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統語言學名詞機器翻譯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1034
- 條形碼:9787030751034 ; 978-7-03-07510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語言學名詞機器翻譯研究 本書特色
討論傳統語言學名詞特點,調查英譯情況,提出翻譯方法,把中國傳統語言學推向世界
傳統語言學名詞機器翻譯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關注漢語傳統語言學術語的英譯研究。筆者在對漢語傳統語言學術語的主要特點進行充分描述的基礎上,分析這些特點對漢語語言學術語外譯的影響,并基于其自身特點,對相應的術語進行系統性和差異性分析。首先,漢語語言學術語具有體系性特點。其次,術語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具有變異性,在歷時層面上形成了傳統語言學的術語變體雜糅和共時層面的術語變體共存。再次,語言學術語具有模糊性,其能指與所指之間并不必然具有一一對應性。*后,漢語語言學術語具有民族特異性,這種特異性與漢語語言學術語所聯系的文化框架密切相關。
傳統語言學名詞機器翻譯研究 目錄
序
**章 引言 1
第二章 術語學相關研究 4
2.1 術語學的誕生與發展 4
2.2 術語學的跨語言研究 7
2.3 術語庫建設對術語學發展的影響 10
2.4 術語名詞外譯背景和術語庫理論構建 14
2.5 國外跨語言術語庫實踐研究 20
2.6 國內術語學研究的特點 32
本章小結 35
第三章 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特點及其翻譯 36
3.1 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的特點 36
3.2 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特點對其外譯的影響 59
本章小結 64
第四章 漢語傳統語言學術語英譯情況調查 66
4.1 CNKI語言學論文中漢語術語英譯相關案例分析 67
4.2 漢語傳統語言學術語英譯中的主要問題分析 71
本章小結 75
第五章 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的翻譯方法 77
5.1 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的內涵 77
5.2 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外譯的主要方法 80
本章小結 92
第六章 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機器翻譯實例分析 93
6.1 “按”和“按斷”的翻譯 94
6.2 “白話”相關項的翻譯 95
6.3 “半”相關項的翻譯 102
6.4 “本(古本)”相關項的翻譯 110
6.5 “別”相關項的翻譯 117
6.6 “不清不濁”的翻譯 121
6.7 “不完全交韻”的翻譯 123
6.8 “襯”相關項的翻譯 124
6.9 “侈弇”的翻譯 127
6.10 “次”相關項的翻譯 128
6.11 “從轉”的翻譯 136
6.12 “促”相關項的翻譯 138
6.13 “刀筆文字”的翻譯 145
6.14 “等”相關項的翻譯 147
6.15 “讀破”的翻譯 155
6.16 “讀若”的翻譯 158
6.17 “短去”和“短入”的翻譯 159
6.18 “末品”相關項的翻譯 162
6.19 “分別語”和“分別字”的翻譯 172
6.20 “隔句對”和“隔越轉”的翻譯 174
6.21 “古音通假”和“古韻通轉”的翻譯 177
6.22 “古字通假”的翻譯 179
6.23 “混切”的翻譯 181
6.24 “包孕謂語”的翻譯 183
6.25 “尖字”和“尖團字”的翻譯 185
6.26 “交紐轉”的翻譯 187
6.27 “仂語化”和“仂語結構”的翻譯 188
6.28 “名詞”相關項的翻譯 190
6.29 “憑切”和“憑韻”的翻譯 195
6.30 “全濁聲母”的翻譯 198
6.31 “如字”的翻譯 200
6.32 “入聲字”的翻譯 202
6.33 “散動”的翻譯 202
6.34 “首品詞”和“首品仂語”的翻譯 203
6.35 “異平同入”的翻譯 205
6.36 “雙”相關項的翻譯 206
6.37 “匣喻互用”的翻譯 212
6.38 “通訓”和“通押”的翻譯 213
6.39 “細音”的翻譯 218
6.40 “一聲之轉”的翻譯 219
6.41 “異切”的翻譯 220
6.42 “陰”相關項的翻譯 222
6.43 “喻下憑切”的翻譯 226
6.44 “正音憑切”的翻譯 227
本章小結 228
第七章 結語 231
7.1 本書的主要發現 231
7.2 本書的意義與價值 232
7.3 本書的局限及對后續研究的建議與展望 233
參考文獻 234
附錄1 歐洲關鍵術語庫和相關資源介紹 269
附錄2 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英譯詞表 276
傳統語言學名詞機器翻譯研究 節選
**章 引言 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在一定條件下,某些專用術語可從引申的一般意義中獲得全民性,成為一般詞語。術語是某一學科中的專門用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術語是表示專業領域特定理論體系中相關概念的專用詞匯單位,是相關學科發展成果通過語言形式得以固化的外在表現。術語的發展常與綜合國力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目前,發達國家在術語研究中居于領先地位,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的術語學研究已經成為世界術語學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馮志偉,2019)。為了提升中國術語研究的國際話語權,廣大專家學者分享了自己的智慧并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術語的研究成果*終將通過各種形式轉化為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裴亞軍,2020)。隨著我國術語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推進,“中國術語學”建設問題引起了學界更多關注(魏向清,2021)。 術語研究的精密性和準確性要求我們首先需要對學術術語(尤其是經過翻譯而來的術語)進行甄別、矯正,否則,根本就談不上在學術和理論建設上有什么貢獻(辜正坤,1998)。在自然科學領域,準確性、單義性以及國際通用性是術語的主要特征。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對象與人、社會以及文化相關,因此術語的主要特征為具有一定程度的歧義性、多義性以及民族性,相關術語之間的語際對應情況極為復雜。李宇明(2007)認為,重理輕文的社會偏見在術語工作中也有表現,我國百余年來的術語工作,主要是在自然科學與技術領域進行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術語工作做得較少,導致目前人文社會科學術語混亂的情況比較嚴重。人文社會科學術語自身的混亂影響了術語的翻譯,也影響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進入20世紀后,專業知識的快速發展使新學科數量也同步快速增長,術語的數量也相應呈現指數級增長的態勢。術語在社會生活中的出現率越來越高,且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1933年出版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補編收錄的語詞大多與各門技術相關,所涉及的學科有生物化學、無線通信、機械運輸、航空動力、心理分析,以及電影等。1989年《牛津英語詞典》第2版在此基礎上增收了大量專業性詞目。在美語版的語文詞典中,專業性詞目的比例更高。 盡管術語的發展非常繁榮,但是,時至今日,對于術語研究中一些重要方面,比如術語的界定、術語與概念以及普通詞匯的關系、術語指稱的單一性與多樣性、術語翻譯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等,學界依然存在諸多爭論,甚至對術語的學科定位提出質疑。達格瑪?薩格德(Dagmar Sageder)(Sageder,2010)提出的一個問題是:當今的術語學是科學、藝術還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因此,在術語學研究與翻譯方面,學界可以做的工作非常多。 語言學術語的翻譯是術語翻譯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自20世紀結構主義語言學興起以來,語言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術語體系。在現代社會中,語言學研究與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醫學、計算機科學相結合,應用性程度日漸提高,一些語言學術語已經進入日常交際領域。就我國的情況而言,除了當代語言學理論的發展,我國語言學研究在歷史上曾經取得過輝煌成就。但是,與術語翻譯的整體情況相似,目前我國語言學研究中所使用的術語,相當多的一部分是轉譯自西方文獻,尤其是英語文獻。傳統語言學術語的譯出工作存在著數量較少、體系性較弱的情況,甚至出現了大量的訛誤,這就對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的外譯研究提出了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的需求。 本書旨在研究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的譯出問題。術語識別與確認將推動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的概念分析,確定它們在漢語傳統語言學中的具體所指,以及在漢語語言學語境中這些術語如何使用。在此基礎上,根據其自身特點,在盡量保證其本土化內涵不缺失的前提下,實現術語之間的語際對應。 本書研究的具體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所具有的特點;這些特點對術語的外譯所產生的影響;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在對外譯介中具體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基于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適切的翻譯。 具體研究中本書采用了如下幾種主要的研究方法。 (1)個案分析法。通過對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相關文獻中作為關鍵詞的傳統語言學術語的英譯情況調查,分析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在對外譯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以及具體的原因。 (2)定量與定性分析法。采用定性研究可以更有效地研究主觀的體驗,而通過定量研究可以獲得量化的信息。本書采用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在充分使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對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外譯的主要特點、問題以及方法進行討論和分析。 (3)歷時與共時結合法。普通術語學強調在共時層面上進行術語研究。隨著社會認知術語學的興起,術語學的歷時層面研究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本書采用了共時與歷時相結合的視角,分析歷時軸線上的術語發展演變情況在共時截面上的積淀和反映。 本書共分為七章。**章為引言,提出本書研究的緣起、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對術語研究中的主要觀點以及術語翻譯研究中的主要問題進行梳理,并且以歐盟為例,對術語規范化研究進行個案分析。第三章分析了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特點及翻譯的主要問題。第四章分析了漢語語言學術語英譯的個案調查。第五章分析了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的翻譯方法。第六章為漢語傳統語言學名詞英譯的機器翻譯實例研究。第七章為結語,總結了本書的主要發現以及未來的可拓展空間。 在科研工作量方面,杜家利教授撰寫22.5萬字,魏向清教授撰寫10萬字并參與了書稿相關的合作研究與審讀。 第二章 術語學相關研究術語學相關研究 2.1 術語學的誕生與發展 術語學研究始于奧地利的歐根?維斯特(Eugen Wüster)。維斯特的著作《技術中的國際語言標準化,尤其在電子技術領域中》(Internationale Sprachnormung in der Technik,besonders in der Elektrotechnik)(1931)開創了普通術語學(德語Allgemeine Terminologielehre,AT;英語General Theory of Terminology,GTT)的先河。以維斯特為代表的學者強調了概念優先的稱名原則、概念無歧的單一性原則、概念清晰的劃界原則、概念恒定的共時性原則。普通術語學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術語的標準化,不允許概念一對一之外的術語存在。遴選的術語要具有標準形式:既要有語言形式的簡約性(economy),又要有語義透明性(semantic transparency),而且更要有適切性(appropriateness)。這種標準化工作通常由權威的術語審定機構負責實施。 普通術語學的創立使術語的使用與研究進入了更加高效規范的深度發展階段。術語學成為語言應用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合法性得以正式確立,其研究價值和意義得到學界更加普遍的認可。隨著研究深入,學者們發現術語并不是真空存在的語言形式,人為約定術語的概念范疇以消除歧義,以及完全忽視術語交際中的變異性以及多樣性給術語使用者帶來了諸多困惑(Cabré & Teresa,2003)。鑒于此,普通術語學在規定性和標準化方面進行了一些改良,進一步面向術語的實際使用,形成了“擴展型的普通術語學”(extended general theory of terminology)。這些理論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接受術語標準化的語言規劃觀;接受同義術語;接受短語型術語;接受術語動態觀;接受非層級性概念體系。 描寫術語學相對于普通術語學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并衍生出了三個研究維度:社會、認知和交際。概括來說,描寫術語學認為術語是語言系統之內受語言因素影響的抽象符號系統,并不是獨立于語言系統而存在的特殊系統,所以在語言使用中可能會產生同義或多義的多樣性現象,也可能會發生共時變異或歷時變異;術語的概念不是單一的,其劃界也不是絕對的,存在概念邊界模糊的情況,也存在原型理論原型性中的典型概念范疇化問題;術語使用過程中的概念范疇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部分術語在交際中可能形成對語境的依賴(Gambier,1991;Gaudin,1993;Sager,1994a,1994b;Boulanger,1995;Temmerman,1998,2017;Cabré & Teresa,2003)。 術語學自1931年問世以來,形成了多元的學術觀點,尤以維斯特、德米特里?洛特(Dmitrij Lotte)、博胡斯拉夫?哈夫拉奈克(Bohuslav Havránek)、蓋伊?隆多(Guy Rondeau)和國內術語學研究學者的學術思想為主。 維斯特的觀點是普通術語學觀點。維斯特是術語研究的鼻祖,其觀點在形成之初就具有規定性。維斯特嘗試建立的是真空之下的術語體系,是不受語言系統變化影響的獨立的術語系統。術語和概念秉承無歧義的一對一模式,進入獨立體系中的術語必然是經過標準化處理的,因而表現出較強的概念優先、標準至上的理念。這種術語規定性的約定強調了概念體系存在的重要性,術語名稱的劃分必須建立在概念劃分的基礎之上。概念只有經過概念化過程才能得到表達,其產生是概念化的結果。與概念相對應的是指稱名詞,該名詞必須經過指稱化過程才能表達概念。如此,通過概念化和指稱化的相互關聯,形成了概念和名詞的一一對應。由于指稱化過程通常由名詞承擔,所以,術語很多時候與名詞就形成了一種近似同義關系。我們國家層面的術語審定機構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全國名詞委),該部委所側重的也主要是基于名詞和概念對應關系的規定性研究。 維斯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名詞方面。由于名詞是指稱化的主要載體,所以普通術語學核心的研究就是名詞,很少顧及名詞詞性以外的專業詞匯。術語的形態、句法和語義也不是普通術語學研究的主流。規定主義思想強調術語的非語言屬性,認為術語只是指稱真實世界概念的抽象符號,因此術語排斥同義和多義。概念體系的確定是邏輯層級體系的結果,并不依賴語言體系而存在。經過規定處理的標準化術語保持了單義性和單參照性,定義具有恒定的一致性。在新的術語問世時,審定機構綜合各種因素對形成競爭的術語選項進行*終審定,*后完成術語和概念的對應性關系,實現概念命名和正名。術語既然是獨立于語言系統而存在的,那么就不會受到語言歷時變化的影響,術語所指稱的概念通常被認定是靜止不變的,概念的變遷不屬于普通術語學研究的范疇。維斯特的觀點代表了傳統術語研究的核心,奠定了術語學研究發展的重要基礎,推動了術語學的專業性和系統性研究。該觀點在術語研究中仍占據主流地位,其他學術觀點的形成一般仍以維斯特的觀點為參照。 洛特在維斯特的基礎上提出術語不應該被隔絕在語言系統之外。蘇聯的術語審定和研究機構—專門委員會于1933年組建,該委員會**任主席的代理人是洛特,該委員會現在的名稱是科學技術術語委員會。洛特的觀點非常明確,強調術語不是完全獨立于語言系統的,相反,術語的形成和使用都會有語言的烙印。新的術語在形成之前,受到已經存在的語言系統的影響。這些先于新概念形成而存在的專業領域的語言單位為新概念體系的搭建奠定了基礎。因此,影響語言變化的各種社會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術語指稱和概念定義。專業領域的術語與通用領域的普通詞匯具有顯著的差異性特征。 與維斯特和洛特同時代的哈夫拉奈克也參照維斯特的普通術語學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核心的研究除了論證術語應該屬于語言學范疇之外,還討論了維斯特一直關注的標準化問題。哈夫拉奈克認為術語標準化不是絕對的,標準的制定有時候也會受到語言系統的影響。術語是一種符號系統,在表達概念與名稱的關系時具有語言符號的專有屬性。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隆多的學術觀點尤以同時關注術語單義性和術語社會性而引人注目。他在承認術語單義性的同時,也不排斥術語社會性;秉承概念至上,但不強調術語僅是概念語言標簽的絕對觀點,而且認同術語不獨立于語言系統的觀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