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城市適宜性與創新型人才空間集聚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89585
- 條形碼:9787509689585 ; 978-7-5096-895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城市適宜性與創新型人才空間集聚研究 內容簡介
衡量城市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尺度是該城市吸引、培育和調動創新型人才的能力,而城市適宜性的核心在于吸引創新型人才集聚,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升城市適宜性已成為當前西方國家吸引和集聚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中國目前正處在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然而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動能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中國迫切需要尋求新的“人口紅利”,形成新的經濟動能。因此,研究中國城市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空間集聚的作用機制,既是探索中國城市發展與創新型人才集聚互動機理的重要研究內容,也是服務國家“培養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重大需求的基礎性科學研究任務。基于這一研究背景和意義,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結論如下: (1)我國創新型人才時空分布特征以及城市適宜性的時空格局分析。首先梳理了國內外關于創新型人才和城市適宜性的相關文獻,并在此基礎上對創新型人才和城市適宜性的內涵和類型進行界定。其次,通過時間和空間對比,剖析了中國創新型人才和城市適宜性的時空格局變化。結果顯示,2006年、2011年和2016年,東部地區始終是我國創新型人才的主要集聚區,但創新型人才在向東部地區集聚的同時,也呈現了向西部地區流動的跡象,西部地區創新型人才增長速度不斷加快。東北地區的創新型人才總體增長*為緩慢,且主要城市的創新型人才密度占全國排名呈下降趨勢,另有部分城市創新型人才流失嚴重。 我國經濟、社會和休閑適宜性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而經濟、社會和休閑適宜性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城市的經濟、社會和休閑適宜性則處于較低和較高之間。我國經濟、社會和休閑適宜性整體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尤其是西部部分城市經濟、社會和休閑適宜性增長較快,但是東北大部分城市經濟、社會和休閑適宜性則增長較慢,且在全國排名中呈下降趨勢。2006~2016年,我國城市之間的社會適宜性差異和休閑適宜性差異在逐漸減小,而城市之間的經濟適宜性差異和自然適宜性差異均呈現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此外,我國的自然適宜性總體上呈現出明顯的“東南部普遍偏高,北部偏低”的空間格局,這種地帶性差異在南北向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2)城市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機制的理論模型構建。基于城市適宜性理論、“推一拉”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和產業集群理論等,整合構建了城市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機制的理論模型,即將經濟適宜性、社會適宜性、休閑適宜性和自然適宜性同時納入計量模型中,考察城市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集聚的作用機制。而后又基于目的地選擇模型構建了創新型人才城市適宜性選擇模型,從城市適宜性給創新型人才帶來的效用出發來分析創新型人才選擇集聚地的概率。 (3)不同層面城市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集聚的作用機制剖析。首先,選取全國272個城市作為研究樣本,以中國創新型人才密度為研究對象,利用2006~2016年的面板數據,從宏觀層面系統研究城市適宜性對中國創新型人才空間集聚的作用機制,并進一步挖掘影響創新型人才集聚的核心要素。其次,以中國四大區域創新型人才個體為研究對象,運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截面數據,深入探究各地區城市適宜性如何影響創新型人才集聚。研究結果顯示,經濟適宜性是影響創新型人才集聚*主要的因素,其中,代表城市創新活力的每萬人擁有的專利授權量與創新型人才集聚的相關性*高。社會適宜性和休閑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集聚的影響分別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而社會適宜性中的教育、醫療、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以及休閑適宜性中的博物館和圖書館藏書數量也成為影響創新型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自然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集聚的影響*小。*后,以成都為案例地,從中觀和微觀層面深入研究成都城市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集聚的作用機制。對案例地的研究也顯示,成都創新型人才快速增長主要受成都經濟適宜性的影響,即成都創新活力的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創造了諸多創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吸引了大批創新型人才集聚。 (4)本書提出了吸引創新型人才集聚的對策建議。增強城市經濟活力,為加強創新型人才集聚奠定基礎,重點關注創新型人才的人文需求,加大基礎設施和休閑設施的投入,以滿足創新型人才對藝術、教育和社交的綜合性需求;對于經濟適宜性較好的東部城市,重在“吸引創新型人才”;而針對經濟適宜性較差的中西部城市和東北城市,應強調“留住創新型人才”,通過不斷提高當地的城市適宜性充分把握本地創新型人才。
中國城市適宜性與創新型人才空間集聚研究 目錄
**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第二節 創新型人才和城市適宜性概念辨析
第三節 研究目標、研究方法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評述
**節 相關理論基礎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三節 現有研究的總結與述評
第三章 中國創新型人才空間分布及城市適宜性的空間格局
**節 中國創新型人才總體空間分布格局
第二節 中國各職業類別創新型人才空間分布格局
第三節 中國城市的城市適宜性空間格局
第四章 城市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機制的理論模型構建
**節 城市適宜性理論模型簡析
第二節 模型構建
第三節 研究假設
第四節 數據樣本描述
第五章 城市適宜性對中國創新型人才空間集聚的作用機制分析
**節 城市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機制實證分析
第二節 城市適宜性對各職業類別創新型人才集聚作用機制實證分析
第三節 假設檢驗
第六章 成都華麗蛻變:城市適宜性有效吸引創新型人才集聚
**節 2006~2016年成都創新型人才集聚分析
第二節 成都創新型人才加速集聚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三節 成都城市適宜性對創新型人才空間集聚的作用機制
第七章 主要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本書關于創新型人才的分類
中國城市適宜性與創新型人才空間集聚研究 作者簡介
崔丹,中國科學信息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區域經濟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城市與區域經濟發展.在Population,Spare and Place、《地理學報》、《中國軟科學》、《中國科學院院刊》、《經濟地理》、Growth and Change、Sustainability、Economics等SSCI和C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17篇:出版專著4部(主著和參著)。主持中國博士后面上資助基金、北京大學一林肯研究院學術論文基金、北京大學首都高端智庫課題等研究項目,并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級項目的研究工作。 吳殿廷,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馬克思主義重大理論研究建設工程(區域經濟學)首席科學家。研究方向為區域規劃、旅游規劃。在《地理學報》《統計研究》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30多部;主持完成國家基金,北京市、遼寧省和國家開發銀行重大、重點項目等50余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教學、科研成果獎10項。 李國平,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成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和規劃項目百余項;出版《產業轉移與中國區域空間結構優化》《首都圈-結構、分工與營建戰略》等學術專著;發表300余篇學術論文。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研教學獎勵10余項。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