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東羅馬:帝國的最后千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422743
- 條形碼:9787122422743 ; 978-7-122-42274-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羅馬:帝國的最后千年 本書特色
★ 長期忽視,不可或缺 羅馬、東羅馬、拜占庭……本書將還原一個被我們長期忽視的老大帝國:東羅馬。它是構成歐洲歷史的一個不可或缺并且極為迷人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歷史的重要一環,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并加以嚴肅研讀。 ★ 千年興衰,一書讀完 漫漫千年,地跨歐亞非的東羅馬帝國飽經滄桑,歷盡興衰。讀懂了東羅馬,你就讀懂了整個羅馬乃至歐洲。 ★ 史料充實,視角多面 作者于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常年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在介紹東羅馬帝國歷史方面卓有建樹,擁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他打破傳統的研究模式,輔以新近考古發現與學術成果盡心寫就本書,為讀者彌補完整羅馬歷史及多層面了解東羅馬帝國千年發展史提供了一部理想著作。 ★ 解讀通俗,深入淺出 從羅馬帝國分裂到君士坦丁堡建立,從查士丁尼時代領土擴張到奧斯曼帝國強勢入侵……本書以歷史為脈絡,就其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建筑、藝術等方面進行了專題講述,讓我們再度體驗到東羅馬的歷史榮光以及它對當世與后世的巨大影響。 ★ 以史為探,明往知來 東羅馬的歷史既是一部帝國變遷史,也是一部帝國興衰啟示錄。這段歷史既充滿波折變化,又具有較強的延續性,無論是對過去、今天還是未來,均具有一定的探究意義和啟迪價值。
東羅馬:帝國的最后千年 內容簡介
在世界歷史上,東羅馬帝國令人印象深刻,它的統治長達1100年之久,即使在西羅馬滅亡后,東羅馬仍然繼承了昔日羅馬帝國的文明和榮光,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此后亦對歐洲各國的文化影響深遠。 從君士坦丁一世于公元330年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到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人征服,東羅馬帝國,即后人所稱的拜占庭帝國,儼然成為那一時期文學、藝術以及律法以及學術的“世界中心”。在本書中,狄奧尼修斯打破了東羅馬作為一個一成不變的神權國家的陳舊觀念,用新的研究來探索其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歷史。他結合近年的考古研究與歷史文獻,按照清晰的時間脈絡,將不同歷史階段的關鍵人物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顯著特征進行了通俗解讀。本書為我們增添了一段美妙的集體追憶,而它所留存至今的豐富遺產,無論是競技場上曾經的鎏金青銅馬,還是裝飾于教堂墻壁和天花板上的馬賽克插畫,抑或是“拜占庭”這個詞本身,猶如一個不朽的故事一般,至今仍在流傳。 全書共分9章,按時間順序排列。前8章具體描述了從羅馬分裂、東羅馬帝國建立時期,帝國的對內改革和對外擴張策略,到稱霸地中海、王朝統治進入“黃金時代”,再到西方勢力的沖擊,帝國陷入分裂、被攻陷與復建的跌宕命運,直至*終走向沒落,書中介紹了每一時期的主要事件與主要人物,以及拜占庭帝國的政治更迭與領土變遷,并且探討了各個時期帝國的經濟基礎以及重要建筑、文化成就;第9章則介紹了公元1453 年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后的歷史,以及拜占庭在今天世界研究中的價值。 東羅馬帝國的千年歷史既充滿波折變化,又具有較強的延續性,無論是對過去、今天還是未來,均具有一定的探究意義。
東羅馬:帝國的最后千年 目錄
第1章 帝國建立(公元330~491年)
權位之爭
帝國的分裂
早期的金字塔型社會結構
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擴張
巨大變化
唯一的帝都
第2章 地中海之主(公元491~602年)
聯盟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之后
權力的回收
皇帝與帝國精英階層
災害與“末世論”
皇權的遺留品
第3章 危機四伏(公元602~717年)
外部危機
艱難的局勢
匱乏的資源
四面楚歌
理想與現實的折中
第4章 復興之路(公元717~867年)
新皇利奧三世
相對穩定的時期
元氣恢復與軍隊重構
皇帝兼教士
文化的繁榮
傳教
第5章 馬其頓王朝(公元867~1056年)
動蕩且持久的王朝
領土擴張
土地與商業
皇帝、牧首和教皇
“拜占庭聯邦”
第6章 短暫的繁盛(公元1056~1204年)
軍事貴族
“十字軍東征”
經濟的重構
各自為政
遏制措施與人文主義
第7章 分裂、陷落與復建(公元1204~1341年)
破碎的帝國
帕里奧洛格斯王朝
社會與經濟的多樣性
文化的復興
第8章 末日來臨(公元1341~1453年)
內戰又至
奧斯曼土耳其的侵襲
殘喘與陷落
貴族企業家
文化交流與發展
第9章 余波未了
帝國的*后時刻
新的統治
拜占庭遺民在歐洲
研究“拜占庭”
今日“拜占庭”
附錄 東羅馬周邊的民族
致謝
延伸閱讀
東羅馬:帝國的最后千年 節選
3世紀危機 君士坦丁一世(306~337年在位,早年在東部帝國為奧古斯都戴克里先服務,后于324年重新統一羅馬帝國)的統治,是我們選來探索東羅馬帝國及其長期發展的起點,但必須將其置于在它之前的歷史背景之下進行考察。這又可分為兩個主要階段:3世紀(235~284)出現的所謂的“3世紀危機”,以及該危機的成功解決(284~337),這為羅馬帝國帶來了一些重大而深刻的變革。 “3世紀危機”習慣上是用來描繪從235年[ 羅馬騎兵軍官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篡位]到284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另一名軍官)登上皇位期間出現的一段混亂時期。在這段短暫的時期中,大約有51人宣布自己為羅馬皇帝,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是在戰斗中陣亡,就是在時局扭轉、形勢發展對敵人有利時被自己的部下殺死,而后者則更為常見。這個時期的顯著特征是頻繁地爆發戰爭,而且往往是多條戰線同時開戰:羅馬帝國要在東線對付波斯人、在南線對付來自北非的游牧入侵者,而在西線和北線則要在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對付日耳曼部落。同眾多的敵人作戰幾乎把帝國拖到了崩潰的邊緣,因為戰爭花費巨大,統治者們往往會加重賦稅(可以預料,這會是一項不受歡迎并遭到強烈抵制的措施)。另一個結果是貨幣不斷貶值,導致囤貨現象和通貨膨脹。此外,由于這些短命的皇帝大多數來自軍隊,所以他們面臨著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既要有效地抵御帝國邊緣的敵人威脅,又要保持羅馬和元老院繼續成為帝國強大的權力中心。羅馬城顯然還是非常重要的,它在246年舉行了千禧年紀念活動,并且歷任皇帝通常都試圖控制這座城市,希望在此受到人們的贊揚和認可。然而,持續不斷的戰爭使他們有必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其他離戰區更近的城市上,例如,位于多瑙河前線的西米烏姆(Sirmium,一座邊境城市)、位于萊茵河前線的特里爾(Trier,位于河谷地區),或者位于抗擊波斯人前線的安提阿…… 顯然,這些皇帝中的大多數都希望能解決羅馬帝國面臨的問題,并將其恢復成一個強權君主統治之下的和平國家。于是他們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解決前期弊端的應對措施。其中包括分享權力(主要是與他們自己的兒子們)、研究更為靈活的軍隊指揮方案以及訓練更多的職業軍隊,并且越來越重視皇帝的個人素質,通常還會將皇帝和某些神祇扯上關系,以此證明皇權的神圣性與合法性。這個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自3世紀50年代早期暴發了一場大瘟疫——可能是天花。這種傳染病造成許多人死亡,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皇帝。此時由于整體軍事局勢令人擔憂,加上國內瘟疫肆虐,這就讓一些統治者[如德基烏斯(Decius)]傾向于對這種特殊形勢作出超自然的解釋,即認為當前的種種災難是由于人們放棄了傳統祭祀、激怒神靈而造成的可怕后果。這樣一來,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強迫人們信奉統一的宗教,然而這樣做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導致日益增多的基督教徒受到迫害。于是在3世紀50年代近10年的時間里,基督教徒在羅馬帝國或多或少淪為被普遍迫害的對象:在某些情況下,這還只是意味著損毀書籍、圣物或禮拜場所;在另 一些情況下,則意味著對教會成員或普通信徒施加酷刑或死刑 284年,戴克里先上臺后,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起初戴克里先似乎只是在重復以往的執政模式:因為他是一名軍官,是在部下的擁戴之下登上皇位的。但這一次出現了變化,因為過去幾代人所形成的那種惡性循環被他用一套大膽的措施打破了,而這些措施包含了帝國運行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些是他自己新創的,但大部分措施都根植于過去。新舊手段的配合使用似乎恰逢其時,于是規范管理開始大行其道。戴克里先獨自統治了很短的一段時間,然后他于285年選擇了奧勒留·馬克西米安(Aurelius Maximianus)作為他的愷撒,翌年將他提升為奧古斯都。他們都給自己選了一個保護神:戴克里先選的是朱庇特,而馬克西米安選的是赫拉克勒斯(Heracles)。在293年,執政團隊擴大規模,吸收了兩個級別更低的成員,即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Constantius Chlorus)和伽列里烏斯(Galerius),從而為這個時期的羅馬政權創造了一個新的政體:四帝共治制。他們把羅馬帝國的領土分成四個部分,每人分別控制一片廣闊區域,從而可以更迅速地對敵人的入侵作出反應,并能夠快速處理行政問題。其中戴克里先控制著從尼科米底亞[Nikomedeia,即土耳其的伊茲米特(Izmit)]開始的東部地區;伽列里烏斯駐扎在西米烏姆和帖撒羅尼迦,掌管多瑙河一帶邊境地區;馬克西米安則留在米蘭,負責的領土范圍包括意大利和非洲;而君士坦提烏斯坐鎮特里爾,管理萊茵河邊境、高盧和不列顛群島。 四帝共治制中的兩位新成員分別娶了兩位老皇帝的女兒為妻,并成為他們的養子,以此建立起相互之間的聯系。于是在羅馬歷史上**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即不是與自己的血親分享權力,而是與挑選出來具有領導素質的男性分享。戴克里先自然要繼續推動四帝共治制的發展,當然他推行這套措施主要是希望從內外兩個方面強化對帝國的保護作用,并且其中特別強調傳統的羅馬價值觀。這個制度很快就證明了它的存在價值:在和波斯人的戰役中帝國取得了勝利,同時在不列顛恢復了社會秩序和羅馬人的統治,此外還保護了萊茵河和多瑙河的邊界地區。軍隊是戴克里先努力改革的重點之一,其中特別加強了帝國的防御工事,他不但修建了城墻和堡壘,還擴大了行省的軍隊規模。到3世紀末,由于安全問題得到了緩和,四帝共治制的重點得以轉移到國內事務上來,于是他們對帝國及其居民的控制加強了。此時羅馬行省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了100個左右。但是在這些行省和中央政府之間又建立了新的管理機構,即12個行政區(dioceses),并且其上面還有3或4個大行政區(praetorian prefectures,亦譯為“禁衛長行臺”)——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改善行政管理以及便于征稅,而后者對提供國家*重要的運營經費至關重要,因為政府要承擔大約40萬人的龐大軍隊的開銷。戴克里先廢除了意大利和埃及原先享有的財政特權,并在整個帝國境內實行統一的征稅制度,規定大部分賦稅要用現金支付。他還要求定期進行人口普查,先是每5年一次,然后是每15年進行一次,以此確保稅務登記信息的準確無誤。但是由于這種制度操作復雜,再加上地方一級經常缺乏配合的誠意,從而導致人口普查從來都沒有能夠如期進行,并且稅務登記信息也通常不準確。戴克里先登記和精簡稅收,改革大幅貶值的貨幣(他只是把貨幣的面值提高了一倍),以及頒布法令規定各種商品和服務的*高價格,所有這些措施都旨在遏制通貨膨脹。為了保證收入和生產盡可能穩定,加之當時的農奴因人數稀少而價格昂貴,自由勞動力被越來越緊密地與土地捆綁在一起(隸農制),其社會地位逐漸變得與奴隸幾乎沒有什么差別。 神意說(divine favour)在維持這種生產趨勢的發展勢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也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更容易理解東方那些被認為具有顛覆性的宗教組織所遭受的迫害:先是摩尼教徒的二元宗派,然后是303年的基督教徒,他們都曾被專門挑選出來,理由是他們對國家的福利構成了危害。今天人們所知的大迫害當時并未在整個帝國統一實行(君士坦提烏斯對帝國西部的宗教態度似乎相當溫和),但卻意味著帝國社會齊心協力,要鏟除并摧毀基督教團體、攻擊教會的物質財產以及它的皈依信徒。當時有大批信徒殉教,這些人被基督教徒們譽為基督的踐行者,是他們心目中的新英雄。 這個成功的四帝共治政權在305年迎來了一個重大考驗,此時距確立奧古斯都的統治已有20年,距確立愷撒的地位也已有10年歷史了。正如戴克里先設想的那樣,奧古斯都主動辭職——這在羅馬的歷史上簡直聞所未聞,愷撒繼承位置,而愷撒的位置也不是由他們的兒子[君士坦提烏斯的兒子君士坦丁;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繼承,而是傳給了兩位新人:馬克西米努斯(伽列里烏斯的侄子)和塞維魯斯(Severus)。如果說實施四帝共治制度后的前20年已經在打擊帝國敵人方面取得了近乎奇跡般的輝煌成就,并且在解決先前遺留的混亂局面時,四位帝王能夠齊心協力,那么隨后的20年將改寫四帝共治的歷史。事實上,研究305~324年歷史的另一種方法是把它看作將帝國的統治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的某個人的努力,而這個人正是君士坦丁一世。
東羅馬:帝國的最后千年 作者簡介
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Dionysios Stathakopoulos):維也納大學歷史學博士,歷史學家,曾執教于維也納大學和中歐大學,現任職于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希臘史研究中心,專事東羅馬歷史研究工作。 著有多部作品:《羅馬晚期和拜占庭帝國早期的饑荒與瘟疫》(Famine and Pestilence in the Late Roman and Byzantine Empire,2004);《400~1453年拜占庭的物質文化與福祉》[Material Culture and Well-being in Byzantium(400~1453)];《流動與多樣:13世紀愛琴海地區的個體與身份認同》(Liquid & Multiple: Individuals & Identities in the Thirteenth-Century Aegean,2012)。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