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92598
- 條形碼:9787201192598 ; 978-7-201-1925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 本書特色
1、問題導向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入探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哲學思維 本書從解決問題的視角出發,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和哲學分析框架,如協舉辯證法、實踐生成論等。通過闡述這些框架,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社會發展規律、歷史發展規律和中國道路等重要議題。本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對于深化哲學研究,尤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生動闡釋新思想的哲學底蘊,內容豐富,角度多元,富有思想性 本書基于分析框架視角,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應用。涵蓋豐富的內容,多元化視角,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對于深入理解哲學以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具有關鍵的方法論意義。 3.緊密結合實際,提升黨員干部用哲學思維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本書立足實際,結合實踐案例和理論探討,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詮釋世界和改變世界方面的科學性,揭示現代哲學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方面的實用價值。有助于黨員干部提高哲學思維能力,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運用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哲學學者、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以及普通讀者,本書都將提供獨特的視角和研究思路。
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作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分析框架(解釋框架)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一系列獨到且富有創新性的見解,如協舉辯證法、“一主二基”思維范式、社會層級結構論、“動力、平衡、治理”三機制論、發展代價論、中國道路本源意義論、治國理政哲學智慧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哲學基礎論等。這些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旨在幫助讀者深化對哲學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研究,并對分析解釋社會發展規律、歷史發展規律、中國道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1世紀馬克思主義等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 目錄
**章?? 協舉辯證法
以“協舉”分析框架解釋事物和對象
一、協舉辯證法的提出及其基本內涵 / 003
二、協舉辯證法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 / 007
三、協舉辯證法的實踐形態 / 013
第二章?? “一主二基”思維范式論
以“協和共生”分析框架解釋事物和對象
一、新的世界圖景要求確立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 018
二、現有辯證思維的局限及其揚棄 / 022
三、“一主二基”思維方式的內涵與特征 / 025
四、“一主二基”思維方式存在的合法性與解釋力 / 032
第三章?? 實踐生成論
以“實踐生成”分析框架解釋馬克思哲學
一、馬克思實現哲學變革的實質 / 040
二、馬克思哲學的生成性本質之證明 / 042
第四章?? 人的本質四維論
以“需要—能力—關系—個性”分析框架解釋人的本質
一、人的三種基本存在形態 / 059
二、人的存在基本特征 / 068
三、人的本質內容 / 075
第五章?? 社會層級結構論
以“社會層級結構”分析框架解釋中國傳統社會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路徑選擇 / 104
二、“中國問題”的世俗基礎之政治哲學追問 / 110
三、建構當代中國政治的合理秩序 / 118
第六章?? 發展代價論
以“發展代價關系”分析框架解釋歷史發展規律
一、我國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代價及其反應 / 132
二、正確看待代價問題的方法論 / 133
三、代價的實質、根源及發展的本質關系 / 135
四、樹立正確的代價觀,把代價限制在*小限度 / 142
第七章?? “動力、平衡、治理”三機制論
以“三機制”分析框架解釋社會發展規律
一、動力、平衡、治理是存在于任何對象中的三種根本機制 / 147
二、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平衡機制和治理機制的內涵、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 151
三、動力、平衡、治理三種機制是一種重要的分析框架 / 153
第八章?? 中國道路本源意義論
以“五定”分析框架解釋中國道路
一、“道路”探尋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一條根本主線 / 162
二、運用“五定”總體框架揭示中國道路的核心要義及其生成機制 / 166
三、中國道路具有本源意義 / 175
第九章?? 治國理政哲學智慧論
以“哲學智慧”解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
一、從指導思想看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堅持“實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統一 / 201
二、從基本思路看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堅持“定位、定標、定法”相統一 / 205
三、從方法論看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堅持“主要矛盾、根本問題、工作重點”相統一 / 208
四、從治理機制看治國理政的智慧:堅持“動力機制、平衡機制、治理機制”相統一 / 213
五、從發展方略看治國理政的智慧:堅持“發揮比較優勢、補齊發展短板、打牢發展支點”相統一 / 215
六、從推動力量看治國理政的智慧:堅持“整合黨的領導力量、市場配置力量、人民主體力量”相統一 / 218
第十章?? 五維邏輯論
以“五維邏輯”分析框架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
一、學術研究成果的梳理總結 / 222
二、直面問題的結構分析方法 / 228
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 / 231
第十一章?? 21世紀馬克思主義五維規定論
以“五維規定”分析框架定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一、學理視閾: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含義 / 247
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樣本” / 258
三、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作出原創性貢獻 / 276
第十二章?? 哲學基礎論
以“系統為基的戰略辯證法”分析框架解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從根本上面對的是“哲學問題”,具有作出原創性哲學貢獻的前提 / 292
二、解決哲學意義上的問題形成了新的“哲學范式”,在哲學范式(哲學觀)上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 294
三、系統為基的戰略辯證法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具有總體性的“辯證哲學”,在辯證法史上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 299
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蘊含的系統為基的戰略辯證法要求確立新的“哲學思維”,這種思維具有基礎性,在哲學思維方式上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 301
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系統為基的戰略辯證法蘊含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在哲學智慧上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 303
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鮮明彰顯人民至上的“哲學理念”,它由物本邏輯走向民本邏輯,在哲學理念上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 306
后?? 記 / 309
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 節選
治國理政哲學智慧論 ——以“哲學智慧”解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 中國共產黨成為“百年大黨”,理論界有責任去總結中國共產黨如何走過百年歷程,積累了哪些經驗。總結經驗有助于深刻認識和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和特質。毛澤東曾經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總結經驗,既是對“過去”一種有價值的紀念,也是對“現在”一個有啟示的提醒,還可以昭示我們的“未來”走得更好。總結百年大黨走過的歷程及其歷史經驗,是一項重要的理論任務。不少專家學者為此做了大量有價值的工作,注重從不同角度總結百年大黨的歷程及其經驗,比如從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方面進行總結。*具根本性、深刻性的總結,應是哲學總結。本章嘗試性地從哲學層面總結百年大黨的歷史經驗,尤其是總結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智慧。 從哲學上講,人的思維分三個層次,感性、知性和理性。從感性看我們黨治國理政,老百姓能說出一些道理;比感性高一個層次的叫知性,可以從不同知識專業視角總結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專家學者大多從學理上總結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更高一個層次是理性,從理性即哲理來總結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可以提升出諸多哲學智慧。 一、從指導思想看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堅持“實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統一 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首先是指導思想中的智慧,這可概括為堅持“實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統一。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指導思想中,*核心的是哲學層面的思想精髓,它蘊含著革命斗爭、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這就是堅持“實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統一。 實事求是,側重的是歷史尺度或者事實尺度,追求的是事物發展的客觀性、本質性和規律性。從這個層面來提煉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其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當然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早從認識路線、思想路線層面提出的。在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在不同的階段,實事求是具有不同的歷史內涵。尤其是成為執政黨之后,能否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依然是事業成敗的分水嶺。 新時期,在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的改革開放之初,實事求是具體體現為解放思想,這個時候的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是實事求是的一個內在要求。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只有破除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與僵化的思想觀念,破除思想障礙,才能找到認識中國國情的正確出發點。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解放思想,確立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由此,在當時那個場景中,無論是破還是立,都需要解放思想。所以,那時的主流話語,主要是圍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展開的。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時期,實事求是具體化為與時俱進。在那個時期,蘇聯解體,東歐發生劇變。在這樣的場景中,整個世界都在產生一種疑問,“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當時,“社會主義失敗了,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的聲音不絕于耳。中國共產黨人在這樣的艱難場景中,面對整個世界的疑問,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巨大的勇氣,強調與時俱進,就是要跟隨時代和實踐的發展,反映歷史發展規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歷史發展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時期,實事求是內在要求做到求真務實。這個“真”,就是要進一步認識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歷史發展規律,認識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然后把對規律的認識上升到理論,用它來指導實踐。無論求真,還是務實,都是實事求是的具體體現,因為實事求是就是要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就是要做到務實。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實事求是的具體要求,就是要進行偉大斗爭。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二個部分在講到實現偉大夢想的時候,提出了“四個偉大”,即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必須推進偉大事業,a 簡稱“四個偉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四個偉大”相互貫通、相互作用,是一個有機整體。既然是一個有機整體,那就意味著在理解“四個偉大”中的“某一個偉大”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其他“三個偉大”。我們應當把“偉大斗爭”放在“四個偉大”的整體框架中來理解,這叫作精準理解。我們黨之所以強調“偉大斗爭”,是因為偉大夢想絕對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在實現偉大夢想實踐征程中,我們會面臨許多矛盾難題,遇到很多障礙阻力,遭遇諸多風險挑戰。這意味著我們共產黨人是在滾石上山、過坎闖關。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于實現偉大夢想的目標,風險挑戰就越大,就越需要以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來實現偉大夢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積極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建設好偉大工程,也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加強和改進我們黨自身的建設,就意味著我們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來解決我們黨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刀刃向內,向自身開刀,這叫勇于自我革命。革別人的命相對容易,革自己的命就相對比較難,要革自己的命,就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也需要進行偉大斗爭。因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一個大的世界場景當中進行的,這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三個字各有深意:變,是世界力量在轉移,世界格局在調整,世界權力在重構;這種轉移、調整和重構可稱之為“大”,是在全方位、深層次展開的;通過這種“大”的“變”,必然形成一種新的世界格“局”。對此,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會百般阻止這種大變局,也會更加對中國實施多方面的圍堵打壓。更何況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程中,會遭遇許許多多矛盾難題、風險挑戰。所以要推進偉大事業,也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總之,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實事求是注重歷史尺度、事實尺度,強調從主觀走向客觀。從哲學上講,還要注重從客觀走向主觀,注重價值尺度、價值取向、價值導向和價值評價,必須從價值維度提煉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中的哲學精髓。這個精髓,就是人民中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我們黨的初心。初心好比人的基因,基因不得更改,初心方得始終。正因為如此,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登上中國歷史舞臺那一天起到今天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人緊緊圍繞這個初心來表達以人民為中心。毛澤東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鄧小平講人民答應不答應、歡迎不歡迎是評價標準,江澤民講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講以人為本,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更加強調,要樹立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意味著:要讀懂中國共產黨,首先要讀懂中國人民,只有讀懂中國人民,才能更加理解中國共產黨。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講得*多的是人民,每當*關鍵時刻,強調*多的也是人民。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時時刻刻強調突出人民,他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把人民作為我們黨依靠力量的*大源泉,把人民放在心中*高的位置,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以從價值維度看,人民中心是黨的指導思想中的一個精髓。 實事求是也好、人民中心也好,二者的統一可謂哲學上真正的“知”。知是前提、是基礎,其歸宿和目的就是“行”。所以,這個指導思想里的精髓必須有實踐維度,從實踐維度來提煉,那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貫穿我們黨指導思想中的一條紅線。毛澤東《實踐論》的副標題,“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講的就是知行合一。我們知道,《實踐論》《矛盾論》在毛澤東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基礎。這種知行合一,在鄧小平那里就更加鮮明了。鄧小平特別注重實際、注重實踐、注重實干、注重實力、注重實效。他認為,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江澤民所強調的與時俱進不僅體現實事求是,也體現知行合一。與時俱進的“時”意味著“知”,即隨著時代的發展提升我們的認識,而與時俱進的“進”意味著“行”,“與時”可謂知,“俱進”可謂行。胡錦濤所講的求真務實同樣如此,“求真”可謂知,“務實”可謂行,也體現了知行合一。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講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強調知行合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知行合一有大量論述。他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行動,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逢山開路、遇河架橋,釘釘子,等等,這些都是關于知行合一鮮明的話語表述。 所以從指導思想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就是堅持實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統一。這三者之間具有內在邏輯關系,構成一個嚴密整體。中國共產黨就是基于實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來治國理政的。這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個哲學智慧。 二、從基本思路看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 堅持“定位、定標、定法”相統一 從基本思路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可把它概括前面已經涉及的“定位、定標、定法”。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從哲學上首先要搞清楚“我在哪里”。搞清楚“我在哪里”,就是把握歷史坐標和坐標點,亦即歷史方位,這就是“定位”。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兒,在什么樣的歷史方位,就有什么樣的歷史任務。把“定位”搞清楚之后,接下來的邏輯,就要進一步確定“走向何方”,從治國理政基本思路來講,這就是“定標”,即確定所實現的奮斗目標、所完成的歷史任務、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所解決的根本問題。把戰略目標確定之后,邏輯上就必然進一步去思考第三個問題,即“走法如何”,即尋求實現戰略目標的路徑、方法、方略,這叫作“定法”。所以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在基本思路上,就是要搞清楚“定位、定標、定法”。這“三定”,無論在鄧小平還是在習近平治國理政實踐中,都鮮明地彰顯出來了。 先看看鄧小平。鄧小平為什么在他那個時候強調解放思想?主要是為了打破僵化的思想觀念,恢復和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進而確立一種重新認識中國國情的一個正確出發點,也叫哲學上的認識路線,這就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核心的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從客觀實際出發認識當時中國國情,鄧小平提出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貢獻的政治判斷,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依然處在初級階段,這個初級階段就是“定位”。我們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其中的“總依據”,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說,這個重大的政治論斷,對我們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立論基礎的意義。鄧小平理論中的所有理論,都與這個定位有關。 在什么樣的歷史方位,就提出什么樣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首要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屬于“定標”,這是基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解而提出的奮斗目標。如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就要“定法”。從鄧小平理論中,可找到三句話: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市場經濟是中性的,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堅持改革開放。這三句話屬于“定法”。所以這個“三定”的基本思路在鄧小平與鄧小平理論中,體現得非常清晰。 再看看習近平。其典型樣本,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的二十大報告。我們可按照“三定”基本思路來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個部分,其核心思想就是“歷史方位論”,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哪里”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其中所提出的這樣一個重大政治論斷:“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這實際上就是“定位”。 為了理解和把握這個歷史方位,**個部分主要講了三個內容:**個內容是新的時代、新的歷史方位由何而來,這就是進入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的三大根據,即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歷史性轉化;第二個內容是回答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從何出發?黨的十九大報告**個部分所講的“三個意味著”,就回答了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從何出發; 第三個內容是新時代將走向何方,即所講的五個“是”。由何而來、從何出發、走向何方,實際上講的就是歷史方位,這是“定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第二個部分,就是“定標”。從標題就可以看出來,即“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其歷史使命、歷史任務、奮斗目標,就是實現偉大夢想,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的第三個部分、第四個部分以及后面那些部分,是從“定法”角度來回答怎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而且分別是從道、術、行來講的,其中第三個部分的核心,實際上是從“道”來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第四個部分是從“術”即戰略安排上講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個戰略安排,就是對2018年到本世紀中葉這三十三年作出的戰略安排。這三十三年可以劃分為一個小的三年、一個大的三十年。一個小的三年,就是從2018年到2020年,叫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能不能決勝,關鍵在于能否打好三大攻堅戰:防范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還有一個大的三十年,即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這個大的三十年分兩步走:**步,從2020年到2035年,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五個部分及其以后,是從各個領域“行”即實踐行動的具體舉措,來講如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體現了“定位、定標、定法”:“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其中,“從現在起”是定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定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是定法。所以這個“三定”,是從治國理政基本思路上,來講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哲學智慧。
作為分析框架的哲學 作者簡介
韓慶祥,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著名哲學家黃楠森教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在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領軍人才,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也是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主講專家,主講“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哲學動態》《馬克思主義研究》等權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90多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3項,獲“首屆胡繩青年學術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全國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堅持研究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更主要的是從學術分析框架研究哲學,視角和維度頗為獨到。 虞海波,浙江海寧人,法學博士。現為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導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道路探尋史研究。獲2022年北京市高校思政課教學基本功比賽總決賽一等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組一等獎。近年來,在《江海學刊》《學習與探索》《黨建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文章十余篇,多篇文章被“學習強國”全文轉載。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中央高校科研業務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課題1項。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