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精裝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5711
- 條形碼:9787100115711 ; 978-7-100-11571-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精裝本) 本書特色
科學和哲學可以說起源于宗教,或者毋寧說,起初科學、哲學和宗教是一回事:神話是了解世界的原始的嘗試。人起初根據自己淺薄的經驗來解釋那大部分以某種理由(主要是實用的理由)而引起注意的現象。他設想現象具有他自己的特性,根據自己的形象來塑造現象,賦之以生命,把現象看作是活著的和“有靈魂的”。在許多民族中間,這種模糊不清的物活論觀念演變為清晰明確的關于人格的思想,——這種人格比人類更高一級,而本質上同人類相仿(多神論)。可是,不能把任何一種神話看作是個人的創造或邏輯思維的產物,神話是集體智慧的表現,其中想象和意志會起極為重要的作用。 哲學通史要包括所有民族的哲學。不過,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已產生真正的思想體系,只有少數幾個民族的思辨可以說具有歷史。許多民族沒有超過神話階段。甚至東方民族如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國人的理論,主要是神話和倫理學說,而不是純粹的思想體系:這種理論同詩和信仰交織在一起。因此,我們將限于研究西方國家,從古希臘人的哲學開始,而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是建立在古希臘人的文化之上的。我們將遵循通史的一貫的分類法,把哲學劃分為古代哲學、中世紀或基督教哲學和近代哲學。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精裝本) 內容簡介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是關于研究西方哲學史的專著。哲學史旨在有聯系地闡述那為解決存在問題或使人了解我們的經驗世界而作的各種嘗試。它是從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類思想的發展史;不僅按年代列舉和解釋各種哲學理論,而且研究各種哲學理論彼此的關系、產生的時期,以及提供哲學理論的思想家。每一種思想體系或多或少地有賴于其所由興起的文明、以前各種思想體系的性質,及其創始者的個性;它又反過來對當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發生很大的影響。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精裝本) 目錄
**編 希臘哲學
**篇 自然哲學
**章 早期希臘思想的起源和發展
**節 希臘哲學史
第二節 自然和社會條件
第三節 政治
第四節 文學
第五節 宗教
第六節 哲學
第七節 希臘哲學概觀
第二章 前智者學派哲學的發展
第三章 實體問題
**節 泰勒斯
第二節 阿那克西曼德
第三節 阿那克西米尼
第四章 數的問題
**節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
第二節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論
第三節 天文學
第五章 變化的問題
**節 永恒和變化
第二節 赫拉克利特
第三節 埃利亞學派
第六章 變化的解說
**節 破謎
第二節 恩培多克勒
第三節 阿那克薩哥拉
第四節 原子論者
……
第二編 中古哲學
第三編 近代哲學
增訂本補遺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精裝本) 節選
《西方哲學史》: 智者是新運動的代表。智者這個詞原來指聰明而有才能的人而言,但是,在這個時期它指的是職業教師。他們周游各地,收費教授思維和辯論術,為青年人從事政治生活作好準備。他們以熾烈的熱情從事這項工作。據說普羅塔哥拉對一個青年說,“如果你跟我學習,就在這一天,你回去時會比你來時變得更好。”蘇格拉底問他將怎能做到這一點,他回答說,“如果他來到我這里學習,他將學會他想要學的東西。這就是謹慎小心地對待公私事務。他將學會很好地處理家務,能使其言論行動符合國家事務的*大利益。”為了使自己適合一種事業,一個青年人必須精通辯論、文法、修辭和演說。智者開始抱有實用的目的來研究這類課題,從而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他們還注意道德和政治問題,促進對倫理學和國家學說作比較有系統和深入的研究。隨著這時代道德熱誠衰退,冒險求成的欲望加強,某些后期智者急于使其門徒有所成就,往往趨于極端。教學的目的變成了用正當方式或卑鄙手段在辯論中壓服敵手,混淆是非,使他為各式各樣的邏輯謬誤所困擾,在嘻笑的人群中顯得滑稽荒唐。 那時代在很大程度上為哲學所培育的批判精神開始反過來影響哲學本身,一時引起對形而上學思辨的輕視。思維自行估量,發現自己有缺陷;哲學自掘墳墓。大家議論說,對實在的本質問題所作的答案,沒有兩個哲學家的意見一致。有的人說它是水,別的人說它是氣,說它是火,說它是土;還有的人說它是所有這些東西。有人說變化不可能,另外有人說,唯有變化,別無他物。如果沒有變化,就不能有知識:我們不能說什么東西有什么性質,一怎能變成多?如果一切都在變化,也不能有知識;沒有什么東西一成不變,我們怎么能說什么東西有什么性質?如果像某些人所主張的,只有事物影響我們的感官時,我們才認識事物,我們還是不能得到知識,因為我們不能把握事物的本性。所有這些論點歸結為我們不能解決宇宙之謎。智者開始懂得這樣的真理,人的思想是認識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在他們以前的思想家認為人類的理性能夠獲得真理。盡管他們有批判的銳敏的眼光,他們卻忘記了批判智慧本身。現在智者著眼于能認識的主體,并得出結論,肯定知識有賴于具體的認知者。在一個人看來是真的,對他來說就是真的;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意見。所以普羅塔哥拉這樣教誨人,“人是萬物的尺度”,那就是說,在知識方面,人以自己為準則。這種理論上的懷疑主義很快導致倫理上的懷疑主義,導致在行為上人以自己為準則的觀點。如果知識不可能,關于是非的知識就不可能,就沒有公認的是非;良知無非是由主觀來確定的。這樣的結論不是早期智者如普羅塔哥拉(約生于公元前490年)和高爾吉亞等人所作的,而是由某些比較年輕的激進派如波拉斯、特拉西馬庫斯、卡利克勒斯和歐提德穆斯得出的,他們是柏拉圖《對話》中的發言人。在他們看來,道德不過是協約,代表那些有權力把自己的要求強加于其同代人的意志。道德法規違反“自然”。有些人認為,法是由弱者、大多數人制定的,用來約束強者、“*優異者”,阻撓*適宜的人取得應有的東西:因此法侵犯了自然正義的原則。自然權利是強者的權利。另外一些人認為法是一種階級立法,是由少數,強者和有特權的人制定的,用來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那就是說,別人守法,對超人一等的人有利,使他們犯法而能夠得到更多的好處。 在柏拉圖對話《高爾吉亞》中,卡利克勒斯說:“法的制定者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弱者。他們制定法規,進行表揚和譴責,著眼于自己和為自己的利益威脅那些較強的和能夠勝過他們的人,使其不能超越他們。他們說不誠實是可恥和非正義的,所謂非正義一詞是指一個人想得到比他鄰人較多的東西而言。他們自知處于劣勢,我猜想他們十分喜歡平等。因此,要比大多數人多有所得的奮發的干勁照例被認為可恥和不正當的,被稱為是非正義的。而自然本身卻揭示應該讓優秀者比卑劣者、強有力者比弱者多有所得;她還多方證明在人和動物中間,確實在各城市和各民族中間,正義在于優秀者統治卑劣者,比卑劣者擁有較多的東西。如波斯王薛西斯入侵希臘,或者他的父親侵犯西塞亞國人,是根據什么正義的原則?(不要說還有其他無數的例證。)沒有。他們遵循自然行事,出乎天理,依據自然法規:大概不是依據人為的法規,人為的法規是由人創造出來而強加于人的。從青年時起抽出*優秀*強壯的人,像馴養小獅子一樣來馴養他們,用這種言辭來誘導他們,告訴他們必須滿足于平等,平等是光榮和正義的。如果有人有足夠的力量,他就會掙脫、沖破和逃出這一切,踐踏所有那些信條、魔法和符咒以及違反自然的法規:奴隸會起來造反,變成我們的主宰,自然正義之光將照射于四方。” ……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精裝本) 作者簡介
弗蘭克·梯利(1865—1934),美國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曾任教于密蘇里州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康乃爾大學。在大學講授哲學史多年。以其講義為基礎編寫的哲學史著作《西方哲學史》一書在西方哲學界頗受好評,已成為美國各大學哲學系廣泛采用的哲學史教材或主要參考書。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