山已有懷疑,“(韋)見素因極言祿山反已有跡”;于是三月辛巳,“命給事中裴士淹宣慰河北”,實際上是去視察。《通鑒》于此年四月接著記:“安祿山歸至范陽,朝廷每遣使者至,皆稱疾不出迎,盛陳武備,然后見之。裴士淹至范陽,二十余日乃得見,無復人臣禮。”此事,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跡》亦有記,大致相同:“祿山自歸范陽,逆狀漸露,懼朝廷誅之,使者將至,輒稱疾不迎,嚴介士于前后,成備而后見之。士淹之至也,亦如之,令武士引入,無復人臣之禮,士淹宣旨而退。” 這是關于裴士淹仕歷*早的記載。應當提出的是,《舊紀》、《通鑒》及《安祿山事跡》雖然都稱裴士淹為給事中,而裴士淹此時當已由給事中人為翰林學士。奉皇帝旨意,出外考察軍情,這也是唐代翰林學士的職務之一。中唐時德宗皇帝遭“涇師之變”,曾于興元元年(784)派遣翰林學士陸贄至李懷光軍中宣諭,陸贄即奉命與李晟、李懷光洽商軍情(詳見兩《唐書·陸贄傳》及《通鑒》有關記載)。 與此相關的,還須辨析一事。《全唐詩》卷一二四載有裴士淹一詩,題為《白牡丹》,詩云:“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關于此詩,中唐時段成式《酉陽雜俎》曾有記載,其書前集卷一九《廣動植之四·草篇》記云:“開元末,裴士淹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眾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長安私第,天寶中,為都下奇賞。當時名公,有《裴給事宅看牡丹》詩,詩尋訪未獲。一本有詩云:‘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太常博士張乘嘗見裴通祭酒說。”這里提及的裴通,為裴士淹子,見《新唐書》卷五七《藝文志》一,經部《易》類:“裴通《易書》一百五十卷:字又玄,士淹子,文宗訪以《易》義,令進所撰書。”《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上,也載有裴士淹第二子通。由段成式所記,則關于裴士淹植白牡丹及所傳之詩,乃得之于裴士淹子裴通之說,當可信。這就是說,裴士淹出使幽冀回,經汾州,得一白牡丹,移植于長安宅中,而為都下奇賞,當時就有一位名公,作有《裴給事宅看牡丹》一詩,此詩原本雖未見,但另有一詩相傳。由此可見,詩為他人作,《全唐詩》列于裴士淹名下,誤。不過由此也可看出,裴士淹作為翰林學士,與當時文士也有所交往。 ……
唐翰林學士傳論(精)全四冊--傅璇琮文集/傅璇琮著 作者簡介
傅璇琮(1933—2016),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195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留校任助教,后調至中華書局。歷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兼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等。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