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東亞文明八千年(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60323
- 條形碼:9787208160323 ; 978-7-208-1603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亞文明八千年(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本書根據考古發現和對歷史的重新整理,審視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吸收了學術界新的研究進展,對不同時期世界主流文明與東亞文明的關系進行梳理,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見解,重點闡述了在通往經濟全球化的歷程中東亞文明所起的重大作用。一編在手,東亞文明的發展歷程與精粹一覽無遺。
東亞文明八千年(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用曉暢的文字,以世界文明大潮為經絡,闡述以黃河和長江為主體的東亞文明中心從誕生、成長、傳承、發揚到轉型的全過程,對進入文明社會以后的東亞文明與世界其他主要文明潮流發生的聯系,以及彼此經過交流、碰撞、更新達到融和的歷史作綜合評述。整部作品視野廣闊,將中國文明置于東亞乃至世界的大舞臺上,要言不煩地敘述中華文明以及東亞文明對于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將東亞文明數千年來的輝煌成果囊括其中,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和學問上的博古通今。
東亞文明八千年(精裝) 目錄
卷首語 文明的潮流1
上編 成長
**章 東亞文明的曙光3
一、東亞的地理環境3
二、東亞文明的誕生8
三、東亞農藝的區域特色15
(一)世界農藝作物八大中心15
(二)長江流域稻作農業的原生中心20
(三)稻作文化的海外傳播25
四、東亞文明展示的文化社會形態之一:長江文明33
(一)長江流域的濕地農業33
(二)長江流域早期的飲食文化36
(三)長江流域早期的絲、漆、玉琢和干欄文化39
五、東亞文明展示的文化社會形態之二:黃河文明44
(一)黃河流域的旱地農業44
(二)黃河流域早期的飲食文化48
(三)黃河流域的冶銅工藝51
六、走進文明社會54
(一)冶金與城市的出現54
(二)玉文化和中原文明的崛起56
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東亞文明的古典時代65
一、夏代開創的文明中心65
二、神權與王權合一的商文明71
三、西周宗法制度下的中原文明81
四、東亞文明中心的禮俗96
第三章 東亞文明中心的三合一范式104
一、走進鐵器時代的成周東亞文明中心104
二、東亞文明中心之一的夏文化區109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禮俗110
(二)土地私有化進程中社會關系的變化115
(三)私學興起催發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118
(四)實施郡縣地方行政,強化中央集權體制124
三、東亞文明中心之二的楚文化區126
(一)楚文化源流126
(二)楚、越爭戰下的文化融合129
四、東亞文明中心之三的越文化區132
(一)百越民族的形成132
(二)吳越文化的地域特色134
五、太平洋上古老的文化傳遞線139
(一)東海、北太平洋區139
(二)南海、波利尼西亞區149
六、南海、印度洋文化傳遞線151
第四章 東亞與西亞、地中海三大文明中心*早的聯系157
一、商周文化與草原民族157
(一)商周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157
(二)公元前6世紀通向歐洲的絲綢之路159
二、古代西方文明大國如何稱呼中國163
(一)中華文明的前哨:蔥嶺東側的西周國163
(二)伊朗化的中國譯名164
東亞文明八千年(精裝) 作者簡介
沈福偉(1935—2021),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復旦大學,蘇州大學社會學院退休教授,曾任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理事、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江蘇省世界史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亞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現代化與世界經濟。著有《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與非洲》、《中外文化因緣》、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 Thoughout History、《中國與西亞、非洲文化交流志》(百卷本《中華文化通志》之一)等,發表論文四十余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