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作物學各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2307
- 條形碼:9787030752307 ; 978-7-03-07523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作物學各論 內容簡介
將原作物栽培學各論和作物育種學各論課程合并為《作物學各論》,重點開設幾個主要農作物的栽培育種部分,學生自由選擇3個以上作物學習(目前主要開設:稻作學、麥作學、玉米學、薯作學、棉作學、油作學、煙草學、豆作學),目前教材主要是參考作物栽培學各論和作物育種學各論,教師主要自編講義或幻燈片講授。
作物學各論 目錄
上篇糧食作物篇
**章水稻2
**節概述2
第二節水稻的生物學基礎8
第三節水稻主要性狀的遺傳與育種37
第四節水稻栽培原理與技術56
復習思考題73
主要參考文獻74
第二章小麥77
**節概述77
第二節小麥的生物學基礎83
第三節小麥主要性狀的遺傳與育種101
第四節小麥栽培原理與技術128
復習思考題136
主要參考文獻136
第三章玉米139
**節概述139
第二節玉米的生物學基礎144
第三節玉米主要性狀的遺傳與育種153
第四節玉米栽培原理與技術177
復習思考題187
主要參考文獻187
第四章馬鈴薯189
**節概述189
第二節馬鈴薯的生物學基礎192
第三節馬鈴薯主要性狀的遺傳與育種199
第四節馬鈴薯栽培原理與技術211
復習思考題219
主要參考文獻219
第五章甘薯220
**節概述220
第二節甘薯的生物學基礎224
第三節甘薯主要性狀的遺傳與育種234
第四節甘薯栽培原理與技術243
復習思考題256
主要參考文獻256
第六章大豆258
**節概述258
第二節大豆的生物學基礎262
第三節大豆主要性狀的遺傳與育種270
第四節大豆栽培原理與技術288
復習思考題294
主要參考文獻294
下篇經濟作物篇
第七章油菜298
**節概述298
第二節油菜的生物學基礎303
第三節油菜主要性狀的遺傳與育種315
第四節油菜栽培原理與技術328
復習思考題340
主要參考文獻340
第八章棉花342
**節概述342
第二節棉屬起源、分類與進化346
第三節棉花的生物學基礎353
第四節棉花主要性狀的遺傳367
第五節棉花育種方法375
第六節棉花栽培技術390
復習思考題411
主要參考文獻411
第九章煙草412
**節概述412
第二節煙草栽培的生物學基礎414
第三節煙草主要性狀的遺傳與育種420
第四節煙草栽培技術429
第五節煙葉的成熟采收、調制與分級技術438
復習思考題445
主要參考文獻446
第十章甘蔗447
**節概述447
第二節甘蔗的生物學基礎450
第三節甘蔗主要性狀的遺傳與育種457
第四節甘蔗栽培原理與技術464
復習思考題472
主要參考文獻473
作物學各論 節選
上篇糧食作物篇 **章水稻 【內容提要】水稻是我國也是全球的重要糧食作物。本章首先介紹了發展水稻生產的重要意義、水稻生產概況、水稻的分布與分區,以及水稻科技發展歷程;其次介紹了稻種的起源與分類、水稻的發育特性與應用、水稻的生育過程與器官建成、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形成及調控等栽培生物學基礎與理論知識;再次介紹了水稻的育種目標及主要性狀的遺傳、水稻選擇育種、水稻誘變育種、水稻雜交育種、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加速育種進程的途徑、水稻良種繁育等內容;*后介紹了水稻的土壤要求與耕整,水稻的育秧與移栽,水稻的水肥需求與管理,稻谷的收獲、貯藏與初加工及水稻特色栽培技術等內容。 **節概述 一、發展水稻生產的重要意義 水稻是全球的重要糧食作物,其主產品一稻米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來源,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的重要營養來源。水稻也是我國能自給自足的主要糧食作物,我國約2/3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因此,發展水稻生產對保障全球包括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水稻的抗逆性好、適應性廣。雖起源于高溫、濕潤的熱帶地區,但長期演變和分化的耐寒、早熟稻種可在位于北緯53°29'的我國黑龍江省漠河市和地處海拔3000m的尼泊爾、不丹高原等冷涼地區種植,并具有適于各種水分、土壤條件的類型(如深水稻、水稻、陸稻、耐鹽堿稻)。在酸性紅壤、輕鹽堿土壤、重黏土、低洼沼澤地及其他作物不完全適應的土壤中,一般均可栽培水稻,故其廣泛適應性是其他作物所不及的。 水稻具有穩產、高產、經濟系數較高等特點。在灌溉水源充足的條件下,水稻的產量潛力主要受光、溫條件的限制,而旱地作物無灌溉條件時,產量潛力同時受光、溫、水三重制約,水稻的穩產性明顯優于旱地作物。水稻的單產是三大禾本科作物中*高的,我國2016~2018年水稻平均單產為6.936t/hm2,高于小麥的5.432t/hm2和玉米的6.061t/hm2,分別是小麥和玉米單產的1.28倍和1.14倍。水稻的經濟系數在禾本科作物中是*高的,如在我國2004~2010年的大田試驗中,水稻主產區的經濟系數平均值為0.50,小麥、大麥和玉米主產區的經濟系數平均值分別為0.49、0.49、0.46,其他禾本科作物主產區的經濟系數平均值均低于0.40。 此外,水稻還具有稻米營養價值高、稻米口感好、產品用途多等特點。人類食用水稻的部分為其穎果,俗稱大米。稻米的主要成分為淀粉,其次是蛋白質,此外還含有脂肪、粗纖維和礦質元素等營養物質。稻米是禾谷類作物籽粒中營養價值*高的,它的蛋白質生物價值比小麥、玉米、粟(小米)高,各種氨基酸的比例更合理,并含有營養價值高的賴氨酸和蘇氨酸。稻米淀粉粒特小、粗纖維含量少,故容易消化,食用口感好。稻谷用途廣,既可食用,也可飼用,還可以作釀造、食品等工業原料。稻谷加工的副產物有米糠、谷殼、碎米等也有較多用途,如米糠可作牲畜、家禽的精飼料,可釀酒、制造高強度材料的原料,從中提取糠油、腦磷脂、維生素等;谷殼可提供能源,可用來加工飼料,制作裝飾板和隔音板建筑材料等;碎米根據大小可作粥米,或用來制作醋、酒、年糕、米線、米粉等。稻草還田可作很好的硅酸肥、有機肥,還可用于造紙,編織草袋、繩索等。 二、水稻生產概況 (一)全球水稻生產概況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提供的統計資料,近年全球有148個國家和地區種植水稻,常年栽培面積為1.60億~1.66億hm2,全球稻谷年總產量6.4億t左右,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稻谷年產量超過10萬t。世界十大水稻生產國是中國、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巴基斯坦和巴西。 2021年全球稻作面積為1.653億hm2,稻谷產量為7.873億t,平均單產為4.764t/hm2;全球水稻單產較高的國家為埃及(10.20t/hm2)、烏拉圭(9.40t/hm2)、澳大利亞(9.38t/hm2)、美國(8.64t/hm2)、秘魯(8.32t/hm2)、土耳其(7.72t/hm2)、日本(8.50t/hm2)、西班牙(7.29t/hm2)、肯尼亞(7.28t/hm2),阿根廷和薩爾瓦多均為7.27t/hm2,韓國和中國均為7.11t/hm2。大米的主要出口國是印度、泰國、越南、巴基斯坦、美國和緬甸。 全球水稻以灌溉稻為主,灌溉稻面積占全球水稻收獲總面積的1/2左右,占總產量的3/4,多分布在亞熱帶潮濕、亞潮濕和熱帶潮濕生態區。陸稻面積約占全球水稻面積的11%,但僅占全球稻谷總產量的4%。雨灌稻約占全球水稻面積的34%。深水稻約占全球水稻面積的4%,產量很低,平均單產僅1.5t/hm2。我國96%的水稻為灌溉稻,其余為陸稻和雨灌稻。 (二)我國水稻生產概況 我國是全球*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超過一半的種植者從事水稻生產,水稻種植面積位居全球第二,總產量位居全球之首。我國約有65%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1949年以來,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出現“三增二減”現象。1949~1956年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增加,1956~1961年下降,自1961年以來,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呈現“先增后減又增”的態勢,1976年種植面積達到歷史*高,為3696.9萬hm2,之后呈波動下降趨勢,直至2003年跌至2678.0萬hm2,2004年起又開始增長,2009年后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基本維持在3000萬hm2左右,2021年水稻種植面積為30145.5萬hm2,約占我國糧食種植面積的29.0%,約占全球水稻種植面積的18.2%。 1949年以來,我國稻谷產量總體為增加趨勢,徘徊上升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49年我國水稻總產為0.49億t,1961年總產為0.56億t,1970年首次突破1.0億t。1997年首次突破2.0億t后,2001~2003年因水稻種植面積的縮小,年總產下降到1.62億t。2003年之后我國水稻總產呈現恢復性增長,2011年以后的年總產維持在2.11億t左右,至2021年我國稻谷總產達到2.14億t,但占我國當年糧食總產的比例(31.4%)為1949年以來的*低值,占全球稻谷當年總產量的比例(27.2%)為1961年以來的*低值。 1949年以來,我國水稻單產增長經歷了兩個波動徘徊期、兩個快速提高期和三個緩慢增長期。**個波動徘徊期為1949~1961年,水稻單產處于波動和徘徊中;**個快速提高期為1962~1966年,此期得益于綠色革命,單產從1961年的2.1t/hm2,快速提高到1966年的3.1t/hm2;此后至1976年單產處于緩慢上升中,為**個緩慢增長期;第二個快速提高期為1977~1984年,由于雜交水稻的大面積快速推廣應用,單產從1976年的3.5t/hm2提高到1984年的5.4t/hm2;此后單產經數年緩慢提高,達到1998年的6.3t/hm2,此為第二個緩慢增長期;1999~2006年為單產第二個波動徘徊期,單產經數年緩慢下降,2003年跌至6.1t/hm2后又波動上升;從2007年起,隨著良種良法的綜合運用,單產進入第三個緩慢增長期,單產穩步緩慢增長,至2021年達7.1t/hm2,已居全球稻谷主產國前列,這是我國近年稻谷總產量在種植面積有所減少的情況下還能明顯增長的主要原因。 三、水稻的分布與分區 (一)全球水稻分布 除南極洲外,世界其他洲均有水稻分布。據2021年全球水稻生產數據分析,水稻種植*多的是亞洲,占全球水稻面積的86.6%,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及南亞,這些是全球水稻種植的主要地區;其次是非洲和美洲,分別占全球水稻面積的9.6%和3.4%,歐洲和大洋洲的占比不足0.5%。 (二)我國水稻的分布與分區 水稻在我國廣泛種植。北自黑龍江省的漠河(全球稻作的*北點),南至海南省,東起臺灣省,西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里木盆地西緣,低自東南沿海的潮田,高至西南云貴高原海拔2700m左右的山區,凡是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均有水稻栽培。除青海省外,我國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大面積水稻種植,但90%以上的水稻種植面積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并形成了東北平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等3個優勢區域。東北平原水稻優勢區主要位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3個省的82個重點縣,著力發展優質粳稻;長江流域水稻優勢區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云貴高原丘陵平頊地區、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河南南部地區、鄱陽湖平原、沿淮和沿江平原與丘陵地區,主要包括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10個省(直轄市)的449個重點縣,著力穩定雙季稻面積,逐步擴大江淮粳稻生產,提高單季稻產量水平;東南沿海水稻優勢區主要位于杭嘉湖平原、閩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廣西及海南的平原地區,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8個重點縣,穩定水稻面積,著力發展高檔優質秈稻。其中,東北的三江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及三角洲是我國的水稻主產區,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西南的四川,華南的廣東、廣西和臺灣及東北的黑龍江是我國的水稻生產大省或自治區。 我國水稻區劃工作開始于1957年,丁穎將全國水稻產區劃分為6個稻作區。劃分的首要依據是種植制度,而種植制度主要根據熱量資源狀況來確定。一般熱量資源(>10°C積溫)為2000~4500C的地區適于種一季稻;4500~7000C的地區適于種雙季稻,5300C是雙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C以上的地區可以種三季稻。1988年中國水稻研究所根據各地自然生態條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耕作制度和品種類型等綜合分析結果,在保留丁穎(1957)將全國水稻產區劃分為6個稻作區的基礎上,將我國水稻種植區劃分為I、II、III、1V、V、譏等6個稻作區,每個稻作區又分成2~3個亞區,6個稻作區共分為16個亞區(周立山,1993)。 I.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該區位于南嶺以南地區,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及臺灣和海南全部,是我國*南部的水稻生產區,占全國水稻面積的18%,彡10°C積溫5800~9300°C,稻作生長期260~365天,年降水量1200~2500mm,品種多為秈稻,山區有粳稻分布。該區分為閩粵桂臺平原丘陵雙季稻亞區、滇南河谷盆地單季稻亞區和瓊雷臺地平原雙季稻多熟亞區等3個亞區。 II.華中雙單季稻稻作區 該區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達南嶺,北抵秦嶺、淮河,包括蘇、滬、浙、皖、贛、湘、鄂、川、渝九省(直轄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陜、豫兩省南部,是我國*大的稻作區,約占全國水稻面積的68%,彡10°C積溫4500~6500°C,稻作生長期210~260天,年降水量800~2000mm。該區分為長江中下游平原雙單季稻亞區、川陜盆地單季稻兩熟亞區和江南丘陵平原雙季稻亞區等3個亞區。 Ⅲ.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該區地處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約占全國水稻面積的8%,彡10°C積溫2900~8000°C,稻作生長期180~260天,年降水量800~1400mm,該區分為黔東湘西高原山地單雙季稻亞區、滇川高原嶺谷單季稻兩熟亞區和青藏高寒河谷單季稻亞區。 Ⅳ.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該區位于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豫和晉、陜、蘇、皖的部分地區,約占全國水稻面積的3%,彡10°C積溫3500~4500°C,稻作生長期170~210天,年降水量580~1000mm。該區分為華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亞區和黃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亞區等2個亞區。北部海河、京津稻區多為一季中熟粳稻,黃淮區多為麥稻兩熟,且多為秈稻。 V.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該區位于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包括黑龍江、吉林全部和遼寧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約占全國水稻面積的10%,彡10°C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