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tǒng)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軍事里的中國史2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475764
- 條形碼:9787510475764 ; 978-7-5104-7576-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軍事里的中國史2 本書特色
1、作者專業(yè):冷兵器研究所是國內專業(yè)研究軍事歷史的團隊,全網(wǎng)擁有500萬 粉絲,是當前在大眾口碑*好、知名度*高的一個軍事歷史研究團隊。 2、以軍事視角剖析歷史,角度新奇: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戰(zhàn)爭事件,背后有著復雜的內核與邏輯; 將略、兵制、地形等軍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現(xiàn)在的文明程度與社會形態(tài)。而以往的歷史書大多只將軍事視為歷史的眾多維度之一,而本書則分析軍事對于歷史本身的塑造,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全面考察歷史。 3、內容嚴謹且通俗易懂:內容考據(jù)嚴謹,力求還原軍事發(fā)展的真相,但又不晦澀難懂,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軍事歷史書。 4、精選萬字長文,解讀更深刻:與《軍事里的中國史》1相比,2在篇目上新增了勁卒篇、謀略篇,并且精選了5篇近萬字的長文分析,讀起來更過癮。 5、隨書附贈2張書簽!
軍事里的中國史2 內容簡介
本書是冷兵器研究所“軍事里的中國史”系列之二,在體例上延續(xù)了《軍事里的中國史》的形式,分為君臣、名將、烽火、勁卒、謀略、真相、趣聞等七章,其中新增了“勁卒篇”與“謀略篇”,展現(xiàn)出軍事謀略與精銳兵團在戰(zhàn)爭決勝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軍事里的中國史2 目錄
**章 君臣篇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越王勾踐逆襲吳國,靠的可不是臥薪嘗膽 _003
北周權臣楊堅如何恢復漢家天下,變身大隋皇帝 _009
土木堡埋了50萬明軍,其實是朱瞻基挖的坑? _017
同樣被敵軍圍困,朱祁鎮(zhèn)比劉邦、楊廣差在哪里? _021
成吉思汗:來看金朝是如何被我蒙古步步蠶食的? _026
吳三桂的發(fā)家史 _032
如果沒有吳三桂借兵,李自成有機會打贏清軍嗎? _039
收復臺灣前,鄭成功在廈門的15年里都在忙些啥? _046
第二章 名將篇 一身轉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關羽萬軍之中陣斬顏良,全是靠個人武勇嗎? _057
張遼威震逍遙津,全因孫權太菜? _063
功垂《明史》的女將秦良玉 _068
毛文龍與皮島 _073
東江軍**猛將為何死于官場烏龍事件? _086
第三章 烽火篇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莊蹻西征,黔中之戰(zhàn)為何成為楚國絕唱? _093
兗州之戰(zhàn):曹操霸業(yè)的奠基之戰(zhàn) _098
曹操敗赤壁、關羽走麥城,三國爭奪荊州的關鍵點在哪? _107
大唐*后一次輝煌勝利:三千勇士覆滅回鶻汗國 _123
兵力2∶1,決戰(zhàn)高梁河之戰(zhàn) _130
宋夏戰(zhàn)場*大失利:20萬人葬身永樂城 _134
文官于謙是怎么打贏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 _139
從萬歷朝的寧夏之役,看明朝邊防的病根 _145
光顯寺大捷:多虧了雍正的一個妹夫 _156
晚清能數(shù)次平定新疆叛亂,為何鴉片戰(zhàn)爭卻慘敗? _162
第四章 勁卒篇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西漢*強北軍為何讓漢武帝寢食難安? _169
號稱天下精兵的幽州突騎為何神秘消失? _174
兩度攻入長安的古代西藏軍隊 _180
北宋憑著一支弓箭手部隊就差點逼死西夏? _190
蒙古軍隊:《射雕英雄傳》華箏故事的真實原型 _196
第五章 謀略篇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謀士出上中下三策,主公為何總愛選中下策? _207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背后 _211
諸葛亮為北伐曹魏,花了多少心思? _223
第六章 真相篇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戰(zhàn)國就已過時的戰(zhàn)車為何會大量出現(xiàn)在秦兵馬俑? _239
漢朝對匈奴首虜成千上萬,為何明蒙斬首僅三五百? _245
安史之亂后的唐蕃戰(zhàn)爭,幕后黑手竟是他 _251
從汴京之圍演變成靖康之恥的幕后真相 _258
明朝后期為何兵變頻繁? _264
漁獵民族比農(nóng)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更適合當兵? _270
第七章 趣聞篇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士兵不穿盔甲行軍?古代行軍打仗到底是啥樣? _277
大秦頒布“史上*嚴環(huán)保法”竟是為了養(yǎng)馬? _282
由好變壞的世兵制 _287
古代的軍用食品 _294
為何居庸關才是天下**關? _298
連弩的一生 _304
從明代軍港看明清海防的*大漏洞 _308
軍事里的中國史2 節(jié)選
諸葛亮為北伐曹魏,花了多少心思? 01 上一篇我們說到諸葛亮南征,目的就是北伐曹魏。著名的《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在北伐臨行之前所寫,以勸勉后主劉禪,表達自己對蜀漢的忠心,并立志完成先主劉備“興復漢室”的大業(yè)。懇切的言辭、真誠的情意令人動容,南宋時就有這樣的說法:“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 由于《出師表》的巨大感染力,特別是其篇名之中又使用了“出師”一詞,所以很容易引起后世讀者的誤解,以為諸葛亮呈上表章之日,就是他出動大軍“遠離”后主,奔赴前線之時。 事實上,諸葛亮此時還不能立刻啟程上路,因為接下來他還有一道必不可少的正式程序要走。 在封建王朝,臣僚向君王提出的任何請求,都應當?shù)玫骄醯恼脚鷾剩@是正常的政治規(guī)矩,也是嚴格的法定程序。特別是像統(tǒng)領大軍出征這樣的重大行動,更是必須得到君王的正式授權,否則就有“僭越”之嫌。 《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就是說,主持祭祀和批準戰(zhàn)爭乃君主享有的兩項核心權力。這是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理念,諸葛亮是非常崇尚儒家的人,也是嚴格奉行法治的人,所以更不會在傾國出征的重大問題上不按正常的政治規(guī)矩和法定程序來辦事。 很快,在建興五年(227年)的三月,后主劉禪的正式授權通過一封詔書下達了。由于詔書長達七八百字,所以行文簡練的陳壽在《三國志》正文中沒有對其加以引錄。幸好南朝劉宋時期的裴松之,從當時所能看到的《諸葛亮集》中,將全文引錄到《三國志·后主傳》里,使我們能夠得見事情的全貌。 縱觀后主劉禪的這封詔書,其寫作的筆法,可以說是后世官方文件“形勢加任務”這一寫作模式的老祖宗:首先說形勢,算是務虛,從過去說到現(xiàn)在,從國際說到國內;其次說任務,算是務實,一二三四五,項項列清楚。 其實,整篇詔書中*為關鍵的文句,還在于務實部分中的這一段:“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tǒng)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元戎,龔行天罰。除患寧亂,克服舊都,在此行也!” 意思是說,諸葛丞相您剛強堅毅,忠誠壯烈,忘我無私,憂心國家,所以先皇把天下大事托付給您,讓您輔佐朕。現(xiàn)今朕正式授予您指揮全國軍隊的重任,交給您獨自全權處理軍機要務的權力,統(tǒng)領步兵、騎兵二十萬人馬,指揮浩浩蕩蕩的大軍,對曹魏實行上天所決定的嚴厲處罰。清除禍患,平定動亂,光復漢家王朝的故都洛陽,就將在您這一次行動中實現(xiàn)了! 后主詔書下達,得到正式授權,完成法定的一切程序,諸葛丞相這才雄心勃勃地揮師北上,開始實施他北伐曹魏、興復漢室的宏偉計劃。 由此可見,諸葛亮當初之所以呈上《出師表》,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現(xiàn)實的目的,那就是請求后主正式授權,從而完成應走的法定程序。 必須指出的是,他所出動的軍隊數(shù)量,劉禪詔書當中說是有“二十萬眾”,然而實際上并沒有這么多,就是《三國志·馬謖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所說的“十萬之眾”也同樣有所夸張。 上一篇我們說過,蜀漢投降滅亡之時,在冊的全部將士總共才10.2萬。也就是說,十萬軍隊是蜀漢能夠動員起來的所有兵力,考慮到后方還必須留有足夠的兵力鎮(zhèn)守,而蜀漢后方的地域又不小,所以大體估計,諸葛亮此番投入北伐一線的實際兵力,加上從事后勤運輸?shù)亩人員,也就七八萬人。 02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篇《兵車行》有句云:“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此時成都的北郊,也應當是這般壯觀景象。諸葛丞相雄心勃勃,指揮千軍萬馬離開成都北上。但是誰能想到他這一去,就再也未能回來啊! 跟隨諸葛亮前往漢中的親屬,還有他的養(yǎng)子諸葛喬。諸葛喬時年24歲,正是英姿勃發(fā)的年紀,擔任駙馬都尉。而諸葛亮也想讓諸葛喬得到更大的實戰(zhàn)性歷練,所以一到漢中,就安排諸葛喬帶領一支五六百人的軍隊,與其他將領的子弟一起,在漢中北面穿越秦嶺的斜谷道,利用“流馬”這種特別為行走山間棧道而設計的快速運輸車輛,通過棧道進行糧食等軍用物資的接力式運輸。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對此有如下記載:“亮與兄瑾書曰:‘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于谷中。’” 意思是說,諸葛亮給在孫吳的大哥諸葛瑾寫信說:“至于喬兒,本來應當返回成都。但是現(xiàn)今諸位將領的子弟,都要參加軍用物資的傳遞式運輸,我考慮之后認為,他也應當與別人同甘共苦;因此派遣喬兒指揮五六百人的隊伍,與諸將的子弟一起,在斜谷道的山谷棧道上進行傳遞式的運輸。” 不幸的是,第二年諸葛喬就去世了,這是后話。 幸運的是,就在出屯漢中這一年,諸葛亮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了。諸葛瞻的出生月份,史書上沒有記載,已經(jīng)難以準確稽考。如果諸葛瞻出生在諸葛亮北伐之前,那么諸葛瞻的降生,就相當于給諸葛亮率兵出征奉上了一份巨大的賀禮,他將在喜氣洋洋中動身開拔。即便諸葛瞻出生在諸葛亮北伐之后,這一大大的驚喜也會沖散諸葛亮途中的勞頓,使他能夠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前線的備戰(zhàn)之中。 03 諸葛亮實施北伐戰(zhàn)略計劃的**步,是要在益州的北端,也就是與曹魏接壤的漢中郡一帶,建立起北伐前線的軍事大本營。 說起諸葛亮進駐漢中,后世往往會把當時的漢中郡與現(xiàn)今的陜西省漢中市混為一談,以為是指同一座城池,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 要知道,當時的漢中是一個大地區(qū)的名字,屬于一個郡級行政區(qū)。據(jù)司馬彪《續(xù)漢書·郡國志五》記載,東漢后期,漢中郡的在冊人口接近27萬,下轄9個縣:南鄭、成固、西城、褒中、沔陽、安陽、錫縣、上庸、房陵。郡府所在的縣當時叫作南鄭縣,而南鄭縣的縣城,才是現(xiàn)今陜西省漢中市這座城市的前身。 諸葛亮把大本營設在益州北端的漢中郡內,有沒有周密的考量呢?當然是有的。 首先,出于物資供給上的考量。歷史悠久的漢中郡,位于漢水流域,也就是沔水流域的上游,其南北兩邊都是東西走向的蜿蜒山脈:北邊是秦嶺山脈,南邊則是米倉山和大巴山脈,漢水自西向東從中間穿過,兩岸形成狹長的漢中平原。由于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所以漢中平原是一塊難得的魚米之鄉(xiāng)。把大本營設在這一地區(qū),就能夠為北伐大軍提供比較充足的糧食和其他軍用物資,后勤供應能夠得到保障。 其次,出于軍事地理上的考量。從漢中往北,翻越秦嶺,北麓就是曹魏的地盤,也就是渭水流域的關中平原。由于秦嶺的地勢要高于關中平原,所以蜀軍從漢中翻越秦嶺指向關中平原,就對曹魏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天然軍事優(yōu)勢。 另外還有一層非常要緊的考量,這就是政治上獨特的激勵作用和吉祥含義了。激勵作用和吉祥含義,分別來自以下兩個人。 一是老祖宗漢高祖劉邦。 前文已經(jīng)說過,當初劉備三顧草廬的時候,諸葛亮就為劉備后來的創(chuàng)業(yè)大計設計了總體方案。其中,關于西邊益州的介紹是:“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意思是說,益州周圍被險峻的山脈包圍,沃野千里,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稱。當初我大漢王朝的高祖就是借助益州,*后完成了帝王大業(yè)。 諸葛亮說得不錯,當初劉邦創(chuàng)建大漢王朝的帝王大業(yè),至關緊要的一步,就是在率先攻入關中滅亡秦朝之后,表面上乖乖服從那位公然違背諾言的西楚霸王項羽,從咸陽翻越秦嶺,前往漢中郡的南鄭縣,去當封地在漢中和巴蜀的漢王,然而暗中卻在漢水流域迅速積聚力量,準備直接與項羽一決雌雄。 據(jù)《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到達南鄭僅僅4個月之后,就從陳倉的故道殺回關中的咸陽,從此所向披靡,*后以弱勝強,戰(zhàn)勝項羽,建立起大漢王朝。而劉邦漢王頭銜中的“漢”字,大漢王朝國號中的“漢”字,以及后來漢族、漢字、漢語、漢學、漢服中的“漢”字,追根溯源,都是從那條貫穿漢中郡的漢水而來。 因此,對于漢家丞相諸葛亮而言,當初老祖宗劉邦在這里奮然崛起,進而開創(chuàng)漢家豐功偉業(yè)的漢中,蘊藏著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把北伐的前線大本營設置在這里,不僅可以從老祖宗的成功中不斷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從而激勵全軍將士的旺盛斗志,還能夠獲得老祖宗在天之靈的庇護和保佑,幫助自己順利實現(xiàn)此番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夙愿。 二是先帝劉備。 當初黃忠在定軍山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接著又擊退曹操親自發(fā)動的反攻,牢牢控制住漢中之后,劉備就上演了一場政治大戲,在此地稱漢中王。從此,蜀漢政權的國家機器開始形成,劉備也從一個軍事集團的首領正式升格為國家政權的君主。 而劉備稱漢中王時的具體情形,《三國志·先主傳》中有如下記載:“遂于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于先主。” 意思是說,劉備是在漢中郡的沔陽縣建造了一處舉行稱王儀式的土壇和廣場,當天在此陳列軍隊,布置民眾,由下屬群臣站在陪同的位置;司禮官宣讀給東漢獻帝的上奏表章之后,就把漢中王的王冠獻給站在正中位置的劉備,劉備戴上王冠之后,就正式成為擁有王國封地益州的漢中王了。 現(xiàn)今在陜西省漢中市勉縣東郊的舊州村,還有當年劉備稱漢中王時的壇場遺跡。雞犬之聲相聞的小村里,夕陽殘照的草木之中,赫然立有一塊清代光緒年間雕刻的石碑,斑駁的石碑上有隸書“先主初為漢中王設壇處”10個大字,似乎在訴說著千年歷史的滄桑。 縱觀劉備的創(chuàng)業(yè)史,他在沔陽稱王,堪稱是關鍵性的一步。因為只有在他稱王之后,他所占領的地盤,才能變成自己名正言順的“封地”;在他地盤上的百姓,才能變成自己名正言順的“子民”;他所指揮的部下,也才能變成自己名正言順的“文武百官”。 總而言之,稱王之前,劉備只能算是一個轉戰(zhàn)四方的軍隊頭目,只有在稱王之后,蜀漢王朝的國家機器才算正式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完全可以說,劉備奠定蜀漢王朝的基業(yè),從而得以再向皇帝寶座發(fā)起沖擊的風水寶地,就在這沔水北岸的沔陽。 因此,對于曾經(jīng)親身領受先帝臨終托付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而言,當初先帝在漢中登壇稱王,開創(chuàng)蜀漢豐功偉業(yè),這里同樣也蘊藏著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先帝劉備,正是自己*早為其做出創(chuàng)業(yè)宏圖的規(guī)劃,之后又為之奮斗不懈的英明君主。把北伐的前線大本營設置在當初先帝登壇稱王的地方,也可以從先帝身上不斷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從而激勵全軍將士的旺盛斗志,還能夠獲得先帝在天之靈的庇護和保佑,幫助自己順利實現(xiàn)此番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夙愿。 有了老祖宗劉邦和先帝劉備的庇護和保佑,全軍將士必定會更加精神振奮、斗志昂揚,北伐成功豈不是有了更加可靠的保障了嗎? 04 以上種種周密考量,是針對漢中郡這一大片區(qū)域而言。如果把眼光聚焦到蜀漢大軍具體安營扎寨的那一塊較小的區(qū)域,同樣也非常值得探討。 蜀漢大軍安營扎寨的具體地點,《三國志》當中有兩處明確的記載。一處是《諸葛亮傳》中的“遂行,屯于沔陽”。意思是說,諸葛亮統(tǒng)領大軍從成都往北前行,*后在漢中郡的沔陽縣建立起前線屯兵的大營。另一處是《后主傳》中的“(建興)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意思是說,建興五年(227年)的春天,丞相諸葛亮率大軍出發(fā)駐屯漢中,他*后選定的安營扎寨的地點,是在沔水北岸的陽平、石馬兩地。 表面看來,以上兩處記載的文字有所不同,然而實際上卻是一回事,而且可以互為補充。 原來,當時的沔陽縣隸屬漢中郡,其城池在當時的郡府南鄭縣的西邊,也就是現(xiàn)今陜西省勉縣東郊的舊州村一帶。前面說了,這舊州村是劉備稱王時的土壇廣場遺址所在地。 沔水自西向東,穿過沔陽縣境內,而陽平、石馬則是縣境之內的地名。由于沔陽縣的城池以及陽平、石馬兩地都在沔水的北岸,所以只說到縣一級的話,就可以記為“屯于沔陽”,如果再細一點,說到縣一級以下的話,就可以記為“營沔北陽平、石馬”了。 那為何位于沔水北岸的沔陽縣會帶“陽”字呢?這與中國古代地名中的命名規(guī)則有關。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概念,所以古人常用“陰陽”兩字與某一座山或某一條水相結合來構成地名,而且有“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規(guī)則。 所謂“山南水北為陽”,是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可以使用“陽”這個字來命名。比如“華陽”一詞,是指華山以南的地區(qū),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記載的范圍就是華山以南的巴、蜀、漢中、南中等地區(qū)。再如“衡陽”,必然在衡山的南面,而“洛陽”,又肯定位于洛水的北岸。 所謂“山北水南為陰”,則正好與上面的情況相反,是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可以使用“陰”字來命名。比如,“華陰”這座城市,是在華山的北面;而“淮陰”這座城市,又肯定在淮水的南岸。 這種命名規(guī)則,實際上與太陽的光照密切相關。中國位于北半球,所以朝南的一面容易受到陽光的直接照射。對于高于地平線的山峰而言,它的南面是當陽的,而北面是背陰的;但是對于低于地平線的江河而言,在其兩岸的岸壁中,當陽的岸壁卻在北岸,背陰的岸壁又在南岸。于是,命名出現(xiàn)上述有趣的區(qū)別,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那么諸葛亮將大本營設在沔陽縣的陽平、石馬,而不是設在漢中郡郡府南鄭縣城之中,這又有什么樣的玄機呢? 05 **層玄機,是出于軍事上的周密考量。 根據(jù)現(xiàn)場考察,沔陽縣的軍事地理形勢,既非常獨特,又非常險要,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從位置上來看,它正好位于漢中平原西端的入口,堪稱是漢中郡的西大門。 其次,從地形上來看,此處乃“兩山夾一水”的天險。沔水自西向東奔流而來,到達這里時,正好有兩岸的高山隔水對峙:北岸的山巒,現(xiàn)今叫作走馬嶺;南岸的山巒,就是著名的定軍山。如果在此居高臨下,憑險據(jù)守,這座漢中郡的西大門就有萬夫莫開之勢。 再次,從交通上來看,這里不僅有沔水貫通東西,而且北岸走馬嶺之下還有與水道平行的陸上大路。由此向西出沔陽之后,正北方向沿著陳倉故道可以通往關中平原;西北方向沿著隴東南的大路,可以到達祁山、街亭一帶;正南方向沿著金牛道,翻越大巴山脈,則能通往蜀漢的政治中心成都。因此,沔陽還是控馭水陸交通的樞紐之地。在此設大本營的話,向前可以有多個通道進攻曹魏,向后又能夠與大后方成都保持通暢的聯(lián)絡,堪稱攻守皆宜的好地方。 *后,還有非常關鍵但又往往被后世忽略的一點,就是當時的沔陽縣境內還盛產(chǎn)一種在軍事上必不可少的重要金屬礦產(chǎn)——鐵礦。制造軍事上所需的各種兵器、裝備、器具等,都要使用大量的鐵。可以說,如果手中沒有鐵就打不了仗,更不用說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了。蜀漢的大后方,特別是南中地區(qū),倒并不缺乏鐵礦,然而無論是作為原材料的鐵礦石,還是作為成品的鐵器都極其沉重,從大后方運到漢中前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說,還會耗費大量時間貽誤戰(zhàn)機。但是,把大本營設在沔陽就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據(jù)《漢書·地理志》《續(xù)漢書·郡國志》記載,漢中郡的沔陽縣境內,不僅蘊藏著豐富的鐵礦,而且早在西漢時期,朝廷就專門在此地設置了“鐵官”,也就是專門管理鐵礦開采與冶煉的官員和機構,相當于后世的官辦鐵礦公司。此外,還有一條“鐵”證,就是直到今天,年產(chǎn)量達百萬噸級的漢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其總部就設在沔水南岸的定軍山鎮(zhèn),正是古沔陽縣的地界之內,可見此處冶鐵歷史之悠久,蘊含礦藏之豐富。不言而喻,諸葛亮選址在沔陽,前線大軍的軍需用鐵,自然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06 第二層玄機,則是在一個已經(jīng)故去的人物身上,他就是張魯。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他的祖父張陵客居蜀郡,在鶴鳴山(亦稱鵠鳴山,在今四川省大邑縣)學道并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因隨張陵學道的人要出五斗米,所以該教稱為“五斗米道”。 張陵死后,他的兒子張衡繼續(xù)傳道。張衡死后,張魯又繼承了父親的衣缽。益州牧劉焉任命張魯為將,帶兵攻打漢中郡,張魯趁機占據(jù)漢中,建立起一個早期的政教合一政權,雄踞漢中將近三十年之久。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自帶兵從關中穿越秦嶺進攻張魯,長驅直入抵達陽平關。張魯?shù)謸醪蛔。谑前褌}庫物資都妥善封存好之后逃走。曹操對張魯?shù)倪@種做法很是贊許,所以派人前去慰問勸說。張魯便帶著全家出來投降,被曹操任命為鎮(zhèn)南將軍,封為閬中侯。曹操還安排自己的兒子曹宇娶了張魯?shù)呐畠簽槠蕖? 張魯在漢中時,曾經(jīng)在沔陽的沿山一帶修建了不少軍事防御設施。諸葛亮駐屯漢中時,這些張魯當年修建的防御設施,不少還能加以利用。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完善蜀軍大本營的防御體系,就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諸葛亮選址沔陽作為大本營的又一重要考量。 07 那么為何要選在沔陽縣境內沔水北岸的陽平、石馬這兩個地方呢?這兩個地方究竟在何處,后世眾說紛紜,所以我們必須先弄清楚它們的準確位置。 此處的陽平,是指當時的陽平關。但是請注意,古代的陽平關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兩處。 諸葛亮屯兵的這一處,時間在前,后世習慣稱之為“古陽平關”。根據(jù)勉縣當?shù)匚牟⿲W者張東先生的實地勘察和細致研判,得出如下兩點結論: 一是古陽平關的準確位置應當在今陜西省勉縣武侯鎮(zhèn)西邊的走馬嶺,而且是在山嶺之上,而不是如通常所言在山嶺下邊的平原之上。 二是古陽平關*早是由割據(jù)漢中的張魯所修建,所以又有“張魯城”之稱。現(xiàn)今的走馬嶺上,尚有殘存的遺跡可尋。 大約在宋代以后,在今陜西省寧強縣西北的陽平關鎮(zhèn),又出現(xiàn)了另一座陽平關。這個后來者,由于正好處于川陜鐵路線之上,并且又設有火車站,因而為現(xiàn)今的人們所熟知,于是往往將其誤以為是諸葛亮北伐時屯兵的大本營之所在。 至于石馬,應當是指酈道元《水經(jīng)注》里所說的“白馬塞”“白馬城”或“浕口城”。這是一片軍事城堡性質的建筑,其準確的位置應當是在現(xiàn)今勉縣西郊3公里處,即武侯鎮(zhèn)的勉縣老城遺址一帶。 之所以被稱為“白馬塞”“白馬城”,按照《資治通鑒》胡三省的解釋,是因為這座城堡鄰近白馬山,山上的巖石如同白馬的形狀,遠遠望去非常逼真。按照材質而言,就叫“石馬”;按照顏色而言,又可稱為“白馬”。 至于“浕口城”的得名,是因為這片城堡正好位于浕水向南匯入沔水的水口東岸。這條南北走向的浕水,現(xiàn)今被稱為“咸河”。 于是,在當時浕水的兩岸,就出現(xiàn)了兩處軍事要塞:在西岸的走馬嶺之上,居高臨下、巍然屹立的是古陽平關;東岸的平原之上,則是石馬城堡,憑借浕水的水口,與古陽平關相互呼應,兩者形成掎角之勢。而位于沔水北岸的這兩處軍事要塞,又與南岸的定軍山遙遙相對,構成一個牢牢扼守沔水的鐵三角。 因此,沔陽縣之所以能夠成為漢中郡的西大門,正是因為這個鐵三角的存在。換言之,漢中郡的西大門固然是在沔陽縣,然而沔陽西大門的開關鎖鑰,則是在陽平、石馬。 08 那么,諸葛亮本人所在的中軍大營,其具體位置又在何處呢? 根據(jù)《水經(jīng)注》的記載,在沔水北岸,從西向東,除了陽平、石馬兩大片城堡,在石馬的東邊不遠處,還有一片特殊的營壘,名叫“武侯壘”,這應當就是當時諸葛亮的中軍大營、蜀漢全軍主帥指揮中樞的所在。其具體位置,大體在現(xiàn)今勉縣的城區(qū)一帶,與漢水南岸的定軍山遙遙相望。 諸葛亮為何在此處建立他的中軍大營呢?除了有依靠西邊陽平、石馬兩處軍事要塞有效掩護的意圖,還有一層極為重要的玄機。 原來,武侯壘東側的沔水兩岸都是開闊的地帶,非常適宜大部隊在此進行實戰(zhàn)性的大練兵。現(xiàn)今位于此處的勉縣黃沙鎮(zhèn),還有相傳是諸葛亮在此打造木牛流馬的遺址留存,供來往的人們抒發(fā)思古幽情。 諸葛亮要在這片天然的優(yōu)質練兵場,運用他潛心研究出來的一套獨特陣法,將蜀漢軍隊打造成克敵制勝的勁旅。這套獨特而有效的陣法,就是眾所周知的“八陣圖”。 諸葛亮北伐中原,是與強敵曹魏對壘決戰(zhàn)。魏軍自曹操以來,就以討伐遼東收編來的烏桓騎兵軍團作為全軍的中堅力量,橫行中原,所向無敵,號稱“天下名騎”。而北伐蜀軍的主體是步兵,騎兵數(shù)量本來就不多,加之秦嶺的險峻又限制了蜀軍騎兵北上。 因此,諸葛亮率大軍一旦越過秦嶺進入關中,就必須盡快解決如何有效抵御曹魏騎兵對自己的步兵發(fā)起強勁沖擊的難題。他的解決辦法主要有3方面: 一是精心設計連弩等遠距離殺傷性武器,盡量提高其遠距離的殺傷力。這樣在敵軍騎兵尚未接近自己的時候,即可造成其大量的傷亡。這些傷亡的人員、馬匹,又會對后續(xù)的敵軍騎兵隊伍形成嚴重的阻塞。 二是在防御的戰(zhàn)術上采取多種有效的辦法,抵消敵軍騎兵的強勁沖擊力。現(xiàn)今在勉縣定軍山一帶出土的四刺扎馬釘,可以有效刺傷敵軍騎兵的馬掌。這種構思巧妙的利器,由4支尖銳的銅刺構成,隨意拋在地上,總會有3支銅刺在下面形成穩(wěn)固的三角支撐,而一支銅刺則向上,深深刺入敵軍騎兵戰(zhàn)馬的腳掌之中,使得對方戰(zhàn)馬嚴重受傷而倒地,馬背上的騎兵也會摔下馬來遭受傷害。 三是在作戰(zhàn)的陣法方面借鑒古代的車戰(zhàn)之法以及早已有之的“八陣”陣 法,將平時用來運送糧食、物資的車輛隊伍,特別是專門制作的重載車輛“木牛”,加以創(chuàng)新性的設計改進,并裝備諸葛連弩,使之在突然遭遇敵方的騎兵時,能夠為自己的步兵隊伍迅速提供有效的防護和阻擊,于是便產(chǎn)生了著名的“八陣圖”。 總之,通過以上快速而簡便的操作,就能把蜀軍以步兵為主的軍團,變成一種原始狀態(tài)的裝甲兵團,諸葛亮堪稱出類拔萃的軍事發(fā)明家。 09 至于為何北伐*后會失敗?其實戰(zhàn)爭不僅是軍事上的較量,也是經(jīng)濟方面,特別是后勤的比拼。 蜀漢號稱天府之國,農(nóng)業(yè)十分發(fā)達,征集軍糧并不困難,直到滅亡時,國庫內尚有存糧40萬斛。然而軍糧容易得,運輸卻很困難。 李白有詩云:“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諸葛亮北伐時,軍隊都布置在秦嶺北麓的魏國境內,而蜀漢的糧食產(chǎn)地卻是成都平原以及漢中平原。要把糧食運到前線,就必須翻越大巴山、米倉山、秦嶺等山脈,山路險峻,難以行走。 蜀漢本來人口就不多,諸葛亮一方面要征募軍隊用來北伐,還要安排不少壯丁運輸軍糧。諸葛亮第二次、第四次北伐失敗,都是因為軍糧不繼,才被迫撤退的,“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這種限制非人力所能逆轉,也*終成為諸葛亮一生的痛。
軍事里的中國史2 作者簡介
冷兵器研究所,是創(chuàng)立于2014年、全網(wǎng)500萬+粉絲的軍事歷史自媒體。深耕古代軍事與歷史領域,曾榮獲2017年度微博潛力歷史大V等諸多榮譽。已出版《軍事里的中國史》《戰(zhàn)爭事典》《中國古代實戰(zhàn)兵器圖鑒》《透過鏡頭看歷史》《信史》等系列圖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