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教子有系列:我家孩子不一樣.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治療與成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18367
- 條形碼:9787572018367 ; 978-7-5720-183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子有系列:我家孩子不一樣.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治療與成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特殊教育需要家庭及工作者和研究者、心理咨詢師、大眾讀者本書由香港引進,繁體版曾獲2017年香港出版雙年獎(社科類)。作者羅健文博士為資深家庭咨詢師,其治療手法是深入家庭,了解來訪者家庭狀況和家居狀況,讓整個家庭一起改變。本書的核心內容是通過5個家庭故事和4個家長專訪,展示特殊教育需要家庭和孩子的困境及其治療與成長過程。案例涉及的病癥或問題包括自閉癥、抑郁癥、閱讀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阿斯伯格綜合征、青少年成長危機 等。本書雖然主要涉及特殊教育需要家庭,但他們離我們并不遙遠,可能在我們身邊,尤其是抑郁癥、青少年成長危機等案例,對一般家庭和讀者都很有警示作用。特殊教育需要孩子和家庭都太不容易了,希望更多人通過本書,了解他們的困境和悲苦,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善意和幫助。祝愿所有身處困境的家庭都能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和關愛,不再孤單獨行!
教子有系列:我家孩子不一樣.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治療與成長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從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心理發展、成長的心理需要與發展階段、治療家庭的概念框架、聆聽家庭的故事(案例)、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長專訪等方面,通過真實的家庭案例,給予父母幫助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方法。本書涉及的是比較普遍范疇,障礙或問題包括:阿斯伯格綜合征、 自閉癥、讀寫障礙、抑郁癥、青少年成長危機;涉及的青少年困境包括欺凌、流浪街頭、交友不慎、自殘等。家庭背景包括貧窮、假單親、父母分隔兩地、隔代照顧等。本書理論與實踐兼顧,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讀性強,對類似家庭有借鑒作用,適合家長、特殊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詢師閱讀。
教子有系列:我家孩子不一樣.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治療與成長 目錄
目錄
**章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心理發展 1
1.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發育障礙評估 3
2. 個案的個別性評估 7
第二章 成長的心理需要與發展階段 11
1. 心理發展概念 13
2. 心理性欲發展 18
3. 認知發展 24
4. 心理社會性發展 29
第三章 家庭治療的概念框架 35
1.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與環境交互作用模式 37
2.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自我概念與社會理解力 41
3. 家庭調整和適應反應模式 50
第四章 聆聽家庭的故事 55
1. 陳家的故事: 我的孩子不再有學習障礙 57
2. 黃家的故事: 我的孩子不自閉 71
3. 李家的故事: 我的女兒難專心 88
4. 張家的故事: 我的獨子抑郁了 102
5. 李家的故事: 我成長的快樂歲月 120
第五章 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長專訪 143
1. 無心兄弟和虎爸苦媽 145
2. 機械娃娃和故事媽媽 159
3. 不聰明也能加入人生進步組 172
4. 我的女兒是夜青 185
采訪感想 201
總結:再思家庭經驗 203
參考文獻 207
致謝
教子有系列:我家孩子不一樣.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治療與成長 節選
我的女兒是夜青 看她一身的吻痕和血痕,我直想昏過去! 墻上的掛鐘,時針指向凌晨三點。 詠嫻已經等得太累,明天還要早起上班,她只好躺到床上去。眼睛雖合上,大腦卻不能停下,想的都是小女兒的事情。三更半夜了,小女兒跟哪些人在胡混?街上有什么好玩的?她回來時,會不會又是滿身血痕?她究竟知不知道,全家人都在擔心她? 小女兒結識了一幫死黨,*愛在街頭消磨長夜。碼頭、公園、沙灘、便利店,都是她徹夜流連的地方。有時候踩滑板,有時候猜枚(一種游戲,多為酒令),有時候無所事事,總之她不想回家。小女兒知道有些事情在變化,有些問題未解決,但她不愿去想,也不愿別人過問,*好這世界沒人管她。 詠嫻和她的夜青(游蕩在夜色中的青少年)女兒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無眠之夜。這場家庭風暴,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醞釀,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平息。 由名校女生到街頭夜青 詠嫻說,白天,小女兒是名校女生;深夜,她是街頭夜青。 這位叛逆少女,曾是母親口中的貼心小女孩,每當詠嫻累了回家,才三四歲的她已懂得鑒貌辨色,會想盡法子來逗母親歡喜:“媽媽,來喝杯水吧!”“媽媽,你看我畫了什么送給你?”回憶中,母女之間有許多甜絲絲的片段。詠嫻一直以為,小女兒從幼兒園已與姐姐一起入讀名校,在安定中成長,她的人生軌跡,應該是筆直平坦的…… 直到小女兒十五歲,在升中學三年級的暑假參與了一個課外活動,結識一幫新朋友,行為便出現突變。起初,她為了通宵去玩,會大鬧情緒、狂哭、用粗口罵人、瘋狂打游戲不上學。后來,她干脆走出家門,不接電話,不說行蹤,成了街頭夜青。帶回家的,是顯眼的吻痕,或是自殘的血痕,令詠嫻惶恐不安。看見女兒的偏差行為,詠嫻既生氣,也心痛。母女間的撕裂愈來愈大,甚至要由警察來調停。 也許是成長期的沖擊,加上學業的挫敗,再加上家庭的問題,還有新朋友的引誘……小女兒的世界完全顛覆了。訪談中,詠嫻說了不止數十次:“我很擔心!”她的憂慮、她的郁結,跟她傷痕累累的家庭經歷有關。一直活在死亡陰影下的她,說出過來人的心聲,盼望女兒能打開心窗。 事實上,兒童及青少年的偏差行為,也是特殊教育需要之一。尤其當青少年進入發育階段,往往面對許多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假如他們不能適應這些急速的變化,便可能出現各種情緒與行為問題,例如逃學、離家出走、偷竊、暴力、未婚懷孕、濫用藥物、自殘、自殺等。假如身邊人能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幫助,也許能避免讓這些過渡期的變化演變成摧毀人生的問題。 我感到兵敗如山倒 詠嫻憶述,小女兒在幼年時已很聰慧,腦筋轉得快,學習速度也快。“比起同齡的孩子,小女兒是很卓越的。她一歲便會說話,姐姐比她大三歲,吵架也會輸給她。我教導姐姐時,她會一邊玩耍一邊聽,之后私底下跟我說:‘你講那么久,為何姐姐還不明白?我都懂了!’那時候她還不到三歲。她跟姐姐明顯不同,她的心思可以分散到四面八方,不停地接收信息,好比‘張開的天線’。”詠嫻認為,這種“張開的天線”的個性會影響她的專注力,讓她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擾。 小女兒也善于人際交往,懂得察言觀色。“有一次,我帶她去拜訪一位朋友,當時朋友正給她的大兒子訓話,說他有什么不對,豈料女兒竟出言安撫:‘大哥哥知錯了!你這樣罵他,他會不開心呢!不如你這樣告訴他吧……’朋友說女兒真厲害。在學校,小女兒很受歡迎,因為她愛交朋友。姐姐曾說:‘妹妹真厲害,她來教室找我,不一會兒就跟我的同學混熟了,連人家的名字也一一記得。’她很容易跟人家聊上,大小不拘。” 小女兒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只有小作怪,沒有大出軌。直至升中學三年級那年的暑假,就讀女校的她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詠嫻說:“當初,我希望她參加一些團體訓練,學習紀律,增加體驗。很不幸,她參加訓練之后,噩夢就開始了!她結識了那個團體的前成員,還有他在外面的朋友,這些人不斷拉她出去玩。本來我想她學吃苦、學紀律,怎知她去學壞! “兩三個月之后,她簡直完全大變!自此,她不再交代行蹤,開始夜歸,經常想著出去玩,我不準許,她就鬧情緒。以前,女兒總是順著我的。鬧情緒時,她會嚎哭兩三天,不肯做作業,只顧不停地打游戲,用粗口罵我。她有情緒起伏,我也有。我很強硬地對待她,以致家里的氣氛很火爆,她也離我愈來愈遠。我只感到兵敗如山倒! “那次她發了很大脾氣,哭著說:‘媽媽,你不準我出去玩,這樣下去我會沒有朋友!我不會再聽你的話了!’她很憤怒,可是我也氣得出不了聲。如果我出聲,可能會把她罵個半死,但我真的沒見過她發這么大的脾氣,當時連我的心也怯了。我想不通: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為何她只聽外人的話,卻不聽媽媽的話?明明她一直都很安分的。”
教子有系列:我家孩子不一樣.特殊教育需要子女的治療與成長 作者簡介
羅健文,博士,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可督導、輔導副院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博士。資深家庭咨詢師,治療手法是深入案主家庭,了解案主家庭狀況和家居狀況,讓整個家庭一起改變。著有《說家的故事》《發現家庭復原力》《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個案——專家會診及治療》 。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