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何去何從——比較文學中外名家訪談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8092
- 條形碼:9787100218092 ; 978-7-100-21809-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何去何從——比較文學中外名家訪談錄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專業師生、文學愛前沿觀點——國際比較文學界一流專家訪談實錄,真實呈現該領域一般問題和熱點問題的學術觀點和深刻簡介,對比較文學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名家匯聚——樂黛云教授、王寧教授、曹順慶教授、錢林森教授以及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加林??提哈諾夫(GalinTihanov)等18位國際知名學者講述比較文學的前世今生。 國際視角——從中國語境出發,問題意識驅動,將本土研究和國際視角相融合,堪稱國內外比較文學之思想盛宴,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何去何從——比較文學中外名家訪談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四川省比較文學研究基地項目“比較文學中外名人訪談錄”研究成果。四川師范大學張叉教授對國內外十八位比較文學名家進行訪談,整理加工后結集成書。訪談圍繞比較文學話題展開,深入國別文學、比較文學、國別文化、比較文化諸領域,兼論國際主義、流散文學、總體文學、世界文學、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等當前熱點話題。
何去何從——比較文學中外名家訪談錄 目錄
上編 比較文學中國名家訪談錄
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樂黛云教授訪談錄
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學中國話語建構
——曹順慶教授訪談錄
比較文學與中外文學交流研究方法論
——錢林森教授訪談錄
善用中國傳統文學資源,充實世界比較文學金庫
——黃維棵教授訪談錄
中西比較文學,未來世界比較文學研究的重心
——辜正坤教授訪談錄
跨文化視野與文學世界主義
——蔣承勇教授訪談錄
以比較文學思維推進本土研究與理論創新
——龔剛教授訪談錄
中印佛教文學比較研究
——侯傳文教授訪談錄
比較文學、亞美文學、華美文學與美國原住民文學研究
——單德興教授訪談錄
世界主義、世界文學與世界詩學的理論建構
——王寧教授訪談錄
下編 比較文學外國名家訪談錄
比較文學的問題與前景
——斯文德·埃里克·拉森教授訪談錄
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
——斯蒂文·托托西·德·讓普泰內克教授訪談錄
比較文學何去何從
——蘇珊·巴斯奈特教授訪談錄
比較文學的東方視野
——蘇芭·查克拉博蒂·達斯古普塔教授訪談錄
中越歷史文化交流與比較文學
——陳庭史教授訪談錄0
流亡、世界主義、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
——加林·提哈諾夫教授訪談錄
孟加拉文學、孟加拉比較文學的回顧與展望
——卡扎爾·克里希納·班納吉教授訪談錄
韓國的中國文化、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
——樸宰雨教授訪談錄
何去何從——比較文學中外名家訪談錄 節選
《何去何從——比較文學中外名家訪談錄》: 曹順慶:李達三、陳鵬翔、古添洪等致力于比較文學中國學派早期的理論催生和宣傳。1976年,臺灣學者古添洪、陳慧樺在《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一書的序言中正式提出:“由于這援用西方的理論與方法,即涉及西方文學,而其援用亦往往加以調整,即對原理論與方法作一考驗、作一修正,故此種文學研究亦可目之為比較文學。我們不妨大膽宣言說,這援用西方文學理論與方法并加以考驗、調整以用之于中國文學的研究,是比較文學中的中國派。”①這段闡述言簡意賅地提出并界定了“闡發法”,對中國學術界大半個世紀以來的學術實踐進行了一次理論總結。這是關于比較文學中國學派較早的說明性文字,盡管其中提到的研究方法過于強調西方理論的普世性,而遭到美國和中國大陸比較文學學者的批評和否定;但這畢竟是**次從定義和研究方法上對中國學派的本質進行了系統論述,具有開拓和啟明的作用。 張叉:學術界對臺灣學者提出的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理論的反應是什么? 曹順慶:臺灣學者提出中國學派的理論后,國內外學術界的主流反應是質疑加反對。首先,是國外有一些學者表示反對。例如,美國學者阿爾弗雷德·歐文·奧爾德里奇(Alfred Owen Aldridge)認為:“對運用西方批評技巧到中國文學的研究上的價值,作為比較文學的一通則而言,學者們有著許多的保留。”“如果以西方批評的標準來批判東方的文學作品,那必然會使東方文學減少其身份。”①其次,是國內也有一些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孫景堯認為,闡發法“這種說法就不是科學的,是以西方文學觀念的模式來否定中國的源遠流長的、自有特色的文論與方法論”。“用它來套用中國文學與文化,其結果不是做削足適履的‘硬化’,就是使中國比較文學成為西方文化的‘中國注腳’。”②葉舒憲認為,這種援西釋中的“闡發法”對創建“中國學派”是極為不利的,原因是“闡發法”難免會使“中國學派”脫離民族本土的學術傳統之根,演變成亦步亦趨地模仿西方的學術支流。在國內學術界,也有少數學者表示贊同。例如,楊周翰說:“有的臺灣和海外學者用西方的新理論來研究、闡發中國文學。他們認為‘中國學派’應走這條路。我覺得也未嘗不可。”“也許有人說,這不是比較文學,只是用舶來的理論的尺度來衡量中國文學,或用舶來的方法來闡釋中國文學,而不是不同文學的比較研究。不過我認為從效果看,這種方法和比較文學的方法有一致的地方。”③ 張叉:大陸學者是怎樣呼吁中國學派的? 曹順慶:1982年,季羨林在《比較文學譯文集》序言中指出:“以我們東方文學基礎之雄厚,歷史之悠久,我們中國文學在其中更占有獨特的地位,只要我們肯努力學習,認真鉆研,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必然能建立起來,而且日益發揚光大。”④1982年6月28日,嚴紹璗在《讀書》編輯部與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會組織的北京部分教授和研究工作者座談會上提出:“目前,當比較文學研究在我國文學研究領域里興起的時候,我們應該在繼承世界比較文學研究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致力于創建具有東方民族特色的‘中國學派’。”⑤1983年6月,在天津召開的新中國**次比較文學學術會議上,朱維之做了題為“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回顧與展望”的報告,旗幟鮮明地說:“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形成(不是建立)已經有了長遠的源流,前人已經做出了很多成績,頗具特色,而且兼有法、美、蘇學派的特點。因此,中國學派絕不是歐美學派的尾巴或補充。”①1984年,盧康華、孫景堯在《比較文學導論》中對如何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應當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以我國的優秀傳統與民族特色為立足點與出發點,汲取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營養,去努力發展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同年在《中國比較文學》創刊號上,朱維之、方重、唐弢、楊周翰等人認為,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應該保持不同于西方的民族特點和獨立風貌。1985年,黃寶生在《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讀創刊號》一文中認為:“正在興起的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是一個以中國文學為本位,以東西方文學比較為特色的學派。”②從這些專家尤其是為《中國比較文學》創刊號撰文的專家的著述來看,大陸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探討已經進入了實際操作的階段。 ……
何去何從——比較文學中外名家訪談錄 作者簡介
張叉,1965年生,男,四川鹽亭人,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四川省比較文學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A刊評價同行評議專家,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外國文學、英語學科教學、英語筆譯等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位授權點建設負責人,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長,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建設專家委員會首任主任,四川師范大學第八屆學位委員會外國語學院分學位委員會主席,成都市武侯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學術集刊《外國語文論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主編。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