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工業史 配電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868505
- 條形碼:9787519868505 ; 978-7-5198-6850-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電力工業史 配電卷 本書特色
堅持“以史為據、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全面展示”的編纂原則。“以史為據”就是要以可靠的歷史資料來還原史實;“實事求是”就是要根據史實形成歷史觀點、歸納歷史規律、總結歷史經驗;“客觀公正”就是要尊重客觀歷史條件,不能用今人的標準苛求歷史,而要用歷史辯證的態度看待歷史;“全面展示”就是內容要齊全、成就要講足、失誤不回避,全面反映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脈絡、發展歷程及其時代背景、時代精神和人民力量。在細節處理上,要突出生產力,以生產力為主線,反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發展。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側重于記述,可加評論,但不宜多加評論。
中國電力工業史 配電卷 內容簡介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之際,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組織電力行業各單位,編纂了《中國電力工業史》。《中國電力工業史》共分《綜合卷》《火力發電卷》《水力發電卷》《核能發電卷》《可再生能源發電卷》《電網與輸變電卷》《配電卷》與《用電卷》八卷,以生產力為主線,采用編年體的方式,梳理和闡述了中國電力工業萌芽、成長、壯大的發展歷程,記錄了中國電力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克服各種艱難困苦,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不斷攀登世界電力工業高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力工業發展之路;謳歌中國電力工業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銳意改革、創新發展的歷程,贊美中國電力工業取得的輝煌成就,總結經驗教訓,探討電力工業發展的自身規律,傳承電力文化,弘揚電力精神,提升民族自信。 本卷為《配電卷》。《配電卷》記錄了中國配電工作者堅持“以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在脫貧攻堅、城鎮配電網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大氣污染防治、光伏扶貧等重大行動中取得了重要成就,“戶戶通電”工程讓 14 億中國人民都用上了電,不但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燈火通明,而且從雪域高原到茫茫戈壁,這些*偏遠的地方也都亮起了電燈。在實現百年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配電設備和管理進步日新月異,配電網控制技術進入智能化時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國電力工業史 配電卷 目錄
前言
凡例
緒論 1
一、電力工業的起步和舊中國的配電網 1
二、計劃經濟下配電網的曲折發展 2
三、改革開放中配電網的飛速發展 4
四、深化改革中配電網的跨越式發展 6
五、新時代中國配電網邁向國際領先 7
六、中國配電網發展的成就和經驗 8
**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配電網(1882—1949)
**章 晚清時期的配電網(1882—1911) 15
**節 電力工業的誕生與興辦 16
一、中國電力工業的誕生 16
二、外國資本在華租界地投資興辦電廠 19
三、清政府投資興辦電廠 20
四、民族資本興辦電業 20
五、電學教育在中國的開端 21
第二節 配電網的初期應用 22
一、照明配電網 23
二、工廠配電網 24
三、礦區配電網 25
四、電車等特殊配電網 26
第二章 民國時期的配電網(1912—1949) 28
**節 全面抗戰前各地的配電網 28
一、上海市配電網 29
二、北京(北平)市配電網 30
三、廣州市配電網 31
四、南京市配電網 32
五、農村配電網的出現 33
六、早期小水電站形成的配電網 34
第二節 配電管理機構的形成與法規政策的出臺 35
一、*初的配電管理機構 35
二、電氣事業行政法規的頒布 36
三、電氣事業工程技術標準法規的公布 38
四、《電業法》的形成與頒布 39
第三節 民國時期的電學教育與電力設備制造 39
一、民國時期的三類電學教育形式 39
二、民間學術團體成立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40
三、中國自行制造的配電變壓器 41
四、華通電業機器廠制造多油斷路器 42
五、華生電器制造廠研制成功中國**臺實用直流發電機 43
六、電力設備制造業在艱難中發展 43
第四節 全面抗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配電網 45
一、國統區的配電網 45
二、淪陷區的配電網 47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日根據地的配電網 50
四、解放戰爭時期的配電搶修恢復 53
第二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配電網的發展(1949—1978)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大躍進”前期的配電(1949—1958) 59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配電管理 60
一、城市配電管理體制的初步建立 60
二、農村電力管理的起步 61
第二節 配電運維檢修的恢復 62
一、簡易規程制度的制定 62
二、計劃檢修的提出 64
三、恢復時期配電運檢工作 65
四、電力安全管理機構的建立 67
五、《電力工業技術管理暫行法規》的頒布 67
六、**版《電業安全工作規程》的發布 69
第三節 配電網的恢復與建設 70
一、三年恢復時期的配電建設 70
二、配電電壓等級和頻率的統一 71
三、“一五”計劃時期城市配電設施的維修改造 73
四、“一五”計劃時期城市配電網架建設 74
五、小火電、小水電和大電網不斷向農村延伸 75
第四章 “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配電的曲折發展(1958—1978) 77
**節 艱難前行的配電事業 78
一、“亦工亦農”管電制度的推廣 78
二、縣級農村電網管理體制的建立 79
三、上海農村電網三級管理體制的初步建立 81
四、110 千伏高壓配電網深入市區 81
五、部分城市開展配電設備改造及網架升級 82
六、農村配電網的**次建設高潮 83
七、“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配電援外工程 84
第二節 “大干快上”背景下的配電創新 85
一、“四合一”環形供電的推廣 85
二、農村配電地埋線的研發應用 87
三、“兩線一地”供電方式的應用 88
四、“一根電線鬧革命” 89
五、農村配電的“全民辦電” 91
第三節 “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對配電發展的影響 92
一、“大躍進”時期大破配電規章制度 92
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配電規程的清理整頓 93
三、“大躍進”時期的“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 95
四、設備超銘牌運行的推行 96
五、“土法上馬”引發安全隱患 97
六、“文化大革命”中短期的軍事化管理 98
七、北京發生7 人觸電群亡事故 99
八、唐山大地震的配電搶修及恢復建設 99
九、國務院114 號文件推動配電安全生產水平轉好 100
十、轉折時期企業管理的恢復 102
第四節 配電帶電作業的起步 103
一、鞍山電業局試驗成功帶電作業技術 103
二、帶電作業初創時期的規程 104
三、配電帶電作業的推廣 105
四、帶電作業情報網的成立 106
五、“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 107
第三編 改革開放到新世紀前期配電的進步(1978—2002)
第五章 電力供需矛盾突出背景下的配電發展(1978—1987) 112
**節 改革開放初期的城鄉電網改造 112
一、“三電辦”對配電網建設的作用 113
二、以節約用電為目的的農村電網改造 114
三、“兩線一地”供電方式的分批改造 115
四、以提升供電能力為目的的城市電網改造 116
五、以網架結構調整、中低壓配電線路改造為重點的城市配電網建設 117
六、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原則及標準的提出 118
七、**批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建設 120
第二節 新“八字方針”指導下配電運檢工作的提升 121
一、各地配電運檢工作的恢復 121
二、電力安全生產獎勵制度的建立 123
三、鄉鎮電管站的成立 124
四、有序用電情況下的停電管理 126
五、配電網的節能降損 128
六、電力線路防護工作進一步規范 129
第三節 可靠性管理工作的起步 130
一、電力可靠性管理中心的成立 130
二、供電可靠性統計工作的開展 132
三、《帶電作業技術管理制度》的發布 133
第四節 配電設備與技術的革新 134
一、配電變壓器節能技術的進步 134
二、絕緣操作桿和絕緣繩索的改進 136
三、低壓漏電保護器的推廣和應用 137
第六章 城鄉配電網大規模建設改造(1987—2002) 139
**節 電力法律法規框架的形成 139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的頒布 140
二、電力設施保護工作的法律保障 142
三、《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的發布促進配電管理進步 143
四、《電網調度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的頒布 145
第二節 規范化配電網管理體系的建立 145
一、配電管理模式的適應性調整 145
二、配電網調度機構的建立 147
三、鄉(鎮)供電營業所的成立 148
四、電力工業部農村電氣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成立 149
五、《架空配電線路及設備運行規程(試行)》的頒布 151
六、《電力可靠性管理工作若干規定》的頒發 152
七、電力可靠性數據資源的社會共享 153
八、《供電系統用戶供電可靠性評價規程》的頒發 154
第三節 配電電纜的建設與運維 155
一、不同電纜敷設方式的出現 156
二、履帶式電纜輸送器等機具在配電電纜施工中的應用 157
三、交聯聚乙烯電纜及附件的應用 158
四、故障測尋儀的應用 160
五、交流耐壓試驗技術的應用 161
六、首部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的頒布 162
七、電纜專業管理的加強 162
第四節 配電網裝備水平的提升 164
一、“兩部鑒定”促進配電網裝備水平的提高 164
二、配電開關的更新換代 165
三、新型架空導線的應用 166
四、配電網防雷設施的推陳出新 167
五、絕緣斗臂車促進中間電位帶電作業的普及 168
六、三級漏電保護系統的建立 170
七、故障指示器在配電網中的應用 171
第五節 城市電網的建設與改造 172
一、全國電力系統城市供電專業工作網 172
二、為解決“卡脖子”問題開展的大城市配電建設 173
三、城市配電網首次大規模建設與改造 175
四、城市配電網網架優化 176
五、城市配電網設備水平提升 178
六、城市配電網工程規章制度完善 179
七、城鄉配電網大規模改造促進電力集體企業發展 180
八、首部《城市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的發布 181
九、各具特色的城市配電規劃原則 183
十、《城市中低壓配電網改造技術導則》的發布 184
十一、城市住宅用電設計標準推動配電網快速發展 185
第六節 農村配電網的建設與改造 187
一、第二、三批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建設 187
二、大電網供電區域的農村電氣化縣建設 189
三、“電力扶貧共富工程”的實施 190
四、山東省完成“村村通電” 192
五、“兩改一同價”的提出 193
六、**期農村電網改造 194
七、第二期農村電網改造 195
八、首部《農村電力網規劃設計導則》的頒發 197
九、農村配電網建設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 198
十、《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技術導則》的發布 200
第七節 配電自動化建設的起步 201
一、邢臺電業局配、用電綜合自動化系統規劃設計 201
二、上海浦東金藤工業園的配電自動化工程 202
三、石家莊的配電自動化工程 203
四、饋線自動化功能檢驗方法的探索 203
五、早期配電自動化技術標準的制定 204
六、城市電網改造推動配電自動化建設 205
第四編 新世紀配電發展的重大突破和成就(2002—2019)
第七章 電力改革背景下的配電轉變(2002—2009) 213
**節 配電規范化管理繼續加強 214
一、縣級供電企業“代管”體制的提出與取消 214
二、《20kV 及以下配電網工程建設概預算定額》的頒布 216
三、電力可靠性納入政府監管體系 217
四、供電服務承諾推進配電搶修工作提質增效 218
五、電力共產黨員服務隊的成立與發展 220
六、城市配電網領域國際咨詢活動 222
第二節 配電新技術與新設備的應用 223
一、配電架空絕緣線路防雷技術的進步 223
二、國家電網公司中性點經低電阻接地方式的應用 224
三、南方電網公司消弧線圈并聯低電阻接地方式的應用 225
四、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 226
五、非晶合金鐵心變壓器的應用 227
六、旁路不停電作業裝備的研制 228
七、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國內首次采用20 千伏配電網的地方 229
八、配電技術國際交流 230
第三節 服務民生的農村配電建設 232
一、縣城電網改造工程 233
二、中西部農村電網完善工程 233
三、擴大內需背景下的中西部城市、農村電網建設改造 235
四、新農村電氣化建設 235
第四節 重大事件保電及受災搶修 237
一、電網企業應急管理體系的建立 237
二、1998 年特大洪水搶險保電 239
三、2008 年抗冰搶險保電 240
四、汶川特大地震搶險保電 241
五、北京奧運會保電 243
六、上海世博會保電 244
七、甘肅舟曲泥石流搶險保電 246
八、廣州亞運會保電 247
九、大運會保供電 248
第五節 配電自動化實用化研究與實踐 249
一、《關于城市配網自動化實施的若干意見》的提出 249
二、國家電網公司配電自動化實用化技術研究 250
三、國家電網公司《配電自動化技術導則》的頒布 251
四、四川雙流“縣級電網調度/配電/集控/GIS 一體化系統”的建設 252
五、《電力企業應用集成 配電管理系統接口》的發布 253
六、廣東深圳福田區配電自動化試點建設 254
第八章 配電專業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2009—2015) 255
**節 配電管理體制改革 256
一、國家電網公司配電專業管理機構的成立與運行 256
二、配電管理組織架構的變化 257
三、配電網業務、定員與用人機制變化 259
四、多級電科院支撐配電設備檢測 260
五、國家電網公司經研院參與制訂配電規劃 262
六、南方電網公司科研院開展配電技術支撐 263
七、國家電網公司實現配電網全過程閉環管理 264
八、配電網搶修與應急機制的結合 265
第二節 配電網標準化建設 267
一、國家電網公司配電網工程專屬典型設計的首次發布 267
二、《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標準設計》的發布 268
三、配電網建設改造標準物料的精簡 269
四、國家電網公司2016 年版標準化典型設計的發布與實施 271
五、首個配電網規劃設計技術導則的發布 272
六、國家電網公司《配電網技術導則》的發布 273
七、配電網檢修施工工藝的逐步提升 274
第三節 配電網管理工作的拓展與創新 276
一、分布式電源并網的安全技術防范 276
二、增量配電業務中的配電規劃 278
三、首部配電《電力安全工作規程》的發布 279
四、配電設備狀態檢修制度標準的建立與實施 280
五、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共產黨員服務隊的規范與提升 282
六、生產管理系統(PMS1.0)的應用 284
第四節 服務新農村的配電網建設改造 285
一、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 285
二、“十二五”期間的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 287
三、“戶戶通電”工程 289
四、無電地區通電工程 291
第五節 配電技術及作業方式的進步 292
一、電纜線路不停電作業的起步 292
二、配電不停電作業在高海拔地區的應用 294
三、局部放電檢測技術在配電網運維檢修中的發展 295
四、有載調容調壓變壓器的應用 296
五、高過載能力配電變壓器的應用 297
六、電力可靠性數據的自動采集 299
七、配電網高可靠性供電關鍵技術的突破 300
第六節 智能電網的提出與配電自動化規模化建設 301
一、基于智能電網的配電自動化建設 301
二、國家電網公司城市配電自動化規模化建設 302
三、國家電網公司農村電網配電自動化試點工程 304
四、南方電網公司城市配電自動化規模化建設 305
五、國家電網公司配電自動化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307
六、《縣城配電網自動化技術導則》的制定 308
七、廣東珠海東澳島“風、光、柴、儲”微電網項目 309
八、江西共青城縣域城市智能電網示范工程 310
九、上海崇明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 310
十、城市電網故障自愈控制系統與系列化配電裝備 312
第九章 配電綜合實力全面提升(2015—2019) 314
**節 “放管服”背景下配電管理體制創新 314
一、優化營商環境與創新服務 315
二、國家電網公司配電網工程管理體制的建立與演進 316
三、南方電網公司配電網項目管理體制的建立 317
四、具有現代企業特色的營配專業融合 318
第二節 “信息化、網絡化”提升配電管理質效 320
一、無人機巡檢管理 321
二、設備(資產)運維精益管理系統(PMS 2.0) 322
三、南方電網公司資產管理系統建設 323
四、低壓用戶供電可靠性試點工作的開展 324
五、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配電移動作業應用 325
六、南網廣州供電局配電移動作業應用 326
七、數模混合仿真平臺在配電網中的應用 326
八、下沉式計算促進配電網管理數據共享 327
第三節 農村電網改造適應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 328
一、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暨兩年攻堅戰的提出 328
二、“井井通”工程降低農產品成本 329
三、“村村通”動力電工程拉動經濟發展 330
四、小城鎮(中心村)配電網改造助力新農村建設 331
五、“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配電網脫貧攻堅工程 333
六、“煤改電”配電網配套工程引領低碳生活 335
第四節 智能配電網技術發展與應用實踐 336
一、“十三五”配電自動化規劃目標 336
二、新一代配電自動化主站 338
三、配電自動化一、二次融合技術應用 339
四、配電智能故障指示器技術發展與應用 341
五、北京和廈門主動配電網技術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設 342
六、江蘇蘇州智能電網應用示范區主動配電網綜合示范工程 343
七、安徽省金寨縣區域可再生能源發電集群示范工程 344
八、江蘇省開山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微電網建設項目 345
九、配電自動化系統安全防護策略 346
十、IEC 分布式電力能源系統分技術委員會的成立 347
第五節 世界一流城市配電網規劃與建設 349
一、世界一流標準的城市配電網架結構 349
二、標準化、智能化配電設備在城市配電網中的應用 350
三、信息化推動配電運維方式轉變 351
四、超大型城市核心區“高可靠性”配電網建設 353
五、以提升供電可靠性為主線的配電網管理 354
六、配電網資產的國際對標實踐 355
第六節 不停電作業在配電網全面普及 356
一、配電不停電作業在基層推廣 356
二、不停電作業市場化作業模式 357
三、不停電作業實訓基地的建設 358
四、四川省德陽市建設不停電示范區 358
五、零計劃停電示范區的建設 359
六、低壓不停電作業技術與規范 360
七、配電帶電作業機器人的研制 361
第七節 配電網標準化持續深化 362
一、“四化”施工模式促進配電網工程建設提質增效 362
二、12 千伏手車式開關柜標準化設計定制方案 364
三、“差異化”典型設計適應現代配電網運維 364
四、福建抗洪抗澇差異化典型設計 366
五、配電網工程建設全過程管理體制的建立 367
六、配電網標準化建設改造創建活動 368
大事年表 371
附錄 388
附錄A 中國電力重要數據 388
附錄B 電力行業獲得國家主要獎項的科技成果、建設項目與國家重點
實驗室 392
索引 403
后記 420
參考文獻 423
展開全部
中國電力工業史 配電卷 作者簡介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于1988年由國務院批準成立,是全國電力行業企事業單位的聯合組織、非營利的社會團體法人,至今已歷經七屆理事會。截至目前,共有1148個會員單位,設立17個專業分會,1個專業委員會,代管13個全國性專業協會,基本形成了功能齊全、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規范有序、覆蓋全行業的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