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指稱、語境與語義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0501
- 條形碼:9787522710501 ; 978-7-5227-105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指稱、語境與語義學 內容簡介
新指稱理論是分析哲學運動后期的主要成果。 《指稱、語境與語義學》批判性地考察了新指稱理論的幾個主要部分,包括摹狀詞的指稱性使用,指稱的因果理論和語義外在論,重點集中在直接指稱理論。在此基礎上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語境的區分和語境敏感性對語義內容的影響以及如何拆分傳統的涵義概念,并通過指示詞的語義學、二維語義學、相對主義語義學、實驗語義學來呈現其間的差別。 《指稱、語境與語義學》因此較為完整刻畫了如何以表達式的指稱為中心來理解語句的真值條件和哲學語義學,這正是過去幾十年分析傳統的語言和邏輯哲學呈現的主要圖景。
指稱、語境與語義學 目錄
**節 指稱問題的相關基本概念
第二節 不同層次的指稱問題
第三節 指稱概念是一個確定的和基本的概念嗎
第二章 早期分析哲學中的指稱理論
**節 所謂弗雷格-羅素傳統
第二節 弗雷格式思想與羅素式命題
第三節 維特根斯坦的指稱理論
第四節 新指稱理論的興起
第三章 摹狀詞的指稱性使用與指稱的因果理論
**節 限定摹狀詞的指稱性使用
第二節 指稱的因果理論
第四章 直接指稱理論
**節 唐納蘭-克里普克對描述主義的批評
第二節 卡普蘭-佩里的直接指稱理論
第三節 直接指稱理論與直接指稱詞項
第四節 直接指稱理論與其他新指稱理論
第五章 信念歸屬、交流與語義內容
**節 直接指稱與認知意義
第二節 指稱性交流的結構
第三節 信念歸屬與語義內容
第六章 實驗語義學與指稱理論
**節 實驗語義學的基本主張和論證路線
第二節 跨文化直覺差異與實驗設計
第三節 直覺、語義事實與指稱的約定
第四節 尋找指稱理論的方法論與哲學直覺
第五節 解釋跨文化差異
第七章 弗雷格式涵義概念的構成與解釋
**節 弗雷格式涵義概念的二重性構成
第二節 新弗雷格主義對涵義的認知解釋
第三節 新弗雷格主義與直接指稱理論
第四節 對涵義概念的語用預設解釋
第八章 內涵與二維語義學
**節 二維語義學的理論動機和基本思路
第二節 認知內涵:認知必然性與先天性
第三節 可設想性、認知可能性與形而上學可能性
第四節 索莫斯的批評和查爾默斯的回應
第九章 相對主義的語義學
**節 相對主義與評價敏感性
第二節 相對主義真概念的形式刻畫
第三節 相對主義真概念的哲學解釋
第四節 對相對主義真概念的質疑與回應
第十章 意義與語境敏感性
**節 問題的背景
第二節 *小主義與語境主義
第三節 對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
參考文獻
指稱、語境與語義學 節選
《指稱、語境與語義學》: 激進語境主義面臨的一個主要指責是,如果不存在*小命題、真值條件語義學和系統的語義理論,如果所有的詞項都是語境敏感的,那么每個句子的真值條件內容都不是系統可預測的,那么說話者說出的語句就具有意義不確定性,這樣無法保證說話者和聽者能獲得相同的語義內容,交流也就成為不可能的。*小主義者認為,如果不存在*小的語義內容,我們在交流的時候,如何能夠通過基本的字面內容把交流意圖傳遞出去?言語行為內容的確可以是豐富的、隨語境變化的,但是必須有一個基本的載體作為交流的公共部分。開普蘭和勒珀和一些溫和語境主義者如索莫斯等都主張句子的語義內容就是該句子在各種被說出的場合中所交流的內容的公共部分,此即*小命題。 對于激進語境主義,由于不存在語義內容的共享,就必須用別的方法來解釋成功交流如何可能。激進語境主義者通常對此持有一種松散的標準,只要求說話者表達的命題與聽者所理解的命題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關系,以便保證交流能夠繼續進行。例如,對于從物思想的交流,雷卡納提主張成功的交流需要在說話者和聽者之間保持語言學呈現模式的相似性,AnneB則認為需要在對話雙方保持關于指稱對象的心理學呈現模式的相似性。不管成功交流的標準是什么,說話者和聽者在成功的交流中必定分享了某些內容。要獲得這種共享的內容,說話者和聽者還需要有一些共同的背景知識。雷卡納提強調有三種因素來確保交流內容的共享:(1)說話者和聽者具有相同的心理結構;(2)對話雙方對陳說內容的相互理解中的互動;(3)對模糊性和誤解的容忍。這些因素排除了共享*小命題作為成功交流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某些語境敏感的詞項的語義值的確定似乎要依賴于說話者的意圖,而說話者的意圖無疑是難以被句法系統編碼的。這是命題主義*困難的地方。博格試圖論證,在表達式的指稱確定的過程中不能離開說話者意圖但是對句子的語義內容的把握則無須借助說話者意圖。對于包含指示詞等語境敏感詞項的句子,聽者只要能識別出表達式的特征或語言學意義就足以完成語言學的理解。對陳說(言語行為)內容的把握,不是語義學的任務。這里,又回到語義學和語用學的關系和劃界問題。 斯坦利曾經給出語義/語用區分的三種方式:(1)語義學研究相對于語境保持不變的意義。在這種區分下,“I”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值屬于語用因素。在這種區分里語義學處理的是表達式的類型。(2)將語言學解釋分為語義階段和語用階段。語義階段處理表達式的語義值,這需要結合句子的邏輯形式和語境。語用階段通過會話準則如相關性、質的準則和量的準則,不涉及根據語句結構來確定語義值,本質上不是語言內的因素而是外語言的因素起作用。在這種區分下,語義學處理的是相對于語境的表達式。(3)語義學處理句子的真值條件或命題,即真值條件語義學。語用學研究以真值條件命題為輸入的情況下,言語行為中蘊涵的命題。其中**種區分是格萊斯以前的區分,為早期的不少理想語言學派的提倡者所主張,如蒙太古等。后兩種區分是溫和語境主義者也接受的主張,如果斯坦利關于邏輯形式的理論是合理的,那么第二種和第三種區分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說話者意圖對于句子內容的貢獻就不會是語義貢獻。 事實上,說話者意圖與交流內容的關系已經超出了語言學的層面而與理解的心理學密切相關。激進語境主義者認為*小主義者強調的*小命題并未在交流過程中出現,因此是多余的。在交流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直覺性真值條件,這一真值條件不依賴于前述所謂“自下而上的”過程通過句法和詞匯的習規意義產生,而是借助于說話者和聽者之間的背景信息的共享、聽者領會了說話者的交流意圖而產生的。根據雷卡納提,在交流中真正進入意識層面的只有通過語用過程產生的直觀性真值條件內容,由于*小命題并未進入意識層面,對于交流內容的真值條件的解釋也是多余的,因此可以完全拋棄*小命題。真值條件的意識可達性應當成為確定“所斷言的內容”的標準,雷卡納提強調,應該用心理過程的方法來理解真值條件內容,也即將真值條件內容(語義內容)當作“潛在于理解中的復雜處理過程的有意識輸出”,而不應該從純粹語言學的角度來理解語義內容,即把真值條件內容當作經過飽和過程之后得到的*小命題。 ……
指稱、語境與語義學 作者簡介
任遠,廣東廣州人,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邏輯學研究》副主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語言哲學、邏輯哲學、元倫理學等領域研究。在《哲學研究》、《世界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個項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