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代廉潔史話(全二冊)(古代廉潔制度-典故)(古代清官廉吏-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31158
- 條形碼:9787220131158 ; 978-7-220-1311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廉潔史話(全二冊)(古代廉潔制度-典故)(古代清官廉吏-故事) 本書特色
《古代清官廉吏故事》《古代廉潔制度典故》通過歷代清政廉潔故事和案例分析,注重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向歷史汲取廉潔修為、廉政為民、反腐治貪、依法治國的政治智慧、治理智慧、人生智慧和健康有序的社會發展智慧。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激濁揚清,揚帆遠行,一路高歌。
中國古代廉潔史話(全二冊)(古代廉潔制度-典故)(古代清官廉吏-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古代清官廉吏故事》和《古代廉潔制度典故》兩冊。從刊物的“歷史”“案例”“專欄”“文化”等版塊中精選出中國古代清官廉吏故事和有代表性的廉潔制度案例文章,集輯成冊。 《古代清官廉吏故事》擷選了《廉政瞭望》30余年來發表的關于古代清官廉吏故事的文章,展現出中國古代著名清官廉吏“為士居官,清節凜凜”的信念與風骨。世代廉政先賢沉淀下激濁揚清、正字當頭的廉政品質,值得我們銘記、學習、發揚。 《古代廉潔制度典故》擷選了《廉政瞭望》30余年來發表的關于古代廉潔制度和古代貪腐的案例,介紹了古代治理貪腐的經驗和教訓,總結了古代治貪、反貪制度的成就與局限,以昭昭史鑒倡反腐。
中國古代廉潔史話(全二冊)(古代廉潔制度-典故)(古代清官廉吏-故事) 目錄
歷史上的姜子牙與商周鼎革
廉潔不茍志行高潔
都江堰治水史也是一部廉吏史
位列九卿的鄭當時,身后卻無錢下葬
門若市心如水
“強項令”挫洋脾氣古代官吏的拒賄詩
清官趣聞
“四知先生”楊震
監督單靠一個“杠”字是不行的
趣話拒賄
張九齡,好似唐朝分水嶺
杜暹:尚儉宰相 廉能安邦
顏真卿:“顏骨”亦錚錚
“兒孫自有兒孫福”
“纖夫縣令”何易于
曹鄴怒題“官倉鼠”
兩朝為相,死后不立碑
王安石的清廉與張居正的腐敗
北宋有個錢龍圖
“白面青天”陳希亮
孤臣寇準:北宋官場中的獨行者
司馬門下一老仆
蘇轍罵皇帝不為拆臺為補臺
清官詩話
陳省華:北宋*成功的家長
蜀帥余玠:被誣陷致死的南宋英雄
李勉:讓貪官抬著棺材來見
《上宏齋帖卷》:文天祥的“正氣歌”
夏元吉:歷史上數一數二的理財專家
堅決不做官的吳與弼
“明朝**清官”被人揭箱底
汪應軫背纖送貪官
孤獨海瑞:一個人的戰爭
將眼淚包去做人事
“天下**廉吏”于成龍
張鵬翮的政德風范
劉蔭樞計除門稅
文人知縣段玉裁
清廉知縣“審”石頭
“鐵面御史”李漱芳
王杰冷眼視和珅
“不通人情”的蜀中廉吏紀大奎
“掛印青天”喻秉淵
李榕:一生“三清” 低調傳家
“賠錢做官”的劉光第
《古代廉潔制度典故》
古代廉政治理案例集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二三例
古代公款吃喝為何難治理?
古代統治者怎么盯住群臣?
古代政治家退亦有道
焚書坑儒中的權力、權威及權術
古代的監察機關
漫話歷代懲貪律令
讓循吏與能吏“各得其用”
為何西漢官員廉潔而吏員腐敗?
王莽的俸祿改革為什么失敗?
古代的民意評官
北魏皇帝的反腐策,哪個*成功?
古代怎么治理懶官與庸吏?
唐朝監察制度管窺
古代官員受賄量刑的考量
宋代高薪養廉的是非
官員道德是社會道德標尺
宋代要修衙門,為何這么難?
明太祖反腐倡廉
朱元璋和他的“官員腐敗定律”
守住你的那口“井”
古代如何防止豆腐渣工程?
明朝“糧長”是怎么成為瘟神崗位的?
朱元璋嚴刑治吏
牧羊人也會偷羊:古代避籍制度為何總失靈?
康熙用人的啟示
乾隆情緒性治貪導致腐敗愈盛
乾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從陸名揚之死看清朝的審判制度
聽懂權力的聲音
賄賂的進化與嬗變
古代貪腐案例集
身陷囹圄時,他們怎么說
只打“老鼠”不打巨貪的晉武帝
盤剝無度的巨貪被名優剝衣戲弄
帝王家的親親策略
北魏初期之怪現象:無俸之官,腐敗之官
張赦提縱妻受賄
“苦行僧”的奢靡
用受賄來“自保”的蘭陵王
唐朝賣官明碼標價,高官權貴膽子為啥這么肥
唐中宗亂作為,暗許“斜封官”
唐代官場“兩面人”結局如何
北宋奢亡留警訓
官迷心竅被罷官
丁謂:從能吏到“五鬼”
清官也得家風正
蘇舜欽冤不冤
劉瑾貪權獲磔刑
一個“官二代”犯案后引發的官場地震
朱元璋反腐*狠的案子:砍頭幾萬人
明朝的監察干部為何集體墮落
貪官為清官跑官
狀紙中的名片和銀票
清兵的“第二職業”
令康熙震怒又無奈的科考貪腐案
糧倉為何淪為“場面活”
小小雅致賞瓶盛滿貪廉往事
杜絕連續落馬,古代為何常失效
大貪官和坤之死
依權賣書的光景
腐敗導致太平天國早衰早亡
慶親王還有哪些劣跡
晚清震動高層的錢權色交易案
慶親王奕劻:改革者為何貪腐
中國古代廉潔史話(全二冊)(古代廉潔制度-典故)(古代清官廉吏-故事) 節選
歷史上的姜子牙與商周鼎革 林屋公子 人們多從小說或電影電視中認識姜子牙,那么,歷史上的姜子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姜子牙不姓姜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真實存在的人物,不過“姜子牙”這個名字是后人對其的稱呼,在周朝人們一般稱呼他為呂尚或者呂望。在戰國秦漢文獻中,流傳著不少呂尚早年的故事。 據說呂尚是齊國人,娶妻后卻被妻子趕出門。后來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做過屠戶,后因生意不好而干不下去。他還做過貴族子良的家仆,因主人嫌棄他而被炒了魷魚。*后,他跑到棘津渡口(今河南省延津縣)賣食品,也無人理睬。于是他只好來到周國,在渭水北岸釣魚時被周文王相中,成就一段君臣相遇的佳話。 不過當時也流傳另外一些說法。有說呂尚是在菜市場賣牛肉時被周文王物色到的;也有說呂尚是名望很高的長者,游說商紂王卻不被任用,聽說文王賢明而主動投奔;甚至還有說呂尚在商朝的經歷是為周國做間諜。其實,這些故事都不是史實,據考證,真實的呂尚很可能是呂國的一位貴族。 呂國是當時周國的得力盟友,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就是呂國公主,周人祭祀的始祖后稷之母姜嫄,也出自呂國的同宗有邰氏。呂尚一直以呂氏相稱,應該本身就是呂國人,與周文王從小就認識。呂尚作為呂國的佼佼者,被周文王相中自然也不意外了。當時呂國貴族也兼任周國大臣,呂尚被周文王任命為“三公”之一的太師,成為周國的*高軍政長官。呂尚的女兒邑姜也嫁給周文王的太子發,也就是后來的周武王。 商周兩國關系勢同水火。周文王父親王季被商紂王的祖父文丁所殺,商紂王即位后,受崇國國君崇侯虎挑唆,又囚禁了周文王。盡管呂尚積極謀劃,通過行賄商紂王心腹大臣費仲,讓周文王順利回國,但商周一戰已經在所難免了。不過周國此時還是商朝屬國,實力較為弱小。于是周文王與呂尚等大臣商議擊潰商朝之計。 商周鼎革的“關鍵先生” 呂尚主要為周文王提供了兩方面的謀劃。首先是修明政治。據《說苑》載,周文王詢問呂尚如何治理國家,呂尚認為,行王道的國家百姓富足,而無道的國家國庫富足,現在君王的財富多得溢出來,百姓的錢財卻漏得干凈啊!周文王認為有道理,當天就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后來周武王即位時,也詢問岳父呂尚如何治理國家,呂尚說關鍵在于愛護百姓,政事要對他們有利不要有害,要讓他們快樂不要讓他們勞苦。此外,國君自己也要厲行節約,不因個人喜好妨礙、變更法律,要做到賞罰分明。 在修明政治的同時,呂尚極力主張征伐堅持歸附商朝的諸侯。在消滅了密須、豐、鎬、犬戎、崇等國,尤其是殺了陷害周文王的仇敵崇侯虎后,周國的勢力范圍越來越大,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 周武王即位后不久,遷都豐邑東邊的鎬邑,迎來了滅商的*佳時機。于是周武王決定攻打商朝都城朝歌。但在發兵前占卜結果卻不吉利,外面忽然風雨大作。大臣們都很害怕,只有呂尚堅持勸說周武王,還把占卜用的蓄草推開,把龜殼踩倒,大喝一聲:“枯骨死草,何知吉兇!”這才堅定周武王出兵的信心。 在行軍途中同樣遇到了險阻。在邢丘(今河南省溫縣)的時候車軛忽然斷為三截,大雨連續三天不停。周武王內心感到恐懼,又問呂尚這是否意味著不能討伐商朝。呂尚說不是這樣,車軛斷為三截是說我們部隊要分而為三,大雨連續三天不停是要洗干凈我們的兵器啊!正是在呂尚的不懈鼓勵下,周武王才堅定了斗志。商紂王倉促組織一支部隊應戰,公元前1046年,兩軍在朝歌以南的牧野(今河南省新鄉市)相遇。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驃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后來周人在《詩經》中描述這場戰爭。當時,呂尚以太師之尊,不懼艱險,像一頭蒼鷹翱翔戰場,迎面射倒對方武將。見此場景,諸侯聯軍士氣大振,不到一天時間就殲滅商軍主力。當晚,諸侯聯軍攻入朝歌,商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P1-3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