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民心政治:生活中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618546
- 條形碼:9787548618546 ; 978-7-5486-1854-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心政治:生活中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矢志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作者從老百姓的生活實踐出發,以講故事的方式闡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獨特內涵、豐富實踐與內在邏輯。用一個個生活中可觀察、可感知、可觸及的案例,打破西方民主思維定式和話語陷阱,展示中國人的政治生活方式,讓世界更加讀懂中國。
民心政治:生活中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內容簡介
本書從民心政治的視角,通過八個關鍵詞從人民日常生活中闡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獨特內涵、豐富實踐與內在邏輯。八個關鍵詞,一面勾連民主的基本理論,一面緊扣中國的民主實踐;既能夠講述中國特色,也能夠與世界對話,通過重新思考民主議題,力爭講好中國民主故事。本書深入了生活,深入了民生,深入了民心,以講故事的方式為我們展現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對于我們認識民主、理解民主、認同民主,都是有益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研究領域一篇的佳作。
民心政治:生活中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目錄
序 一 今天,我們還是要談民主 / 桑玉成 / 001
序 二 在生活中實現民主的意義 / 楊雪冬 / 001
序 三 講好中國民主故事 / 佟德志 / 001
自 序 民主更是一種生活政治 / 汪仲啟 / 001
緒 論 在生活政治中重新思考民主 / 001
1. 重新思考民主 / 005
2. 民主本質上是一種民心政治 / 010
3. 到生活政治中去感知民主 / 014
**章 以小見大:從社區政治透視民主的結構與過程 / 021
1. 花園小區的“先天稟賦” / 023
2. 治理結構與“三三制” / 024
3. 多元利益的沖突與協調 / 028
第二章??工人新村:社會主義美好生活空間的基層實踐 / 039
1. 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中國 / 041
2. 人民城市的空間基礎 / 046
3. 工人新村的建設與更新體現了人民的主體性力量 / 051
第三章 蘇河貫通:產權保護與“當代六尺巷” / 057
1. 蘇河岸線貫通與空間爭奪 / 059
2. 民主政治要有能力實現“公益”與“私益”之間的平衡 / 063
3. 全過程人民民主應有能力在多元利益訴求中實現*優解 / 067
第四章 基層立法聯系點:跨越科層的民意傳遞 / 079
1. 從代議制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081
2. 基層立法聯系點:人大制度的優化創新 / 087
3. 組織化的群眾意見表達與自由化的多元利益競合 / 091
第五章 共識政治:重大公共決策中的參與和動員 / 099
1. 醫保改革:重大改革進程中的影響因素和決策模式 / 102
2. 五年規劃:大國規劃中的民主和參與 / 107
3. 疫情防控: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位 / 111
第六章 市民熱線:有求必應的現代政治神話 / 121
1. 人民群眾暢通表達意見和訴求是民主政府的應有之義 / 124
2. 現代技術賦能全過程人民民主 / 128
3. 構建中國特色的回應性政府和行政民主 / 134
第七章 協商議事:社會治理共同體如何可能 / 141
1. 城鄉社區的基層政權和民主建設 / 144
2. 何以基層:理想的民主政治的規模 / 149
3. 何以自治:三會制度重塑社區治理結構 / 152
第八章 政治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 161
1. 始終注重回應并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 / 164
2. 滿足人民的實際需求才是真正的“以人民為中心” / 170
3. 美好生活來自于共同的奮斗 / 172
結 論 生活中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 181
命題一:民主是一種生活政治 / 188
命題二:民主是一種身份政治 / 189
命題三:民主是一種過程政治 / 190
命題四:民主是一種共同體政治 / 190
命題五:民主是一種民心政治 / 191
命題六: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于當代中國政治形
態的集中表達 / 192
后 記 講好中國民主故事為何如此重要 / 196
民心政治:生活中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節選
緒 論 在生活政治中重新思考民主 1.重新思考民主 討論民主問題,往往是從界定民主概念開始。這種做法的普遍性似乎說明了它很有必要,但是我們并不準備這樣做。 人類需要借助概念來進行思考和交流,離開了概念系統,人類將陷入混沌狀態。但概念,特別是政治概念,不僅具有工具屬性,更具有價值屬性。迄今為止,從人類的歷史來看,所有的政治概念當中似乎都蘊含著一種深刻的悖論性。概念不僅能夠充當一種工具符號,在思維層面幫助人們進行歸納、整理、交流信息;而且可以成為一種價值符號,在實踐層面用來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創造集體行動。而概念一旦被政治化,就會被不同的群體賦予不同的價值,從而具備一種危險潛質:既有可能作為引導人們向上的旗幟,也有可能作為劃分敵友的標準,并進而成為攻擊對方的武器。 “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法國羅蘭夫人這句名言流傳于世。自由,作為人類向往的美好之物,被賦予了許多崇高的價值,并引導著人類走向解放。啟蒙主義、資本主義、無政府主義……哪種政治潮流不扛起“自由”的旗幟?但另一方面,在一個多元的政治世界,為了“我的自由”能不能克制乃至消滅“你的自由”?如果你“不要自由”,我能不能“強迫你自由”?“克制”“消滅”“強制”這樣的敵對意識和行動,又何嘗不是假借自由的名義! 同自由一樣,作為“全人類共同價值”之一的民主,也蘊含相似的悖論,面臨著同樣的沖突。一方面,對現代政治現象進行思考、研究和討論,必然離不開對民主概念的運用;但另一方面,民主作為一種復雜的政治狀態,從來沒有顯露過自己清晰的輪廓,以至于人們很難在概念上對民主取得堅定的共識。當今世界,民主業已成為一種“時代的精神”,一個“普泛的理想概念”,很少有一個國家會把自己排除在這一時代精神和政治理想之外。民主就像通行于世的“貨幣”,絕大多數國家就像爭相發行自己的貨幣一樣,將自己的政體名之曰“民主政體”,但這個貨幣卻是沒有本位的。更有甚者,一些國家試圖將自己的政體確立為民主政體的“世界標準”,而將不同于其標準的其他政體歸為異類。這就使“民主”成了一個“萬花筒”,“幾乎被一切愛憎的、道德的,或文學的,甚至宗教的聯想所掩蓋了”,從而使之從人類政治理想的源泉,變為人類政治爭斗的淵簇。 卡爾·施密特提出,概念具有制造敵人的危險功能。一切政治概念、觀念和術語的含義,都包含敵對性,一旦其中的情境性的敵對含義消失,它們就變成一些幽靈般空洞的抽象。即使是*具包容性的政治詞匯,也在創造內與外、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區別,而廢除此類區別的嘗試將只會創造新的區別和等級。因此,所有概念,包括精神概念,均具有多樣含義,只能在具體的政治語境中方能理解。那種試圖將自己對某個政治概念的理解等同于“普世”標準的做法不僅是虛偽的,很多時候甚至是有害的。“當一個國家以人類的名義與其政治敵人作戰時,這并不是一場為人類而戰的戰爭,而是一場某個具體國家試圖篡取這個普世概念以反對其軍事對手的戰爭……這種國家把自己等同于人類,這與人們對和平、正義、進步和文明的濫用如出一轍,其目的無非是把這些概念據為己有,而否認敵人同樣擁有它們。”對概念的壟斷,可能還會造成某些無法估量的后果,比如說,否認敵人具有人類的品質,宣布敵人為人類的罪犯;借此,一場戰爭就會變得極端非人道。 也就是說,一旦民主的概念被某種政治情形所壟斷和固化,那么就意味著會有另外的政治情形被劃定為“民主的對立面”乃至“民主的敵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能使用民主概念嗎?如果能,應當在何種意義上以何種方式使用這一概念? 我們認為,必須對任何概念的使用保持高度警惕,拒絕一切在絕對意義上使用概念的企圖,始終對人類文明和實踐的多樣性保持謙卑和尊重。因此,在使用民主概念、討論民主問題的時候,保持一定的相對主義立場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正當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必須對絕對化的民主概念展開“重思”(Rethinking),即使這樣做會以犧牲概念的清晰性為代價。 熊彼特以時間先后為標準,將西方民主分為“古代的民主”和“現代的民主”,其奧妙在于通過將抽簽、輪流當政和直接參與劃定為“古代的”民主因素,從而確立以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議會制度為特征的“現代民主”的合法性。這一簡化的民主范式幾乎成為今天人民討論民主問題的金科玉律。亨廷頓說,民主就是*高決策者通過普選產生;李普塞特也認為,民主可以定義為一種政治系統,“該系統為定期更換政府官員提供合乎憲法的機會”;林茨等人認為,只有當“政府權力的獲得是自由和普遍選舉的直接結果”時,這個政體才是民主的。而觀念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以至于今天我們提到民主,人們頭腦中很容易浮現出“代議制”“選舉”等機制和場景。這固然說明,一代又一代的歐美政治學家不遺余力地在全球推廣上述民主觀念,不僅使得代議制民主幾乎獲得了等同于現代民主的“本幣”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幾乎形成了所謂“民主公式”,甚至“民主轉型工程學”。符合上述形式的政治體就是民主政體,反之則是非民主政體。一個政治體從不具備這種政治形式到產生這種政治形式的過程,就是民主化和民主轉型的過程。通過在觀念層面界定民主的“標準類型”,成功在人類政治世界中制造出了“自我”和“他者”的區分,并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潛在敵對性。 歷史研究告訴我們,民主作為一個政治現象,或許同人類社會一樣古老。家庭、氏族、部落……只要有人類結社,就需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相對比較平等、開放、包容,那么就可以認為是具有“民主性”的。人類社會的早期組織主要是基于血緣、地緣的小型組織,組織成員之間相對平等、比較熟悉,也有較強的情感基礎,因此組織運行較多地具有原始民主色彩是不難理解的。但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民主逐漸淹沒在日益復雜、龐大的組織化進程中。在部落政治走向國家政治的過程中,殺伐便取代民主成為取得統一意志的主要手段。民主真正成為一種時代潮流和普遍趨勢,則只是近一兩個世紀的事情。也就是說,民主政治的普遍化乃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現象。 在法國大革命以前,民主通常不被視為一個“好東西”,恰恰相反,民主是許多經典政治理論家和實踐家警惕、否定乃至譴責的事物。例如柏拉圖明確講,民主體制“看來是一種使人樂意的無政府狀態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這種制度下不加區別地把一種平等給予一切人,不管他們是不是平等者”。有意思的是《美國憲法》不僅對“民主”(Democracy)只字未提,其核心目的之一就是防范民主。美國《獨立宣言》簽名人拉什說,民主是惡魔之*,高喊民主的都是瘋狗。亞當斯指出,以往所有時代的經歷表明,民主*不穩定、*波動、*短命。麥迪遜說,民主是一副由動亂和爭斗組成的眼鏡,從來與個人安全,或者財產權相左,通常在暴亂中短命。《美國憲法》簽字人和執筆人之一莫里斯說,我們見識過民主終結時的喧鬧。無論何處,民主都以獨裁為歸宿。漢密爾頓更直接指出,民主是一種疾病。執筆美國憲法**修正案的費雪說,民主的已知傾向是將野心勃勃的號召和愚昧無知的信念當成自由來泛濫。 一旦我們對民主的歷史有一定了解,就很難不對寄托在這一概念之上的復雜的人類情感感到疑惑,也很難不對蘊含在這一政治現象中的強烈的政治張力感到好奇。為什么不同的人們,對于民主會有如此不同的情感和評價?而一旦我們產生了這樣的疑惑感和好奇心,就很難再接受一個簡單的、公式化的民主教條。 考慮到簡單化的、壟斷性的民主定義的不合理性以及危害性,我們有必要對民主進行重新思考。詞匯本身具有歷史穩定性,而詞匯的內涵則具有時空差異性。這也就意味著,重新思考民主,不是為了確立或鞏固民主概念的一致性,而是為了強調民主實踐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必然要到一個個政治體的具體的歷史社會情境當中去找尋。簡言之,不同的政治社會團體或許同樣在追求民主,但他們所追求的未必是完全同樣的民主。因此,或許正如馬克思所說,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用詞句反對詞句”,而在于深入“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到實踐中去探究他們是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組織自己的生活。
民心政治:生活中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作者簡介
汪仲啟,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社會科學報》首席記者、記者部主任。著有《實踐民主:當代中國基層民主發展的歷史與邏輯》《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等著作。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