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什么是歷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540162
- 條形碼:9787568540162 ; 978-7-5685-401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什么是歷史學? 本書特色
本書有分析、論述,也有自己的判斷,也融入了學習心得或研究體會。比如,假設問題。常聽人說:“歷史不可假設!”那是表達一種“往事不可追”的意思。“往事不可追”當然毫無疑問,但它不等于“未來”也不“可期”。每一個正常的人,但凡遇到不稱心、不滿意,甚至很遺憾、很后悔的事,總會做“假設”的思考。這是我們社會的常態,也是生存的本能。因為“往事不可追”,而禁止人們“未來猶可期”,那就是聽天由命,那就是歷史上的命定論。本書的編撰,力求“淺而不陋”。
什么是歷史學?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部分“史學概覽”,它包括歷史學的歷史、歷史學的屬性、歷史研究者與研究的對象,以及歷史學的學科體系等內容,編寫的目的是在縱向、橫向、性質、結構等方面介紹歷史學科的大致狀況和基本特征。第二部分“史料詳說”。史料之所以要“詳說”,是因為歷史學的史料復雜而繁多,且真偽相雜、魚目混珠,研究者在利用它們之前,勢必要對它們的狀況及其屬性做一番深入的辨析與評估。第三部分“史家工作”,歷史學的任何一項研究,都是由問題引發的,而實際的操作則是以史料搜集為開端,經過史料的鑒別、史事的考證、歷史因果關系的辨析和歷史意義的評說等,我們還可以同步欣賞到各個環節所產生的“考史”、“敘史”和“評史”等不同的知識產品,聆聽前輩史學家的各種經驗之談。第四部分“史學方法”。歷史學的方法非常多,可謂“十八般兵器”,件件不可或缺。但學科特色且經常使用的方法,則有想象推理、移情理解、歸納與演繹、歷史比較、歷史假設等。第五部分“學史須知”,目的是幫助讀者梳理一下歷史學習上的“應知應會”,這些與眾不同的“應知應會”,體現了歷史學習的特殊性。學習了這一章,或許能少走彎路,能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什么是歷史學? 目錄
目 錄
史學概覽/1
歷史與歷史學/1
史學的演變/6
史學的屬性/14
史學的主體/20
史學的對象/25
分支與門類/31
流派與思潮/37
史料詳說/43
什么是史料?/43
史料的分類/47
"詩"可入史/53
一切都是史料/57
什么是一手史料?/62
原始史料可靠嗎?/67
史料的意圖/72
史家工作/78
史料的搜集/78
訓話、校勘與辨偽/84
從史料中讀出史事/88
史事的考證/93
求史實與求情狀/98
歷史的因果/03
史義的評說/109
史學方法/115
想象推理/115
移情理解/120
歷史歸納/126
演繹解釋/131
歷史比較/137
歷史假設/142
時空移位/147
學史須知/155
淘汰與更新/155
質疑與復核/160
打通古今,合同而化/165讀史不受史書"欺"/170
不可濫用歷史/175
后記/181
"走進大學"叢書書目/187
什么是歷史學? 節選
很顯然,一手史料,就是沒有經過轉手的史料。這樣說來,上文的“如果研究格羅特本人的史學思想,這部《希臘史》就是一手史料”的說法,也不太正確。如果我們使用的是《希臘史》的中譯本,那就不能稱其為一手史料。因為語言的轉譯也是一種轉手,也會產生一些差異甚至誤譯。總之,史料的一手、二手,需要從它是否經過轉手來判斷,嚴格意義上的一手史料,只能指那些未經轉手的史料。 按照上文的邏輯,研究司馬遷的史學思想,《史記》自是一手史料;借助《史記》來研究西漢歷史,那它應該是二手史料。但為什么我們常說《史記》是研究西漢的一手史料呢?這就牽涉判斷一手史料的另一個依據。 眾所周知,《史記》的編撰運用了大量當時所能看到的原始史料。這是因為司馬談、司馬遷父子都擔任了太史令一職,這為他們閱讀、利用宮廷保存的許多原始史料提供了便利。呂思勉撰有一篇讀史札記,題為《本紀世家皆前已有》,認為在《史記》之前,已經有本紀、世家這種體裁的歷史資料。《史記》的編撰大量錄用了這些原有的史料。讀《史記》的記事,你會發現它的敘事有很多重復,常常詳略不均;有時是以人為主,有時以事為主。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前代留存的史料本是如此。“如其說是好的,史公不應盡冒其功;如其說是壞的,史公不能盡尸其咎。”一些專門研究史籍的著作,如《史籍舉要》(柴德賡著)、《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張舜徽著)等,對《史記》所用之史料來源都有詳盡的辨析。由此而論,運用《史記》作為史料去研究西漢,自然也不能徑直地稱其為一手史料。但是,《史記》所本的原始史料有許多都亡佚了,對今人來說,《史記》所載的已是*接近于源頭的材料,就此而言,我們也就稱其為一手史料。 其實,非但《史記》有這種情況,“二十四史”的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如成書于后晉的《舊唐書》,治唐史者無不稱其為一手史料。但是,據史學家趙翼的考證,《舊唐書》的史料,尤其是它的前半部,大都取自當年的《實錄》和《國史》。唐朝的《國史》是以《實錄》為原始資料加以編撰的,而《實錄》則是朝廷史官(起居令史)實錄的帝王言行。所以,如果我們研究唐代歷史,與其稱《舊唐書》《國史》是一手史料,倒不如說這些《實錄》是一手史料。無奈唐朝的《實錄》,除了韓愈所撰的《順宗實錄》還在,其他早都亡佚了;《國史》僅韋述所撰的部分,撰《舊唐書》的劉啕還能看到,其他的也都散失了。唐之《實錄》《國史》亡佚而不可見,而部分保存了《實錄》《國史》之原始史料的《舊唐書》,則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 然而,以同樣的邏輯來推論《清史稿》卻不恰當。據柴德賡的研究,《清史稿》所使用的史料是極其豐富的,有清一代國史館的國史底本、各朝實錄、圣訓、方略、會典、方志,以及《清史列傳》《耆獻類征》《碑傳集》等各種文集,都是撰史者的原始史料。由于年代較近,《清史稿》所本的原始史料有不少至今還保存完好,這就使得今日的文獻整理研究者可以依據上述材料與《清史稿》做互相校勘。明白了《清史稿》與其原始史料的關系,以及這些原始史料的保存情況,我們自然就不會徑直地稱它為一手史料。所以,柴德賡在《史籍舉要》中論說《清史稿》的史料來源時說:“《清史稿》在其中*概括簡略,是轉手多次以后的資料。” 總之,一手史料就是指未經轉手的原始史料,或者是原始史料已經亡佚,*接近于源頭上的史料。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手、二手史料大致與原始與非原始史料、直接與間接史料是同等含義的概念術語。史學研究很重視辨析史料的一手與二手,但把一手史料等同于真實史料,那就把史料的真實性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
什么是歷史學? 作者簡介
張耕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史學史和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歷史學的真相》、《人類的祥瑞——呂思勉傳》、《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合編)、《大學中國史》(合著)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