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旁觀者:觀看他者之痛如何轉化為社會團結(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學術前沿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15133
- 條形碼:9787300315133 ; 978-7-300-3151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旁觀者:觀看他者之痛如何轉化為社會團結(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學術前沿系列) 內容簡介
面對充斥在大大小小屏幕里的各式各樣的災難,人們或是如路人般冷漠旁觀,無動于衷;或是如身臨其境般感同身受,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對他者之痛的觀看如何轉化成社會團結,既是人道主義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問題所在。
在《旁觀者:觀看他者之痛如何轉化為社會團結》一書中,作者認為,現在西方國家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和實踐雖然不再把受災的群眾表現為被動的絕對的他者,但是卻把救災轉化成公眾追求時尚和快感的游戲、慈善組織自我品牌的營銷、明星的秀場和集體心理治療。災難沒有成為真正聯結第三世界國家和西方國家的集結號,沒有成為再次確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契機,反而成為西方公眾自我娛樂、自我確認的派對。后人道主義的災難表征里面不再有被動無助的他者,只剩下自戀的大寫的自己,它的名字叫西方。
作者呼吁旁觀者超越充滿諷刺意味的后人道主義救援,在反思和行動中聯合起來,真正為善。
旁觀者:觀看他者之痛如何轉化為社會團結(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學術前沿系列) 目錄
旁觀者:觀看他者之痛如何轉化為社會團結(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學術前沿系列) 節選
譯者導讀從同情到反諷――自戀的后人道主義公眾于是在應對同情危機上,西方人道主義出現了從同情到反諷的范式轉變。借用羅蒂的哲學批判,蔻利拉奇將后人道主義定義為反諷式人道主義。這個拗口的概念并不是一個學者的文字游戲,而是在充分的經驗式研究基礎上的高度提煉。蔻利拉奇用了四章,分別梳理了募捐倡議、名人公益、慈善音樂會和災難新聞報道這四種*常見的人道主義想象類型的歷史演變。每一章都可以被當成一個獨立的故事,梳理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每個類型是如何在面臨批評和爭議的時候發展出不同的應對策略的,而這些看似獨立的演變在美學和道德話語維度上擁有共性,共同匯成向反諷式后人道主義范式演變的趨勢。雖然每種類型各有自己的美學傳統和資源,但在面對普世話語帶來的同情疲勞時,它們不約而同地在本真性策略和道德化策略上做出了類似的選擇。它們都不再調用宏大的話語或情感合法化團結行動,而是轉而依賴技術化、消費主義式的粉絲追星或個人行動主義。具體而言,面對無法全面展示全球南方苦難的批評,募捐倡議不再依賴紀實美學來呈現全球南方的苦難。遠方的受難者既不再是被剝奪了人性的被動客體,也不再是被賦予了人性的積極樂觀的主體。他們或者成為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或者成為背景里的一個抽象模糊的存在。造成苦難的原因或者缺席,或者變成卡通動畫里的怪物,可以被輕而易舉地消滅。為了應對將苦難去政治化的批評,名人公益不再依賴克制的明星作為真實苦難的見證人,不再讓他們用冷靜的語言來傳遞苦難的聲音,轉而依賴明星的 “真情實感”來保證苦難的本真性。不可見的、遙遠的、匿名的受難者聲音與可見的、親切的、著名的明星自白重疊在一起,以此召喚粉絲們的愛心和行動。慈善音樂會延續了名人公益的本真性策略,并撤掉了讓人窒息、恐懼的悲慘畫面,轉而讓遠方的受難者成為被援助成功的案例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而造成全球貧困、不公正的政治集團搖身一變,從敵人變成了可以爭取的朋友。面臨對把關人制造苦難等級的質疑,災難新聞報道不再依靠新聞專業主義或職業新聞人來保證災難報道的真實性,轉而依靠普通人(西方人)的聲音來完成對苦難的表演。苦難的真相坍塌為自戀、片段式、療傷式的信息數據庫。與這些本真性策略相呼應的是道德化策略的轉向。我們為何要行動的問題已經被懸置了,變成了我們如何行動的問題。在這里,工具理性成為主導的行為準則,并且進一步深化了人道主義事業的市場化程度。具體而言,衡量人道主義事業的標準不再是如何為全球南方提供救助并保證其可持續發展,而變成了機構/名人如何實現品牌化、籌款的數目如何完成、媒體如何獲得流量等可量化的標準。這些目標的達成離不開技術和消費主義的推動。首先,這四種類型都依賴于技術化的行動方案。無論是請愿,還是點擊捐款鏈接,抑或是購買腕帶,又或是點贊發推文,都是以自我賦權的名義,用技術邏輯搭建而成的,用即時便捷的行動主義取代了更為長期和復雜的集體行動。其次,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成為這些行動的驅動力。募捐倡議讓國際人道主義機構品牌本身成為行動的緣由,召喚的是熟知品牌的 “消費者”們。名人公益和慈善音樂會召喚的是明星的粉絲們。災難新聞報道則讓用戶成為個人創傷的表演者,讓西方用戶形成了聯合。雖然這些章節在一些內容上略顯重復,但它們從不同側面描繪了觀看者、受難者、行動者之間的多重關系。受難者的 “他者性”被閹割,成為和西方觀看者一樣的 “我們”。觀看者不再是因為苦難聯合起來的世界主義公民,而變成了人道主義機構的消費者、明星的粉絲以及自戀的療傷者。而個體的行動者自己也樹立了自己的品牌,變成了功利主義至上的企業家,贏得了通往權力走廊的門票。這就是后人道主義用技術化的行動主義解決同情疲勞后面臨的問題:不再把 “不幸的他者”作為行動的對象,而是把自我的感覺和表達當成了為善的動力,不再討論產生不幸的社會原因以及行動的效果。簡而言之,以他人為導向的道德觀轉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以自我需求作為驅動力,以自我的滿足作為回報,因為為善能讓我們 “感覺良好”。因此,后人道主義取消了戲劇結構,掉入了自戀的鏡像陷阱里。同情的本義是為不幸的他者行動且不求回報,但是如今這個道德要求變成了對回報的期待:自我感動和自我賦權。社會團結如今已經被呈現為西方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選擇,這里不再需要 “他者”的位置,因此人道主義傳播也不再是讓公眾習慣用各種方式去介入、參與他者的世界,而是變成一種聯結西方自己的世界的努力。西方再也看不到他者,而只能看到自己。這樣一種自戀的鏡像結構會限制觀看者的反思和想象能力,使他們無法將人類的苦難作為不公平的政治問題來思考,并且把公眾看成實現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當成目的本身。在蔻利拉奇的眼里,后人道主義忘記了自己的道德使命,即培養世界主義公民,為了更美好的世界介入對遠方苦難的行動。在她眼里,這一切都是新自由主義的表達――用消費來取代信仰,用市場邏輯來主導非商業交易領域,用工具主義來合法化行動。
旁觀者:觀看他者之痛如何轉化為社會團結(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學術前沿系列) 作者簡介
莉莉·蔻利拉奇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媒體與傳播系終身教授,系主任。精通丹麥語、法語、希臘語、西班牙語。研究領域:電視新聞,新聞攝影,媒體倫理,媒體災難學,戰爭報道,公共領域和市民運動,慈善組織的宣傳活動和影像。 譯者簡介: 葉曉君,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博士,本碩就讀于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興趣: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媒介社會學。從1995年至今,在媒體研究、傳播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全球核心期刊發表過55篇論文。曾在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為雙學位課程授課。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