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照明人機工效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21147
- 條形碼:9787111721147 ; 978-7-111-7211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照明人機工效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照明行業從業人員及高等院校光源與照明、照明藝術、認知、光電信息等專業師生1.照明領域經典著作,作者是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照明研究中心人因部主任,國際知名專家。 2.本書得到多位國際大咖強烈推薦;本書不僅討論了照明相關科學理論,還探討了對于照明實踐的指導意義。 3.本書是作者20多年研究成果的總結,真正剖析了照明與人之間關系的“底層邏輯”, 深入探究了如何用光來改變人類生活和生態環境。
照明人機工效學 內容簡介
電氣照明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不過作為用電大戶,近年來照明行業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照明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而很少想到照明帶來的好處。《照明人機工效學(原書第3版)》應運而生,本書旨在從客觀中立的角度來審視照明,具體來說就是檢驗人們和照明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些相互關系影響了人們進行視覺任務的效率,影響了人們對于周圍空間、物體的感知,影響了舒適度和行為,同時還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和安全。只有徹底了解如何用光來滿足這些需求,照明行業才能提供高效、實用的解決方案。 《照明人機工效學(原書第3版)》中新增加了以下內容: 1)針對非成像系統、行人照明、光污染以及照明用電新增了章節; 2)對其他章節進行修訂,根據近年來的*新研究成果做了更新; 3)將光對人體的視覺效應和非成像效應進行綜合考慮,以評估功效和感知。 《照明人機工效學(原書第3版)》同時考慮了光對人體的視覺和非視覺效應,兼顧了照明的益處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書中詳盡分析了光照和照明科技對于人體的作用和效果,涉及范圍覆蓋到底層的晝夜節律調節。作者綜合引述了眾多的文獻,經過整合分析后給出了更好照明方案的指導性建議。
照明人機工效學 目錄
原書前言
致謝
作者簡介
第1 部分 基礎
第1 章 光
1.1 引言
1.2 光與輻射
1.3 CIE 標準觀察者
1.4 光度量
1.5 某些局限
1.6 色度學物理量
1.6.1 CIE 色度系統
1.6.2 色序系統
1.6.3 應用指標
1.6.3.1 相關色溫
1.6.3.2 CIE 顯色指數
1.6.3.3 顏色矢量圖
1.6.4 顏色質量
1.6.4.1 精良的顏色表現
1.6.4.2 色域
1.6.4.3 基于光譜的顏色指標
1.6.4.4 色彩外觀模型
1.6.4.5 暗/ 明視覺比
1.6.4.6 結論
1.7 光源
1.7.1 自然光
1.7.2 人造光源:火光
1.7.3 人造光源:電氣普通照明
1.7.3.1 白熾燈
1.7.3.2 鹵鎢燈
1.7.3.3 熒光燈
1.7.3.4 汞蒸氣燈
1.7.3.5 金鹵燈
1.7.3.6 低壓鈉燈
1.7.3.7 高壓鈉燈
1.7.3.8 無極燈
1.7.3.9 發光二極管
1.7.3.10 其他光源
1.7.4 光源特性
1.7.5 人造光源:標志和信號燈
1.7.5.1 電致發光光源
1.7.5.2 輻射發光光源
1.8 光分布的控制
1.9 光輸出的控制
1.10 總結
第2 章 視覺系統
2.1 引言
2.2 視覺系統的結構
2.2.1 視野
2.2.2 眼球的轉動
2.2.3 人眼的光學
2.2.4 視網膜的構造
2.2.5 視網膜的功能
2.2.6 中樞視覺通路
2.2.7 顏色視覺
2.2.8 結論
2.3 視覺系統的連續調節
2.3.1 自適應
2.3.2 明視覺、暗視覺和中間視覺
2.3.3 調焦
2.4 視覺系統的能力
2.4.1 閾值測量
2.4.1.1 空間閾值的測量
2.4.1.2 時間閾值的測量
2.4.1.3 顏色閾值的測量
2.4.2 視覺閾值的決定因素
2.4.3 空間閾值
2.4.4 時間閾值
2.4.5 顏色閾值
2.4.6 交互作用
2.5 通過視覺系統的感知
2.5.1 感知恒常性
2.5.2 外觀模式
2.6 總結
第3 章 非視覺成像系統
3.1 引言
3.2 生理學基礎
3.3 晝夜節律系統
3.3.1 視網膜
3.3.2 視交叉上核
3.3.3 松果體
3.4 節律時鐘系統的特征
3.4.1 相位移動
3.4.2 褪黑激素抑制
3.4.3 光譜靈敏度
3.4.4 光照總量
3.5 喚醒系統
3.6 瞳孔大小
3.7 問題和潛力
3.8 總結
第2 部分 概述
第4 章 照明與工作
4.1 引言
4.2 概覽
4.3 照明、工作和視覺系統
4.3.1 實地研究
4.3.2 模擬研究
4.3.3 分析方法
4.3.4 可見度方法
4.3.5 相對視覺功效模型
4.3.6 局限性
4.4 照明、工作和非成像系統
4.4.1 照明和夜間工作
4.4.2 照明和日間工作
4.4.3 處理睡眠不足
4.5 照明、工作、情緒和驅動力
4.6 總結
第5 章 照明與視覺不適
5.1 引言
5.2 視覺不適的特征
5.3 視覺不適的一般原因
5.4 視覺不適的具體原因
5.4.1 均勻性
5.4.2 眩光
5.4.2.1 失能眩光
5.4.2.2 不舒適眩光
5.4.2.3 頭頂眩光
5.4.3 光幕反射
5.4.4 陰影
5.4.5 閃爍
5.5 不適、功效和行為
5.6 視覺不適和照明質量
5.7 總結
第6 章 照明和空間及物體感知
6.1 引言
6.2 簡單感知
6.2.1 視亮感
6.2.2 明度
6.2.2.1 亮度和明度
6.2.2.2 光分布和明度
6.2.2.3 燈具亮度和明度
6.2.2.4 光譜和明度
6.2.2.5 閃光
6.2.3 視覺清晰度
6.2.4 色彩外觀
6.3 高階感知
6.3.1 關聯方法
6.3.2 多維方法
6.4 對物體的感知
6.5 總結
第3 部分 實例
第7 章 辦公室照明
7.1 引言
7.2 照度
7.3 辦公室照明的光源
7.3.1 自然采光
7.3.2 電光源
7.3.2.1 光譜與色度相關任務
7.3.2.2 光譜與沒有顏色需求的任務
7.3.2.3 光譜與清醒度
7.3.2.4 首選光譜
7.4 照明系統
7.4.1 采光系統
7.4.2 電氣照明系統
7.4.2.1 偏好
7.4.2.2 任務表現
7.4.2.3 照明和電子顯示器
7.5 照明控制
7.5.1 窗戶燈光控制
7.5.1.1 窗戶手動控制
7.5.1.2 自動窗戶控制
7.5.2 電氣照明控制
7.5.2.1 手動控制
7.5.2.2 自動控制
7.6 總結
第8 章 工業照明
8.1 引言
8.2 工業照明面臨的問題
8.3 一般照明
8.4 局部照明和任務照明
8.5 目視檢測
8.6 特殊情況
8.7 總結
第9 章 疏散照明
9.1 引言
9.2 疏散照明的場景
9.2.1 有關危險存在的信息
9.2.2 有關建議措施的信息
9.2.3 有關如何執行建議措施的信息
9.3 運行條件
9.4 出口標識
9.5 逃生路線照明
9.5.1 天花板及墻面安裝燈具
9.5.2 路徑標識
9.6 特殊情況
9.6.1 煙霧
9.6.2 色覺有缺陷的人
9.6.3 低視力人群
9.6.4 行動不便者
9.7 實際中的逃生路線照明
9.8 總結
第10 章 駕駛照明
10.1 引言
10.2 車輛前照燈
10.2.1 技術
10.2.2 規范
10.2.3 車頭燈實際應用
10.2.4 車頭燈及光譜
10.2.5 車頭燈的眩光
10.2.6 霧燈
10.2.7 創新
10.3 車輛信號燈
10.3.1 技術
10.3.2 規范
10.3.3 前位燈
10.3.4 后位燈
10.3.5 側面識別燈
10.3.6 逆向反光鏡
10.3.7 轉向燈
10.3.8 制動燈
10.3
照明人機工效學 作者簡介
Peter R.Boyce,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照明領域工作。1966~1990 年,他就職于英國電氣協會研究中心(Electricity Council Research Centre)擔任研究員,在此期間他開展了關于視疲勞、老年人視力下降、長時間在計算機屏幕前工作對視覺的影響、色彩分辨、安全照明以及應急照明等課題的研究。隨后的1990~2004 年,他擔任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照明研究中心人因部主任,主導了關于視覺功效、視覺舒適度、節律效應、應急照明、安全駕駛照明方面的研究,指導了有關照明評價和產品測試的研究。此外,他還肩負教學任務,給照明學碩士講授課程并指導畢業論文。他被廣泛認為是人與照明之間關系方面的權威專家,發表了許多篇論文,并主導編寫了許多篇規范文檔。自2008 年起,他擔任期刊《照明研究與技術》(Lighting Research andTechnology)的技術編輯。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