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觸感審美:新媒介時代的文藝接受與批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2116
- 條形碼:9787522712116 ; 978-7-5227-121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觸感審美:新媒介時代的文藝接受與批評 內容簡介
《觸感審美:新媒介時代的文藝接受與批評》以新媒介時代的文藝接受與批評為研究對象,立足于“觸感審美”這一核心概念,具體探討了新媒介文藝活動在時空結構、文本形態、人機互動、審美經驗、批評標準和批評話語等方面的嬗變與重構。
觸感審美:新媒介時代的文藝接受與批評 目錄
**章 新媒介審美活動的空間形態
一 移動空間的形成及其效應
二 空間游戲與空間辯證法
三 “自我導向”的審美新范式
第二章 新媒介美學文本的多元特征
一 存在形式的準心靈特質
二 文本內容的“自我現象化”
三 文本生成的事件屬性
四 文本制式的“可播撒”特性
第三章 新媒介審美體驗的三重轉化
一 網聯受眾與受眾的公眾化
二 人機復合與增強主體
三 本體論信任與觸感審美
第四章 新媒介語境下的藝術本質重構
一 誰在拆解藝術的審美本質
二 三種常見的拆解方式
三 強行拆解的理論困境
四 重構藝術的審美本質
第五章 新媒介時代的藝術價值轉換
一 問題的提出及其理論背景
二 藝術“參與價值”的厘定
三 作為技術服務者的藝術家
四 從“心神渙散”走向“深度卷入”
第六章 新媒介語境中的抵抗式閱讀及其困境
一 “讀者閱讀”緣何重要
二 立足邊緣、旨在批判的閱讀策略
三 以理性釋義主導的閱讀方式
四 批判閱讀能否兼容審美
第七章 新媒介時代文藝批評的自我批判
一 為什么要自我批判
二 自我批判的四個焦點
三 對病癥根源的深掘
四 自我批判的寬度、深度與限度
第八章 新媒介時代文藝批評性質的重構
一 從“審判者”轉向“對話者”
二 從訴諸“理性”走向推崇“體驗”
三 對多元話語格局的肯定
……
第九章 新媒介時代的媒體批評論爭
第十章 新媒介語境下文藝批評標準的自省
第十一章 新媒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建設
第十二章 新媒介時代的典型理論及其批評價值
第十三章 新媒介在文化生態建設中的作用
第十四章 新媒介中的“真實”及其審美內涵
第十五章 新媒介語境下的跨文化批評實踐
參考文獻
后記
觸感審美:新媒介時代的文藝接受與批評 節選
《觸感審美:新媒介時代的文藝接受與批評》: 新媒介審美給大眾帶來的第二層審美感受是一種以內部身體運動感為核心的具身經驗。新媒介審美對象所具有的數字性、可塑性、交互性以及瞬時響應等特性,改變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關系,使其從傳統的靜觀模式轉變為當下的介入模式。主體借由手指觸控和身體姿態進入數字藝術界面之中,并在與新媒介后臺技術構架的互動中主導著審美對象的呈現。對于這一審美對象,由于它不再是靜觀反思的對象,而是主體身心的延伸,大眾會不自覺地放棄懷疑傾向,而采取一種本體信任的態度。對于新媒介審美活動來說,這種本體論信任態度是大眾沉浸于對象并流連忘返的內在動力。當然,新媒介審美活動中的沉浸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移情,而是動覺功能的全面啟動。動覺功能之所以能在新媒介審美活動中被啟動,**個原因在于,新媒介藝術主要通過觸控被激活,而觸控作為膚覺在安齊厄看來,聯系于人類的一切其他感受,也深刻而內在地指向人們的運動感受。大眾在通過觸摸、摁壓、滑動、傾斜或者晃動等動作姿勢來控制藝術品的顯現時,動覺功能往往會得到更強烈的激發。動覺功能被啟動的第二個原因在于,數字圖像與操作主體之間主要是一種胚胎關系和全息映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數字圖像尤其是在諸如自拍圖像修飾、深度形體模擬、新媒介裝置藝術、網絡生活以及網絡游戲等審美活動中,往往就是主體在數字界面中的全息投影,是主體運動和神經功能的外展。這種外展既不是主體的模擬,也不是主體的投影,而是主體的數字存在形態。這種數字存在形態的形成,來自主體身體的介入和操作,是主體身體以信息方式進入媒介機器并與技術構架互動的結果。這一移入過程,也是身體的運動感被激發和代人數字界面的過程。不過這種代人并非平鋪直敘的位移,而是一種技術增強的過程。由于數字圖像在延展、速率、變幻等各個方面具有無限可能,這必然會帶動移入其中的身體在各個向度探索其極限。在數字圖像的帶動下,主體的內在運動機能也不斷刷新其強度和活躍度,甚至臻達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這也正是那些網游玩家一場游戲下來,雖然身體在物理空間沒有發生多少移動,但總感覺體力耗盡、疲憊不堪的原因。這種放大、增強了的身體內在運動機能,又可以通過特定的技術形式成為主體感受的對象。諸如數字圖像在界面互動中的場景、聲音以及機身振動等,將增強主體客觀化、形式化,并*終成為主體直接感受的對象。在對這個客觀化的增強主體進行感受時,主體感受的強度和熱度也被推向極致。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將自己感受為非凡主體的過程。在由主客體互動所配置的數字界面中,主體先是進入機器,然后是機器融入主體,在經過一個遞增的微循環后,主體就成為一個人機復合的增強主體,而其生存體驗也更為強烈、飽滿,一種“具身化”的審美經驗也就形成了。 由新媒介審美活動所形成的“具身化”審美經驗包含兩層內容。**,這種審美經驗是一種向人們的全部感官開放的經驗,這種經驗的形成將審美從較為單薄、縹緲的反思直觀狀態,重新引渡到活色生香的身體感性和運動感受之中。在傳統的審美理論中,審美一直恪守康德、叔本華等所指引的路徑,將審美局限于一種非利害、無身體的本質直觀之中。這種審美觀雖然有利于人們明辨審美元素,提升審美價值,但卻又有將審美捧殺的危機。離開現實經驗的混整性,審美很容易走向曲高和寡的歧途。在19世紀中后期,唯美主義在西方的曇花一現就是理論在現實的映射。進入20世紀后,盡管杜威、梅洛·龐蒂和舒斯特曼等理論家,用經驗、身體等概念為審美不斷補充感性血液,而卡羅爾等也通過為審美增加義項的方式收編感性,但是他們還主要地將審美作為一種以視覺為中心的圖像審美來看待。他們賦予審美的感性、身體內涵,還主要是通過視覺的連帶感受和主體的想象來實現的。即便是柏林特提出來的“介入審美”,在給予審美以感性、身體內涵時,也主要是通過視覺范式,借助想象能力來達成。很顯然,新媒介審美活動中,審美對象與主體的這種聯動和操作模式,既以一種主客聯動的嶄新模式為審美賦予了感性和動黨內涵,也向審美理論提出了新課題。在這一方面,諸如羅伯特·迪奧達托、馬克·漢森等數字美學家正引領這一轉向,將“觸覺”而不是“視覺”、將“動感”而不是“直觀”視為數字美學的核心范疇。第二,這種帶有“狂喜”特征的審美感受不是對主體的一種置空和放逐,而是對主體的肯定和增強。理論家在這一問題上有很不相同的看法。一種看法以維利里奧為代表,他認為當代社會中的視像在轉移到屏幕中之后,其運動更呈加速度趨勢。他將之稱為圖像專制,主體在高速運轉的圖像面前,猶如海浪中的孤弱水草,將被連根拔起,隨波逐流,失去統一性和連貫性。為了徹底解構人類主體對圖像的整合能力,維利里奧放棄了胡塞爾在現象學中不證自明,帶有恒定、純粹和理想特征的視覺圖式,而是將人類的視覺感知確立為“線條與表面、圖形與背景、存在和缺席、形式和反形式”等因素相互斗爭與轉化的“不穩定動態結構”,這樣一來,外在的圖像很容易就能突破主體的防御,擾亂主體的內在構成,造成主體的陷落。另一種看法以馬克·漢森為代表,他與維利里奧的觀點相左。在漢森看來,在新媒介審美活動中,數字技術向主體身心結構中的銘刻只是主客關系的一個方面,而更為突出的另一個方面則是,任何數字圖像和信息在本質上都不是自主獨立的,它們要想獲得意義都要經過人類身體框架的主動過濾、填充和闡釋。也就是說,主體不僅不會被數字圖像擊潰,反倒對數字信息起到構型作用,就此,馬克·漢森曾說,任何形式的數字藝術形式,“都不可能被賦予德勒茲所認為的自主性,其形式所反映的一直是具身感知的需求,或者更確切地說,反映了技術能力和人類具身感知之間歷史性的偶發談判。 ……
觸感審美:新媒介時代的文藝接受與批評 作者簡介
李紅春,男,山東德州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學博士,紐約大學訪問學者。已出版《自由空間與審美話語——社會領域分化中的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等學術著作3部;主持省部級社科項目3項;先后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等多項獎勵。多次赴美國、日本、澳大利啞等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