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捉弄人的大腦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21447648
- 條形碼:9787121447648 ; 978-7-121-4476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捉弄人的大腦 本書特色
將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歸為三種類型,提出壓力反應(yīng)機制、確定性幻覺、認知失調(diào)、內(nèi)部與外部控制點、知識錯覺、語境的重要性六個難以察覺的思維漏洞,解析大腦的機制和運作方式,本書將幫我們: ◆重新認識自己的大腦; ◆識別虛假信息; ◆避免做偏執(zhí)的決定; ◆深度學習與深度思考; ◆確定什么時候應(yīng)當懷疑,什么時候可以相信; ◆ 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從而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 揭秘大腦這個神秘又精妙的器官的機制和運作方式,發(fā)現(xiàn)它何時、為何以及如何欺騙我們。
捉弄人的大腦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研究大腦這個既神秘又非凡的器官的機制和運作方式,以發(fā)現(xiàn)它何時、為何以及如何欺騙我們。具體內(nèi)容包括:大腦在面對世界的模糊性時、魔術(shù)教給了我們什么、填補空白、當盲人認為他們看到了、大腦、詞曲作者和傳話人、重建記憶等。
捉弄人的大腦 目錄
**部分 人們?nèi)绾慰创澜?
1我們真的是用眼睛看世界嗎
大腦在面對世界的模糊性時
魔術(shù)教給了我們什么
填補空白
2大腦是如何給我們講故事的
當盲人認為他們看到了
大腦、詞曲作者和傳話人
重建記憶
我們并不總是記得我們所做的選擇,但我們?yōu)槠滢q護
3 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處于推測狀態(tài)
推測,或者說在跨年夜叫出租車的藝術(shù)
握手
當直覺思維誤導(dǎo)我們時
直覺與反思:我們是否只有兩種思考方式
直覺的優(yōu)點
第二部分 我的大腦、他人的大腦和世界
4 壓力,我們*好的敵人
壓力和焦慮,甚至戰(zhàn)斗
5 我們確定性的幻覺
像偵探或律師一樣思考
“自我中心的泡沫”和虛假信息
一種偏見可以掩蓋另一種偏見
6 認知失調(diào)
通過認知失調(diào)來操縱他人
將失調(diào)機制用于積極目的
當我們被過度的嚴密性蒙蔽了雙眼
7 我所掌握的和我所逃避的
控制點和責任感
習得性無助
控制的錯覺
8 知識錯覺
知識幻覺的社會和政治后果
當錯誤的想法看起來像真的時
簡單化陷阱和“偽深度廢話
9 語境的重要性
默認選擇
輕推:當正確的決定在你耳邊低語時
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社會從眾
集體效應(yīng)和(不)作為
團結(jié)的紐帶
10 提高思維靈活性的工具箱
超越我們的自動思維
衡量我們的知識范圍
使用這些工具來應(yīng)對虛假信息
當 Google 和 Facebook 對抗虛假信息時
結(jié)論 找到現(xiàn)實的共同基礎(chǔ)
致謝
術(shù)語表
參考文獻
捉弄人的大腦 節(jié)選
我們的感知是片面的,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們的記憶是不可靠的。然而,我們都有一個嚴密的“世界觀”。這要歸功于我們的大腦,它通過設(shè)置各種機制技巧,使我們能夠理解并分享這復(fù)雜多元的世界。 大腦是知識的家園,它以推測的方式進行工作。由此可見,我們對事物和世界的認識始終是相對的。 大腦為每件事創(chuàng)建心理模型:友誼、愛情、工作理念、政治觀點......通常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大腦會給我們講故事,以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此外,大腦可以重建童年記憶。它指引我們?yōu)闈撛诘奈kU做好準備,這樣一旦危險真的發(fā)生,我們就可以保全自己。大腦會讓我們認為面前的一攤蠟是一根融化的蠟燭......視覺錯覺或魔術(shù)技巧可以輕易地 欺騙我們,使我們掉入虛假信息或認知錯覺的陷阱。在通往大腦中樞的旅程中,我們將研究這個既神秘又非凡的器官的機制和運作方式,以發(fā)現(xiàn)它何時、為何以及如何欺騙我們。 像偵探或律師一樣思考 假設(shè)你知道轉(zhuǎn)基因生物的危害性,并認為它們對你的健康有害。那么如果讓你在轉(zhuǎn)基因玉米和非轉(zhuǎn)基因玉米之間做出選擇,并且兩者的價格相同,你會自然而然地選擇非轉(zhuǎn)基因的玉米。現(xiàn)在想象一下,你看到一篇文章解釋說,現(xiàn)在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轉(zhuǎn)基因生物對健康有害。你很有可能斜眼掠過或避而不讀,提前拒絕文章所支持的觀點,因為它們與你的觀點截然 相反。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確鑿的研究證明轉(zhuǎn)基因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害。自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以來,人們一直在基因?qū)用嫔吓Φ仉s交水果和蔬菜,從而改良它們的性狀。在喬瓦尼·斯坦奇(Giovanni Stanchi)的一幅名畫中,我們看到一個西瓜,里面長滿了瓜子,果肉呈白色,分為六個部分。這個17世紀的西瓜與我們今天吃的西瓜有很大的不同,西瓜的進化是人類長期干預(yù)的結(jié)果。如今的問題是,孟山都(Monsanto)等跨國公司在過度工業(yè)化時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如果你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你就會在轉(zhuǎn)基因辯論中打開思維,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問題,隨后也許你會修正自己的判斷。換句話說,你的頭腦會變得更靈活。但你選擇無視這篇文章,讓自己被*初的觀點所蒙蔽。舉這個例子并不是要支持或反對轉(zhuǎn)基因生物,而是讓我們更加關(guān)注自身有動機的推理。偏見引導(dǎo)我們首先相信那些和我們不謀而合的觀點,我們要找出這個隱藏的問題,以便更好地解決它們。事實上,這個例子強調(diào)了一種現(xiàn)象:當我們處理某些對我們很重要的問題時,我們自發(fā)地扮演了一個律師的角色,認定我們的委托人是無辜的,從而采用一種基于先驗想法的動機推理,朝著有利于委托人的方向辯護。也許我們應(yīng)該學會采取預(yù)審法官或偵探的態(tài)度,一步一步地尋找線索,然后得出一個有理可依的解決方案,換 句話說,就是采取演繹推理。這不是讓我們?nèi)P推翻之前的觀點,而是讓我們時而與它們保持距離,進而有時間考慮那些支持或反對它們的論點。 2004年美國大選,喬治·沃克·布什(George W. Bush))對陣約翰·克里(John Kerry),亞特蘭大大學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教授德魯·韋斯滕(Drew Westen)想要證明:采用有動機的推理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相信那些符合我們信仰的事情,抵制與我們的信仰相矛盾的事情,特別是在政治背景下。 韋斯滕召集了30名積極參與競選活動的人:民主黨15人,共和黨15人。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韋斯滕先給這30人讀了一份布什關(guān)于一個重要競選問題的聲明,如中東戰(zhàn)爭,然后又引用了他的另一篇自相矛盾的演講。針對克里,他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先讀一份他的生態(tài)宣言,然后又引用了一份與之自相矛盾的聲明。*后,他引用了一個政治上“中立”的人(演員或運動員)的發(fā)言,也是自相矛盾。韋斯滕要求參與者描述這些自相矛盾的嚴重性。結(jié)果顯示,民主黨人認為布什的自相矛盾比克里嚴重得多,反之亦然。對于政治上“中立”的人的自相矛盾,參與者都認為這種矛盾是中等程度的。與此同時,韋斯滕以功能成像(通過磁共振可視化大腦活動)的方式記錄了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結(jié)果顯示,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在觀察政黨人物和中立人物時使用了不同的大腦區(qū)域。這表明,受試者根據(jù)不同政治立場采用不同形式的推理,與動機推理和中性推理的神經(jīng)回路存在質(zhì)的不同。 通常,我們的推理是由我們的文化、經(jīng)驗和信仰所推動的,即使在看似普遍且無可爭議的問題上也是如此。例如,在討論亂倫等道德問題時,就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們會立即自發(fā)地譴責亂倫行為,卻無法解釋使我們感到厭惡的原因。為了證明這一點,紐約道德與倫理問題專家,研究員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做了以下實驗。他召集了幾位社會心理學家的同事,告訴他們以下信息:朱莉和馬克是兄妹,暑假期間兩人一起旅行。一天晚上,當他們單獨待在海灘附近的一間小屋里時,他們覺得做愛可能很有趣。朱莉服用了避孕藥,馬克使用了避孕套,以確保朱莉不會懷孕。盡管他們很愉快,但彼此約定僅此一次,他們更愿意把這個夜晚當作一個親密接觸的秘密。海特接著問同事們,他們對這件事以及朱莉和馬克都沒有悔意有什么看法。隨后海特在同事們身上觀察到一 種“道德驚訝”的狀態(tài),所有人都覺得這種事情令人厭惡并且應(yīng)該受到譴責,但他們無法證明自己的道德選擇是合理的。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有動機的道德。 “自我中心的泡沫”和虛假信息 如果我們不偶爾試著對矛盾敞開心扉,這種看待世界有動機的推理方式可能是危險的。重要的是,要警惕我們對模糊性的忽視,特別是對我們在主觀上重視的主題。 在社交網(wǎng)絡(luò)和新聞頻道信息持續(xù)更新的時代,我們可以獲得關(guān)于所有話題的海量信息。因此,很容易找到一些東西來支持我們的推理并強化信念。甚至更進一步: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我們“關(guān)注”與我們想法相同的人,優(yōu)先查看他們的帖子和信息,這將強化我們的信念。 “自我中心的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尤其是在政治、宗教、素食主義、轉(zhuǎn)基因生物、“黃背心”運動等非常具有意識形態(tài)特征的話題上。這導(dǎo)致我們的社會進一步兩極分化,并降低了我們的思維靈活性,即我們改變想法的能力,以及我們以*不具偏見的方式整合我們所接觸到的新信息的能力。如果我支持“黃背心”運動,我只會看到警察的暴力,而忽略了“黃背心”團隊中的成員也有暴力行為。相反,如果我反對“黃背心”運動,我會關(guān)注暴徒和抗議者的暴力行為,并譴責這場運動,而忽視了大多數(shù)“黃背心”的成員都是和平的,警察有時是暴力的。 當一條信息證實了我們的想法時,我們幾乎不會詢問它是否真實,就馬上分享這條信息。例如,如果我不相信全球變暖,認為氣候和天氣是一碼事,我會熱衷于轉(zhuǎn)發(fā)唐納德·特朗普總統(tǒng)于2019年2月10日發(fā)表的推文,當時特朗普批判他的反對者艾米·克洛布查爾(Amy Klobuchar)說:“她在暴風雪中自豪地講自己對抗全球變暖所做的工作,時機不對吧!”我們暫且不談?wù)撎摷傩畔⒌膫鞑ィ驗槲覀冊谶@本書的*后部分將有更詳細的論述。我們可以舉一個政治領(lǐng)域內(nèi)有趣的例子,這表明我們通過傳播信息來肯定我們預(yù)先建立的想法,而不去驗證信息的來源和有效性。2014年,克里斯汀·布廷(Christine Boutin)轉(zhuǎn)發(fā)了戈拉菲雜志(Le Gorafi)一篇關(guān)于諷刺家庭法的文章《家庭法——政府拒談“倒退”,而是推進“具有延遲潛力的臨時策略”》(Loi sur la famille–Le gouvernement refuse de parler de“recul”mais de“straégie provisoire d’avancement à potentialitédifférée”),引來不少嘲諷。雖然虛假信息的由來有時是為了操縱和引導(dǎo)公眾輿論,但傳播虛假信息的往往是那些真誠的信奉者,他們認為自己在為公眾提供信息方面助益頗多。這種只選擇能證實我們的想法、觀點和信念的信息的傾向是*常見的認知偏見之一 ——確認偏見。我們不僅能看到它在政治或宗教方面發(fā)揮作用,也能在比較輕松的話題上看到它的蹤影,比如星座。我們專注于證實我們所相信的信息,尤其是我們想要相信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和我們不相關(guān)或使我們不悅的信息。 意識到這些偏見以及大腦為我們設(shè)置的陷阱是很有用的。然而,我們不應(yīng)忘記,這些偏見也有積極的方面,能夠改善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有時由于選擇偏見,我們選擇只記住與親人共度的愉快時光,而忘記爭吵或困難的時刻。同樣,當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們,我們回復(fù)“我正在想你呢”,此時一種確認偏見被觸發(fā),讓我們忘記在沒有來電時,也有過想念這位朋友的時刻。如果沒有這些偏見,我們將更難以建立社會聯(lián)系。
捉弄人的大腦 作者簡介
[法]阿爾貝爾·穆海貝爾(Albert Moukheiber) 巴黎第八大學神經(jīng)科學博士,神經(jīng)學家,臨床心理學家。Chiasma(一家神經(jīng)科學家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該組織專注于探索人類是如何形成觀點和做出決定的。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經(jīng)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